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中世紀以來歐洲思想變革中的「四書五經」

2020-12-05 汗青說文史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曾經說:「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這句話放在如今西方某些媒體所倡導的「去中國化」的背景之下,說不出的諷刺。

當今世界早已融為一個整體,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日趨緊密,任何一種想要將中國孤立在世界之外的思潮,都註定是徒勞無功的。

不提現在「中國製造」遍布全球的地位,早在近代歐洲思想啟蒙運動之中,西方的先賢們就已經主動的從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吸取營養,博採眾長,才有了近代西方在思想上的進步。

而近代西方思想界吸納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之中,儒家典籍「四書五經」的傳入,對近代西方思想變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中世紀末期,西方傳教士為了能夠了解中國文化,更方便在中國傳教,將「四書五經」引入歐洲,卻被近代啟蒙思想家所用,當成瓦解教會思想專制的武器

中世紀末期的歐洲,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教會和世俗政權勾結,採取高壓的文化政策,試圖穩固已經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然而在社會各個角落,有識之士們早已經不堪忍受愚昧,在科學理想的道路上開始探索。

但在強大的教會影響下,任何新的思潮想要冒出來,必須給自己尋找一件「合法」的外衣,正如 「文藝復興」運動,藉助復興羅馬古典時期文化來推行「人文主義」,當時西方的思想家們,積極的從世界各地的文化之中汲取營養,為新思想的產生提供武器和證據。

正在這個時候,隨著傳教士跟隨航海運動,來到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之上,大量中國傳統的文化,通過他們傳入了歐洲。

當然傳教士將中國傳統文化帶回歐洲,不是為了讓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將之當成武器,來挖教會的牆角的。

因為中國本土文化的根深蒂固,傳教士們遠渡重洋來到中國以後,才發現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很少信仰上帝,他們崇尚的是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英雄,相信一切都要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而不是等著上帝的恩賜。

對於我們自己人來說,這當然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能夠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但對於那些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想要傳教的教士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噩耗。

為了能夠更好的傳教,讓天主教的教義能夠迅速在中華大地上傳開,傳教士們不得不深入鑽研中國傳統文化,試圖通過先了解,後接觸的辦法,方便自己傳教。

這個時候,被當時統治者奉為圭臬的「四書五經」就進入西方傳教士的眼帘。如果能研究明白這讓中國精英階層都鑽研學習的典籍,顯然對傳教士們的傳教,是非常有利的。

在這種想法之下,傳教士們將「四書五經」帶入歐洲,一人計短,十人計長,他們希望能動員整個教會的知識力量,摸透這刻入中國人骨子裡的思想文化。

然而傳教士們沒有想到的是,在他們還沒有完成摸透「四書五經」這一偉業的時候,啟蒙思想家們,已經從這來自於遙遠的東方文化之中,汲取到了足以推翻他們文化統治的力量。

《論語》中說:

「子不語,怪力亂神。」

中世紀末期的思想家以此作為儒家是無神論者的證據,將其當成就算沒有宗教,人們也能建立起一個富足繁榮的國家的證據,以此來反對教會在思想上的黑暗統治。

著名思想家萊布尼茨則在《論中國人的自然神學》之中,將宋儒所提倡的「理」與基督教的神視作是一樣的,由此將具象化的「神靈」與「虛無化」的「氣理」相提並論,自然也是一種反宗教的思想轉變。

以上可以看出,中世紀末期中國儒家傳統「四書五經」進入到歐洲,是傳教士們為了能夠方便在中國傳教,試圖了解中國文化內涵所致,但其結果卻是近代啟蒙思想家,從「四書五經」之中,找到了更多反對教會文化專制的武器,並最終導致中世紀神權的瓦解,為歐洲近代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近代歐洲資本主義制度發展遇到種種困難,在解決這些困難的過程之中,西方思想家廣泛的吸取了「四書五經」之中的營養

如果說中世紀末期「四書五經」在歐洲的傳播和擴散,還是無心插柳的話,那麼,資本主義興起後,近代西方文化界對於「四書五經」的推崇,則是在資本主義制度逐漸顯露弊端後,近代思想家們主動尋求解決之路的結果。

十九世紀中葉,經過最初的迅猛發展之後,歐洲資本主義的擴張已經從跑馬圈地逐漸轉為大小兼併。而資本兼併的結果,就是自由資本主義逐漸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當時還是新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弊端層出不窮,童工的問題,婦女權利的問題,農奴制度殘留的問題,資本家壓榨工人的問題。凡此種種,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由於資本逐利的本性,社會財富迅速地向少數人手中聚攏,階級矛盾日漸尖銳,成為阻礙資本主義繼續向前發展的最大障礙。

這個時候,從封建制度下走出來沒多久的歐洲思想界,都有些懵了。當初啟蒙思想家們費勁心力的與中世紀專制的教會作鬥爭,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之後,終於讓新生的資本主義到來,然而僅僅一百年後,身處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思想家們,環顧身側的時候,才發現世界並沒有變的想像中那麼好,反而由尖銳的矛盾帶來諸多社會問題急需解決。

「彼輩自歐戰後,大感歐洲文化之不足,而思採納東方之文化,以濟其窮,於是言孔子、釋迦哲學者皆大為社會所尊重。」

於是,傳統的儒家思想之中「仁者愛人」和「中庸」的概念進入了當時西方思想家的視線之中。這事說白了並不麻煩,就是在制度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用道德去作為秩序的補充,緩和社會矛盾。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資本的本質。從追求利益的角度,在不影響效率的前提下,利用童工就是比利用成年人便宜,那麼資本自然要去用童工。可這種現象又勢必導致社會矛盾的尖銳。

要解決這個問題,資本主義本身是沒有出路的,可是儒家有,「四書五經」裡有。通過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和「中庸之道」,西方思想家意識到可以在利益最大化和社會矛盾尖銳之間,尋求一個公約數,找到解決的辦法。

講到這裡其實已經很明顯了,想要解決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和人們基礎生存權之間的辦法,就是發達的社會福利制度。

如果沒有日漸發達的社會福利制度,西方資本主義恐怕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隨著經濟的蕭條已經走向末路了。但正是這種從「四書五經」之中所汲取的「仁者愛人」的思想和「中庸之道」的方法論,使得近代西方可以在資本主義社會繼續向前發展和緩和社會矛盾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從這個角度出發,近代以來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對西方現代制度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

三、近代西方在不同的強弱不同的文化地位下,都非常注重吸收外來的「中國文化」,這是其能夠在19世紀以後成為強勢文化的基礎

中世紀末期的歐洲,西方正處在黎明前的黑暗,正是其最低谷之時。而同時期的中國,大明王朝一統天下,鄭和七下西洋,最遠甚至航行到非洲,可以說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抹榮光,此時我強彼弱

十九世紀中葉的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取得成功,資本主義逐漸從自由資本主義走向壟斷資本主義,而同時期的中國,正在被列強欺凌,處於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邊緣。此時我弱彼強。

在這兩個強弱對比完全相反的時代裡,在中國國內對待儒學的態度截然相反的兩個時期,西方的思想家們,卻都從中國傳統的「四書五經」之中汲取營養,促進了其本身社會和文化的進步。

正如作家巴金所說:

「(文化)不論來自西方或者東方,它屬於人類,任何人都有權受它的影響,從它得到益處。」

然而數百年後的今天,西方卻在中國日漸復興的大勢中,在中國從文化方面很多與西方趨同的背景下,掀起一股子「去中國化」的妖風,不得不說實在令人費解。

但是反過來,想想一百多年前閉關鎖國,自以為「天朝上國」的我們,或許能夠看出今天的西方之所以要「去中國化」的原因,這未嘗不是一種歐洲的閉關鎖國,值得人們深思

四、結語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軟實力,其最核心的競爭力無非兩點,一是民族性,一是世界性。民族性是其特色,區別於其他文化的本質。而世界性,則是其生存發展的手段。

要實現文化的世界性,就必須不斷的從世界各地先進的,或者是曾經先進的文化之中,汲取自己所能用到的營養,正所謂「黑貓白貓,抓住老鼠才是好貓」。中世紀以來「四書五經」在歐洲的傳播的發展,近代西方思想家對於中國學問和文化的追崇,正印證著這一點。

參考文獻:

《論語》

《論中國人的自然神學》

相關焦點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世界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40年
    關於歐洲傳統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中世紀史的熱點問題。對該問題的探討基本上是與改革開放同生的,為探尋近代西方為何率先崛起的熱潮所激發。與該主題相關,中世紀晚期近代早期成為關注的主要時段,人們在研究中傾注了自己的反思,也呼應了國際史學界70年代以來關於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大討論。
  • 孫曉春: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政治思想
    馮友蘭先生在敘述中國哲學的研究狀況時說:「在清朝末年,中國人把中國哲學作一門學問來研究之後,也就是中國哲學開始反思的時候,人們開始覺得,中國哲學中原來的術語很不夠用。」於是,人們開始在佛學中找術語用[1]36。中國政治思想史與馮先生所說的情形十分相似,作為一門學問,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專門研究也始於近代,梁啓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是最早的一部政治思想史。
  • 中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開始發展,文藝復興思想也應運而生
    中世紀的歐洲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一個黑暗的時期,那時正是基督教主導下的歐洲社會,不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呈現出了基督教的鮮明特點。這種社會各方面的單一發展和單一特徵,使得整個西歐世界在中世紀時期展現出了文化枯竭的發展趨勢。
  • 我讀︱李騰:歐洲中世紀研究博學傳統的回歸
    在我今年的閱讀經驗中,除了為學術研究所閱讀的著作和論文之外,讀了這兩位作者問世逾一個甲子的經典之作——《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國王的兩個身體——中世紀政治神學研究》——的中文譯本。在帶來美妙的閱讀體驗的同時,也對我的體力、腦力和見識力提出了巨大挑戰。撰寫博士論文的歲月裡,我時常在疲憊的雨夜隨手翻看這兩部書。
  • 捷克布拉格——中世紀歐洲城市的「活化石」
    捷克首都布拉格是一座非常受全世界遊客喜歡的城市,可以說是最能夠代表歐洲文明的城市之一。在布拉格,你很難看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整座城市都遍布著紅色屋頂的歐式傳統建築,其間點綴著教堂的綠色尖頂,讓人感覺就像是來到了歐洲的童話中。
  • 中世紀阿拉伯醫學—吸收希臘學問的先驅
    在憧憬與追憶之下,希臘學問未來的「承襲態勢」幾乎已在西方拉丁世界奠定下基礎。不過要提醒大家,雖然加洛琳王朝在歐洲中心被視為正統,但在其他地區卻未必如此。南義大利以及西班牙因其地理面及歷史面的關係,除了說拉丁語的基督教徒,另有猶太教徒以及說希臘語以希臘文化為根基的人,屬於眾多社群錯雜,多元文化這一概念的發源地。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在古代中國或古代羅馬,城市多指人口集中居住的政治中心,其政治功能是第一位的。而中世紀歐洲城市則主要是工商業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是經濟功能。「城市一定是從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聚核型居民點。」而其政治中心、社會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只是衍生物。有學者從生態學或社會學的眼光,依據人口數量及其結合程度來判斷城市:「一定數量的人口聚集到一定程度,在一個共同社會裡,對上盡服從之責,相互則仁愛為懷。」
  • 歐洲中世紀地圖和異域志中的東方敘事
    16世紀以來,驅動歐洲地圖工業發展的是航海發現時代的殖民與貿易需求,這一時代的地圖奉精確性為圭臬:一張地圖越是自詡為對空間的客觀再現,就越能宣稱自己是「有用的」,這種導航至上的實用主義地圖觀至今仍難以撼動。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第一編中對中世紀文化和文學的五大古代文化來源的挖掘,第二編中對東方拜佔庭和北歐文化與文學的補充,第三編中對中世紀各種新文學體裁的整理與深刻分析,這些都是在以往同類著作中少見的。作者指出,歐洲中世紀文學發展的歷史階段,既是多種古代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時期,也是在基督教強大統籌下文化再造時期。
  • 《國王的兩個身體》中的問題意識:現代政治思想的中世紀根源
    無論學術界是褒是貶,此書都已經成為一部經典,被譽為最為重要的中世紀政治思想史研究著作之一。《國王的兩個身體》的初版於1957年出爐。時隔一個甲子之後,中譯本於2018年初春上架,迅速引發中國學術界熱烈討論。這部七百多頁、以最為冷門的中世紀研究為主題的大磚頭著作也能熱銷,這出乎譯者、讀者、出版人的意料。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黑暗的中世紀」這種說法為何是不對的?
    實際上,自12、13世紀以來,大學和公共或城市的學校對西方教育帶來革命性的變革。這位來自遠東的觀察者,驚嘆於這種求知慾,他比沉迷於其中的歐洲人看得更清楚。不同於中國很早就發明了黑火藥,14世紀以降,歐洲人才將黑火藥與金屬加工中發達的熔鑄技術結合起來,革命性地運用到軍事領域,改變了歐洲歷史。從此以後,槍和大炮決定了戰爭的勝負及國家實力的強弱。從此種意義上講,中世紀的戰爭也是知識與理性的產物。
  • 歐洲經歷中世紀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引自《黎明破曉的世界,中世紀思潮與文藝復興》)對於歐洲歷史而言,中世紀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接下來會推出一個系列的專欄科普文章,專門講述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為了更好理解中世紀,我們先把這段歷史跟中國歷史進行對比。這樣一來,大家就可以更清楚中世紀在整個歷史的坐標方位。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在現代語境中,「中世紀」的含義不斷變化,由最初的歐洲的局部歷史現象變成歐洲的一般歷史時代,進而等同於封建社會,最後成為人類社會的必經階段。但是,「中世紀」等概念在歷史學的實踐中也存在很大弊端。20世紀中期以來,西方史學界對這些概念進行了廣泛的質疑、批判乃至解構,並嘗試新的歷史分期法。中國史學界也逐漸校正了機械化的蘇聯模式,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很大改變。
  • 歐洲中世紀宗教舞蹈有天主教舞蹈和「死神之舞」
    但隨著人類宗教意識的成熟,原始巫術逐步衍化為有較固定儀軌的原始宗教,而舞蹈也就成為了宗教儀軌的組成因素,這在中國各族傳統宗教發展過程中是一種普遍現象。之後,隨著道教的出現、佛教的傳入,宗教舞蹈融入道、佛的法了事活動中而有所發展,並且成為中國舞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文藝復興運動:中世紀時期寶貴的思想光芒
    文藝復興運動:中世紀時期寶貴的思想光芒14世紀在天主教會長期進行黑暗統治下的歐洲,思想文化處於停滯狀態,很多人甚至已經失去了獨自思考的能力,宗教神學處處壓抑著原本嚮往自由的人性。一場思想上的偉大變革蓄勢待發。當時正處於政治分裂狀態下的義大利,由於思想上的相對自由,人們開始尋找世界上的其他神明。而義大利著名的詩人但丁,更是寫下了一首名為《神曲》的長詩,詩中猛烈抨擊了天主教會的卑劣行為,強調了人的自由,這首偉大的長詩仿佛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中的人指引方向。而文藝復興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 「橫向」看歷史,明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
    歷史上的很多先哲他們都處於同一時期,但由於受到了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交流,我們會把他們的很多思想拿來對比比較。後來發現原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儘管受到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們的思想一直是活躍的,他們都是始終處於進步狀態的。試想如果清王朝的統治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在很早的時候,不以「天朝上國自居」,又是何景象。今天我們來看看大明時期的中國與世界。
  • 中世紀西歐的文化進程:一場壟斷神學向世俗文化低頭的變革運動
    隨後在中世紀西歐諸國的發展過程中,隨著基督教會影響力的擴大及其思想統治地位的確立,整個中世紀開始形成了以基督教神學為中心的社會文化。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法蘭克王國建立之初的文學作品方面還依然存有拉丁文化的基本特徵,但這也僅限於法蘭克王國發展的初期階段。
  • 教會學校:中世紀歐洲「免費」的基礎教育,是如何實現的
    中世紀歐洲哥白尼和伽利略等天文學家和科學家的遭遇,讓我們把教會看成了中世紀歐洲反智的總指揮部,教會仿佛成了宣揚愚昧的後臺,然而揭開歷史的面紗,我們卻會驚訝的發現,中世紀歐洲的教會學校是在衰落的希羅文明,和文藝復興期間維護歐洲文明火種的根基,是歐洲一切近現代教育的發源地,教會做為阻礙理性知識傳播的主要推手,又是基礎教育醞釀的溫床。
  • 14世紀,歐洲已經有了近代文明的萌芽
    文藝復興是一場新文化運動,反對神權至上和封建君主制度,是一股讓歐洲煥然一新的力量。文藝復興產生的社會背景,是歐洲和世界範圍內爆發的黑死病和封建主義危機。因為瘟疫爆發造成社會秩序混亂,經濟也開始崩潰,人們的生活壓力空前巨大,歐洲仿佛即將全面崩潰、陷入黑暗。但是,就在這樣的困境中,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和威尼斯出現了一絲黎明的曙光。這是一場徹底改變了歐洲人的思想,乃至影響全世界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