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

2020-12-05 澎湃新聞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

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羅馬帝國並沒有涵蓋今天歐洲的版圖

中世紀用在西方歷史的劃分之上,通常從5世紀算起。來自北方的日耳曼蠻族入侵,衝垮羅馬帝國的西半部分,帝國統治的終結造就中世紀的開始。然而,歐洲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在那個時期很少有人使用,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政治區域或實體。

環繞地中海的羅馬帝國,與通常理解的歐洲相當不一樣。其發源地義大利是伸進地中海的半島,形狀像一隻靴子,處於靴尖的西西里與北非隔海相望,半島與歐陸之間卻有阿爾卑斯山脈的阻隔。古代義大利與北非的交往,要比與阿爾卑斯山以北歐陸蠻族區域的交往更為容易。羅馬帝國最為重要的部分也不在歐洲,它的兩個大糧倉都在非洲的北部,一個是東頭尼羅河流域的埃及,另一個是西頭的北非。它在地中海東岸,地理上屬於亞洲西部的敘利亞與兩河地區駐有重兵,與波斯相抗衡。到4世紀(330年),帝國的首都已經東移到連結希臘與小亞細亞的君士坦丁堡,官方語言也從拉丁語變成希臘語。而希臘直到19世紀都在歐洲的政治版圖之外,一直屬於東方,而不是西方。在地中海最西邊的西班牙,同樣也屬於地中海文化圈,與歐陸之間有高山(庇里牛斯山脈)的阻隔。所以歐陸對羅馬帝國的貢獻,基本只有萊因河以西的高盧,其大部分為現代的法國。於此之外,羅馬在英倫三島上也有駐兵,但是只能佔據島的南部,稱為不列顛。從萊因河以東到多瑙河以北,佔歐陸一大半的區域,在當時卻是蠻族部落出沒的化外之地。因此就地理來說,歐陸對羅馬帝國並沒有很大的貢獻,相應的歷史敘述之中也很少有人提及「歐洲」的概念。

公元5世紀從歐陸北方下來的日耳曼蠻族入侵,只衝垮羅馬帝國的西部。東羅馬雖然也受到衝擊,卻得以倖存下來。它包含地中海東部的敘利亞與埃及,在文化上歷史悠久,在經濟上是周邊最為發達的地區。西羅馬卻是相對落後,入侵的蠻族部落在義大利、高盧、西班牙、北非等地割據。他們雖然建立了王國,對東羅馬的皇帝保留一份尊重,時常派人去君士坦丁堡討賞或是討冊封。而東羅馬也曾努力重整山河,在東邊與波斯帝國持續抗衡的同時,在西邊試圖將蠻族王國重新收入版圖,只是沒有獲得最後的成功,卻在7世紀遭受另一次意想不到的蠻族入侵。

我者與他者:穆斯林興起與歐洲的誕生

這一輪入侵來自帝國的東南方,茫茫的阿拉伯大沙漠。阿拉伯騎兵,統一在新創立的伊斯蘭旗幟之下,突然從沙漠之中冒出來,衝擊周邊定居的農業社會。恰巧東羅馬與波斯剛剛經歷一場長達一個世紀的較量,雙方都是精疲力竭,對阿拉伯部落沒有足夠防備。結果只用三十年時間,波斯帝國滅亡,東羅馬失去富庶的埃及與敘利亞。其後,阿拉伯騎兵要持續向西挺進,徵服北非與西班牙,建立起一個龐大的伊斯蘭帝國。原本一統地中海周邊的羅馬帝國,到8世紀分裂成三個勢力範圍。地域最大,經濟最為發達的部分是穆斯林統治地區,從最西頭的西班牙,經非洲北部沿岸,到最東頭的敘利亞、兩河。東羅馬帝國依然自詡為羅馬帝國的正宗繼承人,地域卻只剩下山勢崎嶇的希臘與小亞細亞,面對穆斯林的威脅自顧不暇,沒有多少氣力影響境外。二者之外,剩下的義大利半島與被法蘭克部落佔領的高盧地區,成為第三個勢力範圍,開始顯現「歐洲」的雛形。

814年,阿拉伯穆斯林崛起之後,法蘭克帝國與羅馬主教結盟,歐洲的雛形開始顯現。

此時佔領高盧的法蘭克王國,可以說是法國的前身。伊斯蘭崛起之前,法蘭克貴族首領之間篡位奪權,需要合法性,通常是去君士坦丁堡討冊封。現在東羅馬威風不再,法蘭克人只好翻越阿爾卑斯山,來到義大利請羅馬主教幫忙。在天主教會,羅馬主教擁有特別的地位,羅馬是帝國的發源地與故都,當地的教會是由耶穌的大徒弟彼得創辦,羅馬主教算是聖彼得的繼承人。另一方面,面對入侵的蠻族,羅馬主教要承擔維護當地安寧的責任。以前,羅馬主教時常請求東羅馬皇帝派兵協助,現在只好翻過阿爾卑斯山,去給篡位的法蘭克新國王丕平主持加冕儀式,以求得到法蘭克人的保護。由此也建立以羅馬主教為教會之首,王公貴族與教會在政治上相互合作的模式。所以有人說中世紀歐洲的成形,是因為阿拉伯蠻族的入侵,無意之中將法蘭克與義大利綁在一起。

到9世紀,雙方的合作進一步加強。繼承丕平王位的查理曼,親自領兵前往義大利,保衛羅馬周邊的安寧。而羅馬主教,更是親手將皇冠帶在查裡曼頭上,宣布他是「羅馬人的皇帝」,完全不把東羅馬皇帝的正統放在眼裡。法蘭克王國由此變成法蘭克帝國,查理曼從國王變成皇帝,率兵東徵,越過萊因河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將「歐洲」的範圍擴展到羅馬帝國時期的化外之地,所到之處更是以刀劍傳播天主教,將四處闖蕩的蠻族部落變成定居的農民。只是能打天下的查理曼,卻沒有治天下的良方,無法建立有穩定稅源的政府,跟著他四處闖蕩的武士變成割據一方的小霸王。查理曼死後不久,他的子孫就打成一團,又遭受北歐海盜、馬扎爾部落的入侵,查理曼的帝國很快瓦解,剛成形的歐洲進入政治上最為混亂的時期(公元800-1000年間)。

城堡的出現與封建的建立

歐洲的封建制度就是這一時期天下大亂的產物,其建立時間要到11世紀之後,其最基本的政治權力象徵是城堡。早期的城堡相對簡陋,稱為土碉堡更為合適。有的只是一個土堆,有的只是簡易的木頭架子,有的乾脆就是羅馬帝國時期留下的廢棄建築。但是圍著這樣的土碉堡,挖一些溝渠,堆一些磚塊,建一些圍欄,就足以當作防衛工事使用。這麼簡單的工事,當然無法抵擋五百年前的羅馬軍團。但是在冷兵器時代,攻城破池是一件艱難的事,即使是經驗充足的羅馬軍團,也只能使用笨重的攻城器械,投擲石塊,挖地道等等費時費力的辦法,而且必須動用大批軍力圍城,不許人員、食物進出。就這樣,通常還是要圍上數年的時間,才能得手。在查理曼帝國瓦解之後的歐洲,流竄各地的大多是盜匪武裝,要麼是四處搶劫的散兵遊勇,要麼是駕船而來的北歐海盜,既沒有耐心也沒有人力去打攻堅戰。對付這些人,簡易的工事就能夠抵擋好一陣子。

歐洲城堡

土碉堡的主人,有的是法蘭克帝國時期的貴族,有的則是敢於出頭的好漢,率領一批敢拼敢打的弟兄,守得住土碉堡就可以霸佔一塊地盤。有外敵入侵時,周邊的村民可以躲在那裡藏身。平日裡,大家自然要向堡主繳納保護費,供他們吃用,幫著維修防衛工事。不服從堡主權威的村民,不但遇到盜匪時無人保護,平日還要受到堡主及其嘍羅們的騷擾。久而久之,碉堡周邊的地域成為莊園,堡主變成莊園主,跟他一起衝殺的勇士變成他手下的騎士,而接受他保護的村民則變成莊園裡的農奴,向莊園主進貢納稅,大家有什麼爭執與問題要請他出面解決,由他定一個說法。碉堡漸漸修成有一定規模的堡壘,既是防衛工事,也是堡主的家居所在,成為私人產業由堡主的家人代代相傳。遺留到現代可以供遊人觀賞的城堡,大多建造於中世紀的後期,既是堡壘也是宮殿,有相當的規模。到那時候,堡主的地位由父傳子歷經許多代人的繼承,城堡已經變成一個家族朝代的政治據點,莊園主也已經變成歐洲的王公貴族。

在西方歷史上,11世紀之前通常被稱為中世紀初期,之後三世紀則是中世紀中期,也是歐洲封建社會的開始,其基本政治單元,是在城堡看護下由貴族統治的莊園。此時,天主教傳到歐洲最北端的斯堪地那維亞,那裡是大森林,而不是沙漠草原,蠻族可以定居下來從事農業,歐洲的北方再也沒有遊牧民族,也因此再也沒有來自北方的蠻族入侵,給後來西歐與中歐的發展提供一個地理優勢。在東歐,馬扎爾人也皈依天主教,在匈牙利定居下來。那一帶以後還會遭受蒙古騎兵的襲擊,屬於歐洲的前線地帶,對西歐與中歐沒有多少影響。

沒有外族入侵的歐洲,卻並不太平。城堡所代表的其實是貴族的武裝割據,地盤大小不一,相互之間衝突不斷。所謂封建,其實是這些貴族之間合縱連橫的一種制度性安排。大的莊園主不但地盤大,而且可以同時擁有數個城堡,可以稱王稱侯。小的莊園主只有一個城堡,沿用法蘭克時期的稱號,變成公爵、伯爵,勢力較為單薄。二者之間,大的當「主子」(Lord),小的當「屬臣」(Vassal),主子承諾保護屬臣,屬臣則宣誓忠於主子,在主子需要的時候會帶領手下前來效命。換一個角度說,等於是主子把一處莊園與城堡封給屬臣,並給予保護,屬臣則聽從主子的調遣,特別是在徵戰時要帶兵來為主子效力,雙方有一種「封建」的關係。這一關係還可以雙向延伸,向下走公爵將他自己屬下的地盤封給伯爵,伯爵再封給手下的騎士。向上走,爵受封於候,候受封於王。王的地位最高,沒人可以在他之上,但是他的上邊還有上帝。英文聖經之中,上帝時常被稱為「LORD」,翻成中文也是「主」。這樣的封建關係,把擁有城堡的歐洲貴族們綁在一起。

因此,中世紀、歐洲與封建這三個概念,在歷史上並不是同時出現的。公元400年之後就可以算是中世紀,那只是歷史劃分的約定成俗。歐洲的成形卻發生在穆斯林興起之後,大約公元8世紀前後。而封建的出現,王公貴族之間的關係有一個制度性的安排,卻是要等到11世紀,中世紀中期的開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世紀、歐洲與封建的時間差_私家歷史_澎湃新聞-The Paper
    按通常的理解,歐洲的中世紀是封建的時代。但是,這樣一句簡單的話之中,卻包含三個需要解釋的概念——中世紀、歐洲與封建,三者出現的時間點各不相同。公元390年的羅馬帝國,分成東、西兩部分,環繞地中海,其中包含歐洲大陸的一小部分。
  • 論歐洲文化的特性——看中世紀歐洲的契約精神
    契約精神是歐洲文化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對歐洲中世紀的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甚至對現代全球文化也是影響深遠。契約精神在歐洲封建社會中的作用則甚為明顯。這一思想範式對近現代歐洲的民主革命運動起了深刻的影響。一、契約精神的來源中世紀的歐洲文化是由日耳曼傳統、古典文明和基督教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融合而生的,因此此時期契約精神的來源也應從這三個因素中發掘。契約精神在日耳曼人的社會中就有體現。
  • 歐洲中世紀十大著名城堡風景圖
    中世紀的歐洲,由於採邑制度的實行,使得土地的所有權被分散到各位貴族,騎士的手中,政治上四分五裂,帝國,王國,公國,騎士領地等多種多樣,大大小小的封建政治實體遍布各地。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他們之間的邊界,也沒有人能夠完全梳理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繫。各等級的封建貴族之間經常爆發各種原因引發的戰爭,所以他們時時備戰,常常參戰。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引子5至15世紀是歐洲文明的孕育期。11世紀歐洲城市開始興起後,其本質發生著從封建附庸向封建對立物的轉變。對中世紀歐洲城市的性質和地位,也有多種學術觀點。「城市決定論」強調城市在歐洲中世紀的特殊地位。德國馬克斯·韋伯對城市和市民有專門研究。比利時亨利·皮朗提出近代資本主義是從12世紀城市商業開始的。法國年鑑學派馬克·布洛赫說城市是「封建社會的外部實體」。英國經濟史家波斯坦認為「城市是封建海洋中的資本主義島嶼」。
  • 并日而食,歐洲中世紀「人口饑荒」與同期農業發展方向性的轉變
    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儲備的糧食能否支撐人類生存,延續農業生產,如今似乎並不在我們普通人考慮範圍內,但如果回到中世紀時期的歐洲,一個簡單的吃飯問題,卻讓很多人都頭痛不已,因飢餓而造成的災難,在歐洲中世紀時期持續了上百年之久,而之所以造成食物短缺,和中世紀時期農業結構的調整有很大關係。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一——日耳曼人
    歐洲中世紀講座(1)日耳曼人作者:郭學明1.中世紀的始點與終點中世紀即「中間的世紀」,是指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文藝復興之間的世紀。中世紀之前和之後都是輝煌的世紀,羅馬帝國和文藝復興。「中世紀」的說法隱含著兩段光明之間的黑暗世紀的意思。有人乾脆把中世紀叫做「黑暗的中世紀」。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中世紀前期,歐洲確實處於黑暗中。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三——自治城市,自由的保障
    (法國中世紀興建的小城科爾馬)歐洲中世紀之三 自治城市作者:郭學明1.工商業城市的出現由於戰亂,特別是8世紀穆斯林控制了地中海,貿易中斷,商業衰落,羅馬帝國時期沿地中海地區的一些城市大都衰敗了,100萬人口的羅馬,只剩下6000人。
  •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教育體系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階層的形成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特色,從古希臘時期莊嚴的武器授予儀式,具有忠誠關係的親兵制,以及具有依附關係的古羅馬庇護制中誕生的維繫領主和軍事力量之間的正式紐帶關係,形成了騎士制度和文化體系。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農民對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和由這種依附所產生的超經濟的強制手段,就是封建制度的典型特徵。」「封建生產方式所固有的對抗性矛盾使封建社會變成尖銳的階級衝突和不斷鬥爭。」 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學術界更多地採用非馬克思主義理論,把中世紀局限在歐洲範圍內,開設的中古史課程也多冠以歐洲或西洋的限定詞。
  • 中世紀夢魘——鼠疫「黑死病」竟然對歐洲文明發展產生如此大影響
    封建時代的中世紀歐洲,說它髒亂差三個字,字字屬實。在將近一千年的時間裡,歐洲人的物質生活水準簡直可以說是低到令人髮指,不要說跟同時期的天朝上國比了,就是連一些非洲國家都不如。中世紀歐洲的衛生條件相當惡劣中世紀的歐洲人不講究衛生,又很少洗澡,長期沒有使用餐具的習慣(這一點對比起東亞人簡直差多了
  • 從中西「封建」概念的差異看對「封建」的誤解
    專制主義只存在於沒有封建主義的東方社會,它只是『東方專制主義』,西歐中世紀是典型的封建主義,因此沒有專制主義。」[2]何懷宏也指出,「封建專制」、「封建大一統」這一類的詞「從其本義來說,其實是自相矛盾的。」「『封建』就意味著分封,意味著權力分散。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三大貢獻「東西交流」走向近代
    在這之前,羅馬帝國時期以及中世紀的早期,歐洲人也了解到了一些有關下希臘哲學、文藝、美術、建築等方面的思想,但是比較間接,零碎,而更多的是接受了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之後的新柏拉圖、新斯多葛的理論,對於古希臘的思想則知道的較為零散。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
  •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見下圖)首先,在討論中世紀人口具體數量之前,我們先來看一組由其他學者繪製的趨勢圖(不討論具體數字):(藍色線條代表歐洲總人口,紅色為歐洲西部和中部人口,綠色為歐洲南部,橘色為歐洲東部)再結合一些歷史因素,我們不難發現中世紀人口變化主要分為
  • 學問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中世紀以來歐洲思想變革中的「四書五經」
    一、中世紀末期,西方傳教士為了能夠了解中國文化,更方便在中國傳教,將「四書五經」引入歐洲,卻被近代啟蒙思想家所用,當成瓦解教會思想專制的武器中世紀末期的歐洲,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教會和世俗政權勾結,採取高壓的文化政策,試圖穩固已經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
  • 中世紀時期分為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
    在這幾個世紀中,基督教在歐洲大部分地區傳播,而教皇權已演變成一個強大的政治實體。中世紀早期有時也被稱為晚古時代。這個時期通常被視為在第三世紀開始並延續到第七世紀,有時甚至是第八世紀。一些學者認為晚古與古代世界和中世紀古代世界是分開的; 其他人認為它是兩者之間的橋梁,兩個時代的重要因素重疊。
  • 中世紀歐洲鄉村發展的停滯與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與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深懂「深耕細作」原理的古代中國相比,古代歐洲的農業在世界歷史上似乎一直以來都默默無聞,進入中世紀之後,歐洲的中世紀農業才開始緩慢發展,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的鄉村農業發展一度出現停滯和倒退,直到英國在17世紀中葉開展「農業革命」之後,歐洲的農業水平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這項成果是一部系統論述歐洲中世紀文學風貌以及其與文化關係的著作。作者針對國內歐洲中世紀文學研究比較薄弱的狀況,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導致的思維方式的變化、維繫方式的變更以及文學自身發展的傳承規律為學理根據,從來源論、演進論和成就論三個維度對歐洲中世紀文學現象進行了重新審視,全面探索了中世紀西南歐、拜佔庭、北歐文學產生、發展的文化淵源、演進機制、基本成就和藝術特色。
  • 中世紀歐洲大陸歷經滄桑,西方文明如何被重新復甦的商業改變?
    中世紀自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十五世紀,歐洲大陸從未安靜的一千年。在中世紀最初的幾百年內,戰爭從未停止,蠻族入侵,國破家亡,所到之處血流成河,一片狼藉。處在西歐社會的黎明百姓,民不聊生,人口勞動力大幅度減少,農田也是遭到破壞,社會生產力停滯。直到10世紀的鐘聲敲響,西歐經濟覺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