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兩個身體》:中世紀以另一種方式在現代重新發揮作用

2020-12-05 澎湃新聞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執政時期,英國法學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學說:國王有兩個身體,一個是脆弱的、有朽的自然身軀,另一個是神秘的、永生的政治軀體。這並不是法律界特有的說法,從嚴肅的政治思想到大眾的繪畫和戲曲,國王雙身論已是不言自明的前提。那麼,國王的兩副身軀始於何時?它們又從何而來?它們如何作用於當時的政治生活?而現代民族國家的誕生,是否與這種學說有著隱秘的關聯?

圍繞上述問題,德裔美籍歷史學家恩內斯特·康託洛維茨耗時10年,從浩繁的史料中深入探索了「兩個身體」的中世紀淵源,整理出各種與其相關的思想譜系,精心寫就《國王的兩個身體:中世紀政治神學研究》。憑藉著淵博學識和過人的學問意識,康託洛維茨在書中鞭辟入裡地分析了國王的身體與王國的政治之間的關聯,並探討了現代國家的生成問題。原作出版60年後,這部被福柯、阿甘本等後現代思想家頻繁致敬的學術巨著,終於在2018年1月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首部中譯本。3月3日,《國王的兩個身體》中譯本譯者徐震宇,與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系教授任軍鋒、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吳冠軍在建投書局(上海浦江店)圍繞這部複雜而迷人的學術經典展開了精彩的討論。

一部西方政治史的大著

如上文所說,「國王的兩個身體」是指國王會生病死亡的自然身體、與永恆不朽的政治身體。據本書譯者徐震宇介紹,中世紀的權力與私人的身體關聯緊密,國王死後連他頒布的一切法律都會失效,若繼承人尚未產生,王權空位期的國家就會陷入混亂之中。而在康託洛維茨對「國王的兩個身體」的研究,正是出於對這一王權空位期的關注。他追索了現代國家對於這一空位期的解決方式,即元首肉身死亡後如何保持政治、法律和權力的穩定性。儘管作者最後並未給出答案,但以徐震宇的理解,作者認為現代國家解決了這一難題,這是現代國家的創舉。

作為一名傑出的中世紀史學家,康託洛維茨一生只寫了《國王的兩個身體》這一本重要著作,徐震宇稱其為「一個武林高手積累一生的內功」的產物。據徐震宇介紹,受中世紀史訓練的康託洛維茨代表著和現代學術截然不同的研究樣式,他在《國王的兩個身體》中運用了拉丁文、英文、法文、義大利文、希臘文等多種語言材料,博學程度十分驚人;而為了追尋自己研究的問題,康託洛維茨也不囿於學科的界限,因此此書跨越了歷史學、法學、政治哲學、圖像學等多個領域,使不同領域的研究者都能從中得到啟發。

儘管此書並非如一般的政治史著作,圍繞某一重大政治事件展開研究,可主編劉小楓還是將其歸於政治史學範疇。對此任軍鋒給出了他的解釋:雖然康託洛維茨表面上是在辯論國王的有限性和無限性,對不同的表述、言論和思想作出梳理,似乎更靠近思想史的寫法,但實際上卻對英國憲政史的起源作出了非常完整的論述;除此之外,作者還在英、法、德三國之間作出了比較,也涉及了對美國甚至匈牙利等國,從縱橫兩個方向將整個西方政治傳統囊括其中,因此可以看作是一部西方政治史的大著。

現代西方並未真正走出中世紀

《國王的兩個身體》自1957年問世以來,至今仍保有深遠的影響力。福柯曾在《規誡與懲罰》中提及《國王的兩個身體》,使更多人開始關注這部因複雜難讀而被公共思想界一度淡忘的著作;而阿甘本對此書更是推崇備至,認為這部中世紀史學著作能夠幫助今人思考當代的政治現象。受到阿甘本的啟發,吳冠軍提出,「國王的兩個身體」是一個重要的隱喻,這一隱喻從古代一直貫穿至今,現代國家的主權概念正對應古代的國王。國王這一處於臨界點上的形象,既在法律之內,也在法律之上;而作為主權的象徵,他實際上就在法律之上。「我們所習以為常的現代社會,其實背後的結構非常不現代。雖然大部分人都在法律的籠罩下,每個人基本上感覺都是平等的,但事實上,只要這個社會有一個主權的向度,就始終有一種力量凌駕於法律之上。」吳冠軍說。

吳冠軍指出,當代社會大體是和平穩定的,而《國王的兩個身體》卻使人不禁產生了疑問:我們對現代政治文明信心有多大?阿甘本閱讀此書時,就在思考像納粹這樣極端而滅絕人性的存在,究竟出於偶然,還是我們的政治結構依然存在問題?吳冠軍說:「阿甘本最後的結論很驚人:集中營是整個西方政治的典範,它遠遠不止是一個插曲。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話,就永遠會有一個力量通過主權這個缺口上升出來,宣稱它永遠不死,永遠凌駕於政治體之上,代表所有政治體。」吳冠軍舉出2016年土耳其政變的例子來說明,當下看似穩定的社會結構其實很脆弱,真相併不像各種意識形態塗抹得那般美好。而閱讀《國王的兩個身體》這樣的大著,能夠讓我們回到古代,將那些我們以為已經遠去的政治現象與當代重新勾連,從而更好地理解當下現實。

吳冠軍

阿甘本針對《國王的兩個身體》的思考,正是基於康託洛維茨本人在導論中闡明的寫作目的,即打破現代政治中各種各樣的「泡沫」。「民主、自由、人權,所有這些美麗的詞彙,其實很多都是政治泡沫。現代人生活在這樣的政治幻象裡,而政治的本質往往被遮蔽了,」任軍鋒說,「政治的本質就是統治和被統治,怎麼統治才能得到被統治者的接受,建立一個秩序,讓人們不會相互殘殺,這其實才是核心的。」

徐震宇也引述了德國政治思想家施密特的說法作為補充,即現代政治裡所有的重要觀念都來源於基督教神學,而《國王的兩個身體》正是用史學的方式解釋說明了施密特的觀點。康託洛維茨指出,中世紀晚期,歐洲的教會和世俗國家之間曾發生了巨大的流動。他梳理了很多線索以解釋這兩個實體之間的很多概念是互相借用和影響的,而這樣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在現代政治中依舊能找到痕跡。

傳統上人們一貫認為中世紀是黑暗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使人們完全與中世紀割裂。然而康託洛維茨認為,我們某種程度上仍生活在中世紀,中世紀以另一種方式在現代重新發揮著作用。任軍鋒指出,正如同濟大學教授韓潮在一篇書評中所寫的那樣,國王在現代革命中上了斷頭臺,但之後他就像鳳凰涅槃一樣,以另一種方式從灰燼中重生。在這個意義上,走出中世紀,追求現代,更像是一種口號,而不是事實。在康託洛維茨看來,歷史和政治本身的內在連續性,並不會被歷史學家的論述或者某些重大的事件所割斷。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要走出中世紀,卻似乎又以這種方式回到了中世紀,《國王的兩個身體》所展現的這一種歷史的循環,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任軍鋒

對中國讀者來說,這能夠促使我們反思自己對西方的一貫的認識和理解。而如何看待西方,也是中國近現代史中的關鍵問題。傳統上中國人所理解的西方是單向度的,將西方的民主制度看作歷史的終結。因此中國人才會在政治、道德和倫理上尋求西化,將其作為拯救自己的方法。但《國王的兩個身體》則表明,西方的傳統非常複雜糾結,政治和宗教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過於關注西方的法治,卻疏忽了西方根深蒂固的人治傳統,這使我們在觀察西方時會產生誤判。而《國王的兩個身體》能使我們看到以往不曾熟悉的西方。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國王的兩個身體》中的問題意識:現代政治思想的中世紀根源
    但是,所幸的是,這些熱烈的思想星火最終都轉入康託洛維茨的筆端,落於紙上,成為今日擺在我們面前的《國王的兩個身體》。《國王的兩個身體》成書過程與英文版本侃大山後不久,康託洛維茨受邀給麥克斯·雷丁退休紀念文集撰文,為此提交了一篇關於「國王兩個身體」的論文,此即《國王的兩個身體》第一至三章的部分內容以及第四章的部分內容。
  • 《國王的兩個身體》讀書感悟:回到中世紀,理解現代國家起源
    文|青樓大茶壺《國王的兩個身體》自著名政治史學家恩內斯特·康託洛維茨的著作《國王的兩個身體》中文版面世以來,中文學術界對此書談論頗多。顯然,國王的兩個身體是一種基於王權的神學虛構(fiction),那麼它是如何經由法學家論述而且在中世紀中後期保留並深深地植入當時人們的思想中去呢?這是康氏引導讀者們所思考的問題,也是他之後的內容所要論述的問題。
  • 「國王的兩個身體」:20世紀學術史上的一個神話
    《國王的兩個身體》是德裔猶太思想家康託洛維茨寫就的名著,中譯本剛一問世,即引起學界極大興趣和關注。此書所涉論題對於漢語學界可謂相當陌生,而缺少了這個環節,近現代世界諸多法律和政治觀念的來源和問題意識就永遠會是一個認知盲區和幽暗之地,我們也很可能會一直錯失許多至關重要的切身問題。
  • 我讀︱李騰:歐洲中世紀研究博學傳統的回歸
    在我今年的閱讀經驗中,除了為學術研究所閱讀的著作和論文之外,讀了這兩位作者問世逾一個甲子的經典之作——《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國王的兩個身體——中世紀政治神學研究》——的中文譯本。在帶來美妙的閱讀體驗的同時,也對我的體力、腦力和見識力提出了巨大挑戰。撰寫博士論文的歲月裡,我時常在疲憊的雨夜隨手翻看這兩部書。
  • 中世紀基督教 對窮人權利思想形成的作用
    從西歐權利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窮人權利濫觴於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人的習慣法,經過中世紀教會法學家的不斷闡釋,最終發展成為有關窮人的權利理論。中世紀的窮人權利理論為近代西方權利理論的產生,起到了思想和話語積澱作用。通過對有關窮人權利思想話語的考察,可以透視西歐歷史發展的連續性以及內在的邏輯關係。 在前工業化時代,窮人是普遍存在的群體。
  • 中世紀時期分為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
    中世紀早期有時也被稱為晚古時代。這個時期通常被視為在第三世紀開始並延續到第七世紀,有時甚至是第八世紀。一些學者認為晚古與古代世界和中世紀古代世界是分開的; 其他人認為它是兩者之間的橋梁,兩個時代的重要因素重疊。高中世紀高中世紀時代似乎是中世紀最好的典型時期。
  • 中世紀歐洲有多「髒亂差」?國王身上長滿了寄生蟲,隨時隨地方便
    一、中世紀歐洲「不洗澡」 在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時代,歐洲的沐浴文化一度相當繁榮,古羅馬帝國消亡之後,西哥特人、墨洛溫王朝都曾經有過短暫的繁榮時期。然而,這些繁榮都不過是曇花一現。隨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處於中世紀時代的整個歐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其政治格局是世俗權力和教會兩極共存的。
  • 西方文明的曲折發展史:中世紀、「歐盟」、後現代
    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進入中世紀時代。在將近一千年左右的中世紀,歐洲社會是基督教一統天下,整個歐洲思想統一,信仰步調一致。有人說中世紀是黑暗時代,有人說中世紀是幸福時代。無論如何評判,中世紀社會都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 中世紀歐洲人如何起名字
    另一方面,名字也受到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的影響,一個人的姓名往往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中世紀的歐洲人也不例外,中世紀歐洲人名既隨著時代的浪潮而變化,也反映了當時歐洲人對自我的期許。然而,羅馬三分名在中世紀的歐洲只是曇花一現,隨著各蠻族王國統治的日益鞏固,日耳曼的起名方式開始佔據上風,羅馬三分名開始逐步被拋棄,這可能和當時歐洲社會對統治者的模仿有關。日耳曼人一般只有一個姓,出生或洗禮的時候取名。日耳曼名字和羅馬名的內涵完全不同,從意義上來說主要分為三類,第一是銘記祖先,第二是追求美德,第三就是尋求上帝的保護。
  • 徵戰中世紀歐洲數世紀的英格蘭為何無法建立起本國的常備軍?
    西歐國家是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的土地上建立起來,他們都是崇尚武力的民族,男性們擁有健壯的身體和進行戰鬥的勇氣。諾曼徵服前,國王能夠使用的軍隊是各地方貴族支援的力量,在對抗外敵時,國王號召貴族進行會議,對如何對抗敵人和防守職責進行探討。
  • 中世紀的彩虹有多少種顏色?
    主要在奧古斯丁的影響下,中世紀盛期發展出許多關於人眼所能感知到的視像的三分學說。關於文藝復興時期奠定現代光學與透視法的陳詞濫調,今日想必已得到了足夠的澄清。幾乎一切重要的近代光學理論都植根於中世紀,尤其是受益於以阿爾哈森為代表的阿拉伯學者的研究;在歐洲範圍內,則主要受到羅伯特?格羅塞泰斯特的光源(lux)與流明(lumen)說,其學生羅傑?
  • 「黑暗的中世紀」這種說法為何是不對的?
    古代羅馬人的歷史可能還有借鑑作用,但是中世紀,對於新教徒而言,太過於陳腐、無用且天主教色彩太過於濃重。 其他人如「三大批判」的作者、鮮有社會經驗的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有著同樣的疑慮,他對待中世紀的態度更為嚴肅,全盤否定。
  • 克羅埃西亞:一個中世紀的記憶和永遠不死的人
    現代克羅埃西亞僅在1991年成為獨立的,但儘管它可能是歐洲最年輕的國家之一,它自10一些能力已經存在個世紀。中世紀的克羅埃西亞王國僅持續了大約200年(925-1102),但從那時起,克羅埃西亞在外國國王和皇帝以及多國的一部分下堅持不懈。
  • 科學研究發現:人死後可能以另一種方式存在
    死亡之後是真的徹底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還是以另一種方式活在這個世界上,根本沒人知道,這種未知促使人對死亡產生了極大的恐懼,因此它存在太多太多的未知了。「人死如燈滅,萬念俱成灰」是真的嗎?從科學上來說,死亡就意味著徹底消失了,因為肉身不在了,一個人的一生也就結束了,包括這個人的身體、意識、記憶、思維、經歷等一切與生命有關的東西都隨之消失,這是科學對死亡的定義,有點類似古代所說的「人死如燈滅,萬念俱成灰」,一切的一切都結束了,不管是你是纏萬貫的大富豪,還是一無所有的窮人,死亡就意味著全都結束了,雖然科學定義死亡意味著結束,但是在我們世界上存在一些與死亡有關的現象,科學卻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
  • 12位中世紀的騎士和名人會讓你大開眼界
    十字軍經過安提俄克到達安提俄克後,他也在該城的佔領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他的伯希蒙德叔叔留下來保衛安提阿的時候,坦克裡德和其他十字軍一起來到耶路撒冷,參與了耶路撒冷的圍困。1099年7月15日,當這座城市被攻入時,坦克裡德是最先進入耶路撒冷的兩個十字軍之一。城被擄,百姓被殺,耶路撒冷十字軍國建立,坦革爾德被立為加利利王子。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將中世紀與封建社會等同並普遍化,這種做法在蘇聯的歷史理論和實踐中達到了頂峰,併集中體現在蘇聯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多卷本《世界通史》(第3—4卷為中世紀史)中,其主要特徵就是社會的五種生產方式演進理論。《世界通史》認為,「歷史過程是社會經濟結構有規律的更替……所謂中世紀就是封建生產方式在亞洲和歐洲大多數國家和非洲許多國家佔有統治地位的那個階段。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封建主也會要求重新確定稅額,但包稅特權生效期間,領主對城市的特權取消了,他對城市的幹預也減少了。因此討論中世紀城市時,用「自由城市」可能更切實際。平等維繫著市民認同和契約紐帶。城市雖然是共同體,但內部也有複雜的社會結構和政治關係。中世紀的市民有兩個來源,一是城市原住民;二是來自於周圍鄉村或外地的移民。
  • 在歷史學中「中世紀」和「封建主義」的內涵
    「中世紀」和「封建主義」的內涵隨歷史的發展不斷演變。「中世紀」一詞來源於拉丁語「medium aevum」,意為「中間的世紀由義大利人文主義學者彼特拉克首先提出。羅馬歷史學家萊昂納多·布魯尼在15世紀撰寫了《羅馬衰亡史》,將不同於古代和現代社會的中間階段稱為「中世紀」。
  • 西方民主制度來自中世紀英國 源於基層自治體系
    對比近代法國和英國所走過的歷程,任軍鋒指出,法國大革命之所以會走向失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路易十四統治時期,貴族的勢力被極大地削弱,國王不得不直接面對民眾;而在英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貴族勢力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在地方自治和議會上院中很好地制衡了民眾,使得民主不至於走向廣場政治。  現代西方的民主制度起源於何處?
  • 教會在中世紀起特殊作用,它保存了文化,歷史也是由教會保留下來
    現在城堡都成了旅遊景點,進去看一下很有趣、挺新鮮的,但住在裡面完全是另一回事,試想:四面是冷冰冰的牆壁,什麼都沒有家徒四壁,家具通常只是大樹墩子砍出來的桌椅板凳和簡單的木床。因為沒有窗戶,所以室內空氣很差,吃喝拉撒都在裡面,什麼氣味都有。城堡裡面人和牲畜共處,我擔保大家不願住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