據說割韭菜有個規律:韭菜長到一定高度就要及時收割,否則就會越長越菜。反之,如果經常收割,韭菜就會長的越來越粗壯。這是韭菜生命的自然規律。
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發展和韭菜差不多,需要經常收割,需要不斷地檢視自己;只有經過反覆錘鍊,人類文明才能不斷進步。否則,如果固步自封、思想僵化、墨守陳規,人類文明就會停滯不前,如果真出現這種情形,將會是黑格爾所說的人類歷史的」終結」。
比如西方文明的發展史就很有啟發性,或者說,用割韭菜模式形容西方文明的發展史比較合適。
自古希臘、羅馬社會直至當今,西方文明已經歷多次變遷;每次變遷都會淘汰一些舊東西,同時創造一些新元素。正因如此,西方文明才會不斷創新,不斷產生一些新思想、新成果。
比如早期希臘、羅馬文化信仰自然神,如太陽神阿波羅、智慧女神雅典娜、酒神狄俄倪索斯。
在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公元4世紀),希臘、羅馬人信仰的自然神退出歷史舞臺,基督教成為歐洲人的主導信仰。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中世紀時代。
在將近一千年左右的中世紀,歐洲社會是基督教一統天下,整個歐洲思想統一,信仰步調一致。
有人說中世紀是黑暗時代,有人說中世紀是幸福時代。無論如何評判,中世紀社會都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公元13、14世紀開始,歐洲文明開始出現一些新變化,一些新的生活方式開始出現,這就是著名的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對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復興,如希臘的文學、藝術、羅馬的法律、散文。文藝復興的精神實質是復興西方古典文化,所以文藝復興又被歐洲人稱為「人性的覺醒」。
「人性的覺醒」是指「人的價值」的覺醒或「人的尊嚴」的覺醒。比如用「人的價值」取代「神的價值」,用「現世幸福」取代「彼岸幸福」(如基督教禁欲主義)。
從文藝復興開始,西方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出現新變化,歐洲人開始嚮往希臘、羅馬人的生活,像享樂主義、物慾主義。
文藝復興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是歐洲文明從中世紀邁向現代社會的重要門檻。
文藝復興以後,歐洲社會邁開了革新步伐,他們把陳腐的宗教或封建觀念拋到腦後,開始構想現代生活。
西方文明革新分為三大階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在三次文明革新中,文藝復興只是打外圍戰——從基督教外圍打轉轉,因為此時基督教勢力很強大,人文主義者不敢貿然否定上帝。他們只是敢嘲諷教會或教士的腐敗(如《十日談》中對教士偷情的描寫)。
文藝復興以後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力度很大,後果嚴重,它是一場從內部瓦解基督教的思想解放運動,黑格爾稱之為近代歐洲文明的「第一縷曙光」。
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領導的宗教改革導致了基督教發生大分裂,原本統一的基督教一分為三——天主教、新教、東正教。
在宗教分裂基礎上,歐洲產生了一系列現代民族國家,如現代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德國、義大利等等。
西方民族國家劃分的標準之一是「教隨國定」,即根據不同的國情,信仰不同的基督教形式,如英國的新教、義大利的天主教、希臘、奧地利等國的東正教。
雖然歐洲社會分裂為不同的基督教國家,但統一的基督教信仰始終存在,這是現代歐盟一體化產生的文化根源。
換言之,正因為具有統一的基督教信仰,歐洲才會出現「歐盟共同體」,即歐洲人所說的「基督教俱樂部」。同時,這一背景也是歐盟始終沒有接納土耳其的重要原因(因為土耳其文化是伊斯蘭教信仰)。
在西方文明三次革新中,18世紀的啟蒙運動最為徹底,最有革命意義,主要原因在於:
一,啟蒙運動出現了唯物主義無神論,這是徹底的思想解放意識。唯物主義無神論否定基督教信仰,徹底拋棄了上帝,如思想家狄德羅、愛爾維修、費爾巴哈等人都是唯物主義者。
二,啟蒙運動不僅反對教會腐敗和宗教迷信,而且反對封建君主專制,提出了建立自由、民主、平等社會的新口號。這些觀念是西方國家的哲學基礎。
三,啟蒙主義提出的「個體權利」構成了現代西方文明的基礎,這種權利一直持續到現在,即歐美人看重的基本「人權」,如物權、生存權、話語權等等。
除文學藝術以外(如歌德、席勒的史詩、戲劇),西方啟蒙主義精神主要體現在康德、黑格爾、盧梭等人的哲學中。
如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指出,個人的存在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每個人都有獨立的價值,是不可替代的「主體」。這是康德的人文主義哲學。
根據這種人性論哲學,康德提出了規範倫理學。康德認為,人和人的關係是平等、自由、獨立的關係,人和人之間應互相關愛、互相幫助。這是康德倡導的基督教倫理學。
西方啟蒙文化的最大特色是相信人的理性和社會進步,相信科技可以改變人類命運。
許多西方思想家認為,人類社會和文明包含真理和規律性,將不斷朝前進步,這叫「達爾文主義」社會進化論。
遺憾的是,這種現代性思想被後來的許多事實無情打臉。比如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原子武器)。
從思想層面說,兩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和尼採等人提出的非理性主義思潮有一定關係。
叔本華、尼採認為,人的本質不是理性(如法律、道德),而是非理性,如生命意志、權力意志(「超人意志」)。這種非理性主義思想刺激了某些西方人的神經(如法西斯主義),這是兩次世界大戰發生的文化根源之一。
法國思想家福柯認為,人的理性很虛偽,善於掩飾自己,其實人性的真正秘密在於非理性,如權力欲望、統治欲望、支配慾望。福柯的哲學和尼採思想如出一轍。
自尼採、叔本華、弗洛伊德、福柯以後,西方社會、文化又一次出現思想斷裂。
這一次斷裂後果很嚴重,如前面提到的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後來的西方「後現代主義」。
比如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文明造成巨大傷害,不僅是人、財、物的重大損失,更是精神層面的傷害。
所以在二戰以後,歐洲出現了各種類型的虛無主義、相對主義、幻滅主義,如荒誕派、黑色幽默派、超現實主義等等。這些思想的出現說明,歐洲人的精神生活出現了危機,出現所謂的「精神荒原」。
比如尼採早就喊出「上帝之死」的口號,福柯也認為「人也死了」。存在主義、荒誕派、黑色幽默派更是推波助瀾,他們或者宣告人生的虛無性,要麼宣告人生的偶然性和荒誕性。
至此,歐美文化又一次進入分裂、對抗、割據的文化戰國時代。
許多後現代思想家認為,啟蒙文化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理念很虛假,需要進行解構和批判,如追求「普遍真理」,追求「社會解放」等觀念都是「權力意志」的體現(如法國後現代思想家利奧塔說的「求真意志」和「解放意志」)。
後現代思想家認為,社會的暴力革命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應該換一種眼光和思維重新思考人類社會的矛盾和困境,這是後現代文化的思維方式。
比如一部壞的鐘表,可以有兩種維修方法:一種方法很簡單——直接打碎,然後換新的。這種思維方式叫現代性思維:它雖然很直接,但造成的破壞力也很大。
另一種方法是把鐘錶拆開,然後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檢查,先看看哪個零件壞了,然後再修哪個;並把好的零件保存下來。第一種維修方法叫「現代性」思維,第二種維修方法叫「後現代」思維。
根據後現代思想家的觀點,人類社會包含許多異質性,並不存在絕對的同一性;人們不應該打著絕對真理的幌子掩蓋許多潛藏的社會矛盾,如女性的社會地位問題、種族主義問題、後殖民主義問題、生態環境問題等等。
後現代思想家指出(如福柯、貝爾、詹姆遜、費耶阿本德),真正高明的知識分子應當像心細如髮的修表匠,先把有問題的零部件拆開,然後一件一件地檢查,最後再慢慢維修。
從社會學意義上講,西方後現代思維又叫改良主義思維;也有人稱之為「地方性」思維、「邊緣性」思維、「非本質主義」思維或「新歷史主義」思維。
綜合西方社會和文明的發展史可以看出,西方文明充滿了各種爭議性、創造性和不確定因素;這既是西方文明的特點,也是西方文明的動力和局限性。對於此類問題,人們應當一分為二、辨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