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宗教舞蹈有天主教舞蹈和「死神之舞」

2021-01-15 娛樂嗨過頭

宗教舞蹈是宗教藝術中一種重要的形式,是與求雨、抗旱、驅鬼、除疫、迎神、送神等各種人類精神生命需求緊密配合的舞蹈。宗教舞蹈採用的是舞蹈的結構形式,運用的是舞蹈的形體語彙,包涵的卻是宗教的內核,渲染的是神佛的威懾力量。它以舞蹈的語言,詮釋人與神之間的關係。宗教舞蹈既具有宗教文化藝術的象徵意義,又包含著各個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區和不同時代人們的審美意識。

舞蹈是團結之術。因為舞蹈能顯而易見地使個人同群體,甚至整個社會緊密地融為一體。這種古而有之的神聖功能尤其是能通過宗教舞蹈得以顯現。宗教舞蹈在本質上使晦澀難懂的教義直觀化、通俗化。它們具有嚴格的動作、裝扮、配樂及表演形式,雖然在長期的傳承中有發展和變異,但始終突出了宗教的觀念。

宗教以及宗教舞蹈都是人們表達情感的載體,宗教形態以及宗教舞蹈形態是人們感情意志的具體行為符號。有什麼樣的宗教就有什麼樣的宗教舞蹈形態,宗教舞蹈作為宗教形態的元素組成部分兩者又具有相對統一與相對獨立的辨證關係,宗教中融入了藝術因素,藝術中存在著宗教因素。英國人類學家泰勒之認為舞蹈是一切宗教儀式活動的主要內容。而德國的民族學家威茲格蘭德認為「一切舞蹈原來都是宗教的」。

宗教舞蹈其淵源是原始社會的巫舞。但隨著人類宗教意識的成熟,原始巫術逐步衍化為有較固定儀軌的原始宗教,而舞蹈也就成為了宗教儀軌的組成因素,這在中國各族傳統宗教發展過程中是一種普遍現象。之後,隨著道教的出現、佛教的傳入,宗教舞蹈融入道、佛的法了事活動中而有所發展,並且成為中國舞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民間流行的「走會」、「花會」等廟會活動,即源於佛教的「行像」儀式——把佛像安置在裝飾性的花車上,眾人隨其巡行瞻仰、膜拜,此間伴有舞蹈、雜戲的演出。

中國古代社會的意識形態,是儒、道、釋和傳統巫教的混合體,與古代歐洲、中東宗教不同,與東南亞佛教尊為國教,藝術必須掛上宗教色彩才能存在、發展也不同。佛、道兩教更迭興替雖然在歷史上也間或定為國教,卻始終不能凌駕於儒教之上。佛、道兩教和多種拜物的巫教,則既求影響上層又把觸角伸向缺少文化的落後農村,佔據廣闊天地,並且利用藝術宣傳普及教義爭取信徒。因此古代社會的每個角落都有寺、觀,都有宗教的雕塑、壁畫,並有宗教舞蹈、宗教劇、宗教音樂,從而形成為勢力雄厚的宗教藝術。而面具的出現,則是宗教舞蹈比較成熟、完備的一種表現。

脫胎於巫教的道教繼承了巫舞的形式和內容,其驅鬼祭神儀式有濃烈的巫舞之風,道教舞蹈以陰陽為綱紀、以八卦符號的方位為舞蹈肢體運動和行進線路的標向,再配以巫辭咒語,使舞、巫、神完全連在了一起,人稱「巫道合一」,也可謂「舞道合一」。宗教就是這樣寓舞蹈於宗教的虛幻之中,以形象化的舞蹈藝術將人們引入冥冥的宗教天地,控制人們的思想,使其得以廣泛的傳播。道教舞蹈在漢族民間流傳最廣,在喪事葬禮、打醮還願以及各中廟會中隨處可見。

更有意味的是各類廟會,不僅是道教舞蹈的表演場所,也是漢族民間舞蹈表演的舞臺,屆時,秧歌、獅子舞、高蹺、太平鼓等也前來湊興,兩種不同屬性的舞蹈在廟會上竟合而為一了,擔當著娛人娛神的任務。不僅如此,道教舞蹈同時也流傳到了其他少數民族,如壯族的《師公舞》、《土地舞》、瑤族的《還盤王原》、雲南的《踩九州》等。道教的傳播使各民族舞蹈得以交流和互相借鑑,大大豐富了民間舞蹈的種類,使我國民族民間舞蹈絢麗多彩。

佛教為了有利於傳播,汲取了各個民族的舞蹈,並與當地的民風民俗相融合,如今藏族寺廟中的「羌姆」,蒙族寺廟中的「查瑪」等,也都是佛教本土化傳播的產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舞蹈,對漢代俗樂舞有很好的保留和繼承,各民族、各地區樂舞文化得到廣泛交流融合。特別是該時期統治階級崇尚佛教,佛教思想得以迅速發展。自此,宗教舞蹈乘勢而興,廣為流傳。如今,絲綢之路上的克孜爾石窟、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大量石窟寺裡仍瀦留著當年精美的樂舞石雕與壁畫,凡此種種,均是宗教舞蹈的遺存。元代的宗教舞蹈,通常是在做佛事時展示得最為充分。

元代宮廷每年二月十五日都要舉行佛教「遊皇城」的盛大活動。屆時,會組成龐大的儀仗隊,首尾排列三十餘裡。遊行途中,「蟑幡往來無定,儀鳳教坊諸樂工戲伎,竭其巧藝呈獻」。 唐代(公元618——公元907)佛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舞祭。像舞蹈《菩薩蠻舞》就是典型的代表。唐代燕樂及其表演性的舞蹈中,都有一些帶佛教色彩或者直接來自佛教的舞蹈。比如隋唐時期(公元581——公元907)著名的宮廷燕樂《九部樂》、《十部樂》中的《天竺舞》具有非常濃厚的佛教色彩。唐朝的《霓裳羽衣舞》也具有濃厚的佛教特色。

宋代(公元960——公元1279)的《風迎仙樂隊》、《菩薩獻香花隊》也都有濃鬱的佛教色彩。蒙古人本來就信奉佛教(藏傳佛教),因此元朝(公元1279——公元1368)的宮廷雅舞,也有濃厚的佛教色彩,最有名的是《十六天魔舞》。從許多的歷史資料看,這個舞蹈有如天女下凡一樣,是非常優美的舞蹈。

發源於印度的佛教在東南亞大都數國家被尊為國教,其與舞蹈結合的更為緊密。佛經規定,在對佛的十種供養中必須要有「伎樂供養」,因此,表現佛經內容及娛佛的《金剛舞》、《飛天》等舞蹈自然是佛事祭禮儀式的組成部分。享有世界聲譽的印度古典舞蹈,也和印度教有密切聯繫。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溼婆神,被尊為舞蹈之神。

歐洲中世紀宗教舞蹈有天主教舞蹈和「死神之舞」。天主教是對早期基督教的稱呼,早期基督教舞蹈與前代的傳統舞蹈緊密相連,因為早期基督教徒認為在傳統舞蹈中發現了上帝的神靈,所以,就把傳統舞蹈拿來作為崇拜上帝的一種表現形式。早期基督教舞蹈大約有四種:一是節日裡的祭祀舞蹈;二是祭祀聖約翰的舞蹈;三是禱告上帝的聖歌隊舞;四是洗禮之舞。早期基督教不排斥舞蹈,教徒們認為只有跳舞才能靠近上帝。

「死神之舞」是歐洲中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它是在被壓迫的奴隸深受痛苦,中上層人們感覺不安和失望的基礎之上產生的,是人們躲避災難和疾病痛苦的宗教祈禱式的舞蹈。

相關焦點

  • 旋轉舞,不僅是舞蹈也是宗教儀式
    去土耳其的人,一定會想方設法旋轉舞的。土耳其旋轉舞不僅僅是舞蹈,更是一種宗教儀式。我們來布爾薩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看旋轉舞,下午問了好幾個人都不清楚,而我所做的攻略在布爾薩是可以看到非商業表演的旋轉舞的,比伊斯坦堡餐廳的旋轉舞表演更正宗。
  • 體育舞蹈十支舞的起源與發展
    17世紀,德國華爾茲舞被引進宮廷成為宮廷舞。華爾茲舞被引入法國英國等國時遭到了強烈抵制,但最終華爾茲舞憑藉其自身特點被認可,並於1816年引人皇室舞會,成為宮廷舞。華爾茲舞被譽為「歐洲宮廷舞之王」。進入19世紀後,華爾茲舞傳人美國。20世紀,華爾茲舞重返歐洲並以新「慢華爾茲」形式席捲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過改良的華爾茲舞傳向全球,成為體育舞蹈的代表性舞蹈。
  • 魔獸9.0:雷文德斯與中世紀歐洲的花火,哥特文化的藝術升華
    建築:中世紀哥特建築整個雷文德斯的建築群落和吉爾尼斯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吉爾尼斯的風格無論是服飾還是建築甚至氣候都和英國有很大的關係。更有趣的是,一個是狼人文化,一個是吸血鬼文化,兩者本身在文藝作品裡就有不少碰撞。這些文化也都被統稱為「哥特文化」首先我們先看看雷文德斯的主堡,納斯利亞堡。
  • 神性滿滿的舞蹈!印度小姐姐溼婆舞跳的簡直太穩了
    翻開西方世界裡的宗教著作、哲學著作、藝術著作、科學著作,一個形象會不斷地出現,這就是溼婆之舞。溼婆(Shiva)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是宇宙之王。溼婆之舞,是宇宙之舞。神性滿滿的舞蹈!印度小姐姐跳得是溼婆舞,溼婆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是宇宙之王,所以溼婆之舞也是宇宙之舞。
  • 2020舞蹈《王者之舞》上海站,一場為你準備的驚豔演出
    舞蹈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成為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說起舞蹈不可不提的人物就是麥可傑克遜,曾經他火爆的程度可謂是全球都在追逐,而今2020麥可弗萊利《王者之舞》上海站,又將給我們帶來一場頂尖踢踏現場!
  • 國際標準舞(體育舞蹈)的起源和發展演變
    國際標準舞是在歐洲宮廷舞、民間舞和社交舞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持續的擴張侵略導致英國人民內部矛盾的加劇,英國貴族、政府為了緩和這種社會矛盾,通過社交聚會、成人禮等相關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來拉近統治階級和英國人民的距離。
  • 舞出我魅力 JS舞蹈讓更多人開啟精彩人生
    JS舞蹈,這家始創於2011年,在行業內頗有影響力的舞蹈培訓機構,正讓很多女性的生活發生改變,不斷觸及人生夢想。因為有一定的根基,又勤學苦練,加上平時跳舞的機會也多,爵士舞、TB秀這些都很快的學會了,在上學期間就獲得了多次舞蹈獎項,並最終留在JS舞蹈,成了一名專職教練,收穫了一份自己願意做一輩子的事業,我覺得很開心。」
  • 厚街舞蹈協會成人舞蹈公益培訓班招生
    厚街舞蹈協會「成人舞蹈」公益培訓活動自啟動以來,得到了廣大舞蹈愛好者的熱情追捧,為滿足厚街群眾對文藝生活的需求,厚街舞協將在12月舉辦第二期「成人舞蹈」公益培訓班,熱愛舞蹈、想學舞蹈的市民均可報名參加。
  • 劇看世界|舞蹈即生活,生活亦舞蹈
    1974年出生在倫敦一個來自孟加拉國達卡的家庭的他,7歲開始接受北印度的舞蹈形式「卡塔克」的嚴格訓練;13 歲出演著名舞臺導演 彼得·布魯克長達9 小時的史詩巨作《摩可婆羅達》。後隨Martha Graham和Merce Cunningham等大師學習古典芭蕾。他的肢體創作與戲劇、多媒體視覺、音樂及文學的跨界融合,使其作品有一種迷人的東方氣息。
  • 亨廷頓舞蹈病——「死亡之舞」支配下的脆弱生命
    關注亨廷頓病,讓受「死亡之舞」支配的患者重獲「安」穩人生。  亨廷頓病(HD)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由位於4 號染色體上IT-15 基因內 CAG 三核苷酸重複序列異常擴增所致。西方國家HD的患病率為(5-7)/10萬;而亞洲人患病率較低,每十萬人中大約有0.4人患病[1]。據專家估計,中國目前大約有3萬名HD患者[2]。  在HD疾病進程中,患者日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3]。2019年國內一項HD調查報告顯示,約28.39%的患者辦理了殘疾證,僅有1/4的患者完全能夠自理[2],給患者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疾病負擔,HD防控刻不容緩[3]。
  • TING STUDIO婷婷與空舞,助你實現最初的舞蹈夢-各地要聞-國際商業...
    每個熱愛舞蹈的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美好、唯美的舞蹈夢。可礙於自身零基礎,一直無人指教,無奈不得不放棄。其實,有不少舞蹈,看上去難度很高,但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去練習,便能向專業舞者的目標不斷進階。近年來逐漸興起的空中舞蹈,就印證了這一點。接觸過此舞種的人,都會被在半空中如仙女一般飛舞,優美自如的姿態所深深著迷。
  • 無垢舞蹈劇場 十年大《醮》
    戲,從未散場,卻成為一段段深刻的回憶……這便是目前臺灣無垢舞蹈劇場在國家大劇院為內地觀眾所獻上的奧運賀禮——舞蹈巨作《醮》。它的出現掀起了臺灣表演藝術界的一場革命,開創了臺灣儀式劇場之先河,並成為50年來首次受邀至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演出的臺灣舞團作品,深深觸動了難以被取悅的法國觀眾。隨即其創作者——林麗珍的名字,如旋風般地橫掃歐洲各大知名劇院與藝術節。
  • 新制播技術和新舞蹈技術在《舞蹈風暴》實現了雙向合流
    回到節目當中,觀眾所看到的幾乎每一個舞蹈動作,均有編排目的,或是精美的造型,或是充滿表現力的舉手投足,或是舞伴間默契的相視一笑。極少出現類似傳統舞劇中,主角靜靜地站在原地,數秒乃至數分鐘無任何動作變化的橋段。
  • 衝擊《舞蹈風暴》第二季冠軍前,「古典舞女神」華宵一心裡有個最大...
    本周六(9日)晚,頂級青年舞者競技節目《舞蹈風暴》第二季將迎來收官之戰。四強舞者華宵一、黎星、謝欣、陳鎮威將衝擊冠軍寶座,為節目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6日下午,華宵一接受了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採訪,她分享了作為古典舞女神參加節目的心路歷程,同時她表示,師弟羅昱文的離開,是她最遺憾的事。
  • 著名舞蹈藝術家,你最喜歡哪個?
    2004年攜金星舞蹈團以現代舞《海上探戈》為主舞亮相法國巴黎並開始在歐洲進行巡演。2006年3月舉辦首屆「舞在上海」國際現代舞蹈節;11月被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授予藝術榮譽博士學位。2007年擔任第52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金獅獎現代舞單元的評委。2011年擔任舞蹈競技節目《舞林大會第四季》的評委。2012年獲得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
  • 【大理舞蹈季•直播】體驗環境舞蹈的魅力
    ▲ 大理舞蹈季宣傳片環境就是舞蹈走進山水間在我們生活的每個空間起舞模糊臺上臺下、表演者和觀賞者的界線這種舞蹈藝術實驗被看作是「打破第四堵牆」【直播內容】古城巡遊路演、參加劇目路演、鄧涵彬導演環境互動戲劇《大理莎翁客棧》巡遊人數:30餘人(巡遊舞團-東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鄧涵彬環境互動戲劇《大理莎翁客棧》團隊+大理舞蹈季直播拍攝團隊)巡遊流程:17:30-17:50,壘翠園—古城南門——巡遊隊伍前進
  • 星球舞蹈-和平之舞&地球之歌&Planetary Dance-TheDanceOfPeace&TheSongOfTheEarth
    在1979年到1981年期間,有六名婦女在橫跨舊金山金門大橋的塔瑪佩斯山被謀殺。道路被封,整個社區都處於無助和憤怒之中。當時,安娜和勞倫斯·哈普林正在指導一個名為「尋找現存神話和儀式」的社區工作坊。參與者們決定在舞蹈中創建一個積極的神話:重返塔瑪佩斯山。這一儀式被稱為「山內山上」,它在塔瑪佩斯山上舉行,並持續了數天,包含沿著當時的案發現場行走。
  • 瘟疫、符號和象徵
    ,整理最近的一些閱讀筆記:歷史上記載的瘟疫人類歷史中最為嚴重、最為著名的瘟疫莫過於黑死病(鼠疫),在很長的一段歷史中曾多次流行,奪去了幾千萬人的生命,使得歐洲平均壽命減少了20歲,對中世紀的社會、宗教都產生了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因此這些歷史影響最終也符號化、象徵化,具有了獨特的意義。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八十七:歐洲大陸以外羅馬天主教3
    基督教之八十七:歐洲大陸以外羅馬天主教3 c.菲律賓的羅馬天主教 菲律賓長期以來一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它也成為羅馬天主教在亞洲傳教最成功的國家,到19世紀大多數菲律賓人至少都是名義上的天主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