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天生就有分辨善惡、美醜的能力。」——夏夫茲博裡
由於近代西方國家率先進入工業現代化時代,因此便有相當一部分人會理所當然的覺得,中國在個人衛生方面會從古至今一直落後於西方。然而事實上,這應該是一個很輕易就可以解開的誤會。在個人衛生方面,我們可以從最簡單的洗漱洗澡來進行探討。
對於中國人來說,洗澡在西周時期已經非常普遍了。那時候的人們還專門根據清潔的不同部位而發明了專門的詞彙。譬如說,用「沐」來特指洗頭,用「浴」特指洗身體,用「洗」特指洗腳,以及用「澡」來特指洗腳。而「沐浴更衣」這個詞彙更是成為了日常用語。
但反觀歐洲呢?你可能很難想像,在十四世紀中葉的時候,全體歐洲人對洗澡都抱有一種厭惡的態度。
一、中世紀歐洲「不洗澡」
在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時代,歐洲的沐浴文化一度相當繁榮,古羅馬帝國消亡之後,西哥特人、墨洛溫王朝都曾經有過短暫的繁榮時期。然而,這些繁榮都不過是曇花一現。隨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處於中世紀時代的整個歐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其政治格局是世俗權力和教會兩極共存的。
古羅馬時代和古希臘時代,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到街上的公共澡堂洗澡。但是瘟疫很快席捲了整個歐洲,尤其是非常有名的黑死病。這讓整個歐洲有非常多的人都丟掉了生病。
隨著瘟疫席捲整個歐洲,當時有一個說法非常盛行,那就是災難的源頭就是洗澡。有意思的是,當時的統治階級,不論是世俗權力還是教會,都告誡人們洗澡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因為洗澡的時候身體毛孔會張開,然後細菌會從毛孔進入人體。統治階級的這種說法,讓普通百姓信以為真。
於是,人們普遍認為保持生命健康的最好辦法就是不洗澡。甚至,在教會和王室的宣揚之下,人們認為洗澡和清潔身體是一種不祥之事。他們堅信不疑,只要不去洗澡,那就可以遠離死亡。在這種情況下,歐洲的公共浴室幾乎全部關門倒閉了。
當時教會有一種觀點很有趣,他們普遍認為不洗澡是一種聖潔的象徵。於是,許多神職人員開始了多年不洗澡的苦修行為。比如,聖亞伯拉罕堅持了五十年沒有洗腳和洗臉。亨利四世的母親甚至做到了一輩子不洗澡的恐怖事跡。
另外,曾經贊助哥布倫遠航發現新大陸的卡斯蒂利女王伊莎貝託,她就向人吹噓過自己一生只洗過兩次澡,一次是在出生的時候,還有一次是在結婚的時候。
很多人可能難以想像,中世紀的歐洲真的有這麼「髒亂差」嗎?實際上,這就是當時整個歐洲的一種普遍認知。
二、髒亂差
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洗澡的話,那麼身體和衣服肯定會充滿汙垢和油膩。時間一長的話,那麼難聞的氣味自然就出現了。因此,中世紀的歐洲,上至國王貴族,下至平民百姓,身上的臭味就如同猛獸一樣,尤其是到了夏天,更是讓人避之不及。
除了不洗澡之外,中世紀的歐洲,人們還會隨時隨地大小便。即便是去一些披著大鬥篷的「公共廁所」,那也是在桶裡面方便。而且讓人吃驚的是,便桶滿了之後會直接被倒入河裡。
這是普通平民百姓的做法,如果你認為一些貴族階層會更講衛生的話,那麼很顯然你錯了。即便是國王貴族,也會隨地方便。比如說,路易十四,為了解決凡爾賽宮和羅浮宮等地大小便的問題。就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輪流搬家。
當凡爾賽宮被糞便糟蹋完之後,路易十四便搬到了羅浮宮居住繼續糟蹋,而凡爾賽宮則交於僕人進行清理打掃。等羅浮宮被糞便充斥了之後,路易十四便再度住到被清掃乾淨的凡爾賽宮,然後在將僕人派到羅浮宮。
就這樣,當時整個歐洲的城市都充斥著臭味。而體味濃鬱的歐洲人,即便承受不了那種難聞的臭味,他們也不會選擇去洗澡,反而想方設法研究香料。於是,一些女士往往為了掩蓋體臭,會將一隻裝著香料的精美袋子掛在身上。
因為整個城市的髒亂差,還導致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寄生蟲的泛濫。像亨利八世,他因為不清潔身體導致腿部出現潰爛,長滿了寄生蟲。不得已之下,他才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草藥浴。另外,想英國國王查理三世,他的遺骸上也遍布著蛔蟲卵。
由此可見,整個歐洲,在中世紀是多麼的「黑暗」了。
三、觀念的轉變
歐洲人對於個人衛生觀念的轉變,始於當代醫學的進步。十七世紀的時候,當代醫學有了一些進步。當時,醫生告訴人們洗冷水澡有益健康。因此,那些比較喜歡洗澡的人和一些喜歡養生的人,紛紛開始採用洗冷水澡的方式來進行清潔身體。
不過,那個時候,人們仍然認為洗熱水澡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因此,這個時期的人,其實並不能說出現了觀念上的變化。喬治王朝之後,私人浴室漸漸興盛起來,而教會的一些「先進分子」甚至公開宣稱,清潔身體才能更加聖潔,並且鼓勵信徒多清潔身體。
到了十八世紀中葉,人們基本上已經接受了洗澡這樣的觀念,即便是洗熱水澡,人們對它的排斥也不那麼強烈了。到了十九世紀初,隨著時尚文化開始流行,人們開始注重個人打扮和個人衛生。
隨著上流社會的「進步」,人們關於洗澡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整個社會階層都接受了這種觀念的轉變。這個時期,歐洲的人們不再將洗澡和宗教、健康扯上關係。
當然,歐洲人關於洗澡觀念的轉變是一回事,普通人的個人衛生和城市的髒亂差情況有沒有改善就是另一回事了。不過很顯然,隨著社會的進步,整個歐洲也在發生著變化。
1916年之後,陶瓷工業出現了突破性的進展。隨後,陶瓷被大量應用在浴盆和澡盆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洗澡漸漸被人們樂於接受。上流社會,尤其是王室貴族,逐漸將洗澡認定為「樂事」。
當然了,即便是這樣,可能現在很多人也想像不到那時候歐洲的樣子。因為生活在當下的人,對當下的歐洲和歐洲人有了一個很清晰的概念,很難扭轉內心中的印象了。
不過,即便是這樣,除了一些用有潔癖或者有錢的人之外,歐洲人也不會經常洗澡。儘管他們已經不排斥洗澡,也接受了洗澡,但他們不會頻繁的去洗澡。這一點,可能跟歐洲人傳統觀念有關。
結語:
十五世紀中葉,伊莉莎白一世是一個同時代上流社會當中的異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她洗澡洗的非常頻繁。對於其他人來說,伊莉莎白一世一個月洗一回澡的頻率讓人難以接受。
不過,奇怪的是,在伊莉莎白時代的歐洲人,在另外一方面有著很嚴格的講究。那就是對頭髮的梳理和對指甲的清潔。相比較洗澡而言,他們幾乎每天都會梳理頭髮和清潔指甲。仔細一想,或許那時候的人不認為梳理頭髮和清潔指甲會威脅到健康。如此一來,倒也說得過去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