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之八十七:歐洲大陸以外羅馬天主教3
c.菲律賓的羅馬天主教
菲律賓長期以來一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它也成為羅馬天主教在亞洲傳教最成功的國家,到19世紀大多數菲律賓人至少都是名義上的天主教徒。19世紀末,在菲律賓民族獨立運動中,菲律賓人對西班牙的方濟各會佔有菲律賓大量土地和財富、壟斷高等教職的憤怒日益增長。同時美國的新教傳教組織也進入菲律賓,與天主教展開了競爭。德國和歐洲其它國家的傳教人員也進入菲律賓。到1914年時,羅馬天主教在菲律賓的勢力達到空前的高度。
d.羅馬天主教在印度支那
1884年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1887年法國建立起"印度支那聯邦",對越南、寮國和柬埔寨實行殖民統治。法國的天主教傳教組織在法蘭西帝國主義勢力的保護下,成為印度支那地區天主教傳播的主要力量。19世紀初,這裡約有30萬天主教徒,受西班牙多明我會和法國的巴黎外方傳教會的保護。1860-1890年,在法國的徵服下,天主教的力量迅速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印度支那的羅馬天主教徒已經將近100萬人,約佔當地人口總數的5%。羅馬天主教在印度支那的傳播與法國帝國主義的擴張有密切的關係。
e.羅馬天主教在西亞
西亞是基督教的發源地,但是由於伊斯蘭教的興起和擴展以及11世紀東西教會的大分裂,羅馬天主教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很弱。羅馬教皇利奧十三世曾經制訂計劃,希望在地中海東部和西亞各國的各個古老的基督教會中發展天主教徒。他下令羅馬的幾所修院讓神職人員學會各種東方教會的禮儀,以便派遣他們去東方教會傳教。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在希臘東正教會、聶斯託利教會以及科普特教會中從事傳教活動的天主教修會有方濟各會、耶穌會、遣使會、聖母聖天會和仁愛修女會等等。在土耳其、波斯和黎巴嫩,羅馬天主教徒被稱作"法蘭克人"。本來西亞古老的基督教會和東正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一樣,同屬基督教會,但是羅馬天主教會以正統自居,把他們視為異端分子,因而在他們中間從事勸化改信的傳教工作。
拉丁美洲的羅馬天主教
拉丁美洲是羅馬天主教16、17和18世紀開展傳教活動最成功的地區,但在19世紀羅馬天主教在這一地區的傳教不僅沒有進展,反而還有倒退。1810-1826年,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秘魯、厄瓜多和玻利維亞等國擺脫了歐洲殖民主義者的控制,實現了民族自決,建立起獨立國家。各個獨立國家為了鞏固勝利成果,從西班牙、葡萄牙手中奪回了對教會及其財產的控制權,大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高級教士被驅逐出境。19世紀下半葉,儘管遭到天主教會的激烈反對,各國政府還是成功地實行了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剝奪了天主教會原有的法律特權,結果沉重地打擊了拉美的天主教會勢力,削弱了他們的世俗影響。
19世紀80年代以後,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德國甚至還有日本的大量移民來到拉美。1915年巴西約有200多萬義大利人。儘管這一時期在拉美有幾十個義大利、西班牙和德國的修會從事傳教活動,但總的來說,這些新移民的宗教生活未得到滿足。這裡受過良好教育的階層一般都對宗教持冷淡的態度,自覺地疏遠與教會的關係。到20世紀初,部分地由於基督教新教傳教勢力的刺激,羅馬天主教會在傳教、教育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活力又有恢復。儘管羅馬天主教在此已有約四百年傳教的歷史,但拉丁美洲仍然是"傳教區",本地的天主教神職人員依然缺少,教會在人力和財力方面都不足以維持本地教會的生活。
羅馬天主教在非洲的傳播
19世紀非洲淪為歐洲殖民國家英國、法國、義大利的爭奪之地。大量的法國人、西班牙人和義大利人遷入摩洛哥、阿爾及爾和突尼西亞,成為北非的天主教徒。最初,當地的殖民統治者不允許天主教傳教士在本地人中間傳教,擔心引起穆斯林的強烈抗議。19世紀60年代末,法國的大主教拉維熱裡開始在北非傳教。他還建立了"白衣會",在撒哈拉南部傳教。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北非的阿爾及爾和突尼西亞約有天主教徒75萬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在撒哈拉以南從事傳教的天主教傳教士主要來自法國。他們在此取得較大的成功。因為非洲的部落人較文化和文明都比較發達的亞洲人和北非的穆斯林要容易接受基督教,所以天主教在此受到的抵抗要小。羅馬天主教會在剛果盆地、東非和烏幹達,使許多部落人都加入了天主教。到1914年,中非約有天主教徒100多萬人,周圍的島嶼上還有50萬天主教徒,主要集中在馬達加斯加和模里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