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八十七:歐洲大陸以外羅馬天主教3

2020-11-23 騰訊網

基督教之八十七:歐洲大陸以外羅馬天主教3

c.菲律賓的羅馬天主教

菲律賓長期以來一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它也成為羅馬天主教在亞洲傳教最成功的國家,到19世紀大多數菲律賓人至少都是名義上的天主教徒。19世紀末,在菲律賓民族獨立運動中,菲律賓人對西班牙的方濟各會佔有菲律賓大量土地和財富、壟斷高等教職的憤怒日益增長。同時美國的新教傳教組織也進入菲律賓,與天主教展開了競爭。德國和歐洲其它國家的傳教人員也進入菲律賓。到1914年時,羅馬天主教在菲律賓的勢力達到空前的高度。

d.羅馬天主教在印度支那

1884年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1887年法國建立起"印度支那聯邦",對越南、寮國和柬埔寨實行殖民統治。法國的天主教傳教組織在法蘭西帝國主義勢力的保護下,成為印度支那地區天主教傳播的主要力量。19世紀初,這裡約有30萬天主教徒,受西班牙多明我會和法國的巴黎外方傳教會的保護。1860-1890年,在法國的徵服下,天主教的力量迅速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印度支那的羅馬天主教徒已經將近100萬人,約佔當地人口總數的5%。羅馬天主教在印度支那的傳播與法國帝國主義的擴張有密切的關係。

e.羅馬天主教在西亞

西亞是基督教的發源地,但是由於伊斯蘭教的興起和擴展以及11世紀東西教會的大分裂,羅馬天主教在這一地區的影響很弱。羅馬教皇利奧十三世曾經制訂計劃,希望在地中海東部和西亞各國的各個古老的基督教會中發展天主教徒。他下令羅馬的幾所修院讓神職人員學會各種東方教會的禮儀,以便派遣他們去東方教會傳教。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在希臘東正教會、聶斯託利教會以及科普特教會中從事傳教活動的天主教修會有方濟各會、耶穌會、遣使會、聖母聖天會和仁愛修女會等等。在土耳其、波斯和黎巴嫩,羅馬天主教徒被稱作"法蘭克人"。本來西亞古老的基督教會和東正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一樣,同屬基督教會,但是羅馬天主教會以正統自居,把他們視為異端分子,因而在他們中間從事勸化改信的傳教工作。

拉丁美洲的羅馬天主教

拉丁美洲是羅馬天主教16、17和18世紀開展傳教活動最成功的地區,但在19世紀羅馬天主教在這一地區的傳教不僅沒有進展,反而還有倒退。1810-1826年,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秘魯、厄瓜多和玻利維亞等國擺脫了歐洲殖民主義者的控制,實現了民族自決,建立起獨立國家。各個獨立國家為了鞏固勝利成果,從西班牙、葡萄牙手中奪回了對教會及其財產的控制權,大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高級教士被驅逐出境。19世紀下半葉,儘管遭到天主教會的激烈反對,各國政府還是成功地實行了信仰自由和政教分離,剝奪了天主教會原有的法律特權,結果沉重地打擊了拉美的天主教會勢力,削弱了他們的世俗影響。

19世紀80年代以後,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德國甚至還有日本的大量移民來到拉美。1915年巴西約有200多萬義大利人。儘管這一時期在拉美有幾十個義大利、西班牙和德國的修會從事傳教活動,但總的來說,這些新移民的宗教生活未得到滿足。這裡受過良好教育的階層一般都對宗教持冷淡的態度,自覺地疏遠與教會的關係。到20世紀初,部分地由於基督教新教傳教勢力的刺激,羅馬天主教會在傳教、教育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活力又有恢復。儘管羅馬天主教在此已有約四百年傳教的歷史,但拉丁美洲仍然是"傳教區",本地的天主教神職人員依然缺少,教會在人力和財力方面都不足以維持本地教會的生活。

羅馬天主教在非洲的傳播

19世紀非洲淪為歐洲殖民國家英國、法國、義大利的爭奪之地。大量的法國人、西班牙人和義大利人遷入摩洛哥、阿爾及爾和突尼西亞,成為北非的天主教徒。最初,當地的殖民統治者不允許天主教傳教士在本地人中間傳教,擔心引起穆斯林的強烈抗議。19世紀60年代末,法國的大主教拉維熱裡開始在北非傳教。他還建立了"白衣會",在撒哈拉南部傳教。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北非的阿爾及爾和突尼西亞約有天主教徒75萬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在撒哈拉以南從事傳教的天主教傳教士主要來自法國。他們在此取得較大的成功。因為非洲的部落人較文化和文明都比較發達的亞洲人和北非的穆斯林要容易接受基督教,所以天主教在此受到的抵抗要小。羅馬天主教會在剛果盆地、東非和烏幹達,使許多部落人都加入了天主教。到1914年,中非約有天主教徒100多萬人,周圍的島嶼上還有50萬天主教徒,主要集中在馬達加斯加和模里西斯。

相關焦點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四:理性主義時期2
    有些正統派的基督教思想家也直截了當地否認理性在宗教方面的地位,例如有一個叫威廉.勞(1686-1761年)的人就說,理性在宗教中不僅找不到真理,而且是造成人們思想感情上一切混亂的原因,它只能導致人心敗壞。在他看來,上帝是超出人類理解力的範圍的,上帝的旨意便是智慧,他的善是隨心所欲的。這種論調雖然大膽而直率,但卻缺少力量,是過時的,不合時代潮流的。
  • 中共中央關於天主教、基督教問題的指示
    天主教在組織上是統一的,屬羅馬梵蒂岡教皇所管,基督教則組織上不統一,分成許多派系;天主教的活動比較注重鄉村,並有大量土地,基督教則比較注重城市,並有青年會、女青年會為其外圍團體,二、馬克思主義者是徹底的無神論者,認為宗教有害於人民的覺悟,但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待群眾性的宗教問題,從來是當作一種有歷史必然性的社會問題和群眾問題來處理的,從來是反對單純地依靠行政命令簡單急躁的辦法來處理宗教問題的
  • 除了羅馬和伊斯坦堡,基督教「第三中心」在哪?不是耶路撒冷?
    寫在前面:除了羅馬和伊斯坦堡,基督教「第三中心」在哪?不是耶路撒冷?在人類社會,只要有宗教存在,就會有宗教聖地。比如中國大陸,僅佛教聖地就有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等處。但世界佛教真正的聖地卻是藍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和拘屍那羅,因為南亞恆河流域才是佛教的誕生之地。在西方,猶太教和基督教都誕生在迦南,所以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城」。
  • 歐洲史:基督教文明,構建中古西方文明的元素有四種,分別是?
    小編發現,從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一直到14—15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一場深刻的變革一直在歐洲持續不斷地進行著,直至把它變得同以前大不一樣。新的歐洲文明因其帶有顯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稱為基督教文明。信仰時代開始了,連同它所孕育出來的全部產品,都不再重複希臘羅馬文化的古典風格。
  • 歐洲中世紀宗教舞蹈有天主教舞蹈和「死神之舞」
    舞蹈是團結之術。因為舞蹈能顯而易見地使個人同群體,甚至整個社會緊密地融為一體。這種古而有之的神聖功能尤其是能通過宗教舞蹈得以顯現。宗教舞蹈在本質上使晦澀難懂的教義直觀化、通俗化。它們具有嚴格的動作、裝扮、配樂及表演形式,雖然在長期的傳承中有發展和變異,但始終突出了宗教的觀念。宗教以及宗教舞蹈都是人們表達情感的載體,宗教形態以及宗教舞蹈形態是人們感情意志的具體行為符號。
  • 基督教人類學導論(二)原文載於《宗教人類學》第五輯
    這個命題對基督教的關鍵概念有重大影響。在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對基督教特性的命題最有力的闡述,儘管冗長,但卻很有影響。黑格爾對於宗教歷史的興趣發展出了古典、尤指希臘宗教[1]和猶太-基督教傳統之間的結構差異(對立)。這種差異的許多方面取決於兩種宗教形式的不同:一種宗教的神就在世界中,而另一種的神本質上被認為屬於一個超驗的、更好的世界,它完全不能與我們這個時間與空間組成的世界相比較。
  • 無神論者佔比最高的歐洲國家,捷克人為什麼不信宗教?​
    ,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都是由基督教演化而來。1054年,由於教義的分歧和語言的隔閡等原因,基督教分裂為以羅馬為代表的天主教與拜佔庭為代表的東正教。東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選擇了東正教,西斯拉夫人包括波蘭和捷克,在日耳曼人的影響或者說是逼迫下信仰了羅馬的天主教,與斯拉夫人兄弟分道揚鑣。
  • 捷克:無神論者佔比最高的歐洲國家,捷克人為什麼不信宗教?
    ,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都是由基督教演化而來。歐洲人的文化、節慶和習俗,甚至某些民族的形成和國家的疆域,都深受宗教影響。 對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宗教信仰和空氣、水一樣是不可或缺的。直到今天,宗教仍然影響著歐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起名、婚姻等等,有些國家的信教比例高達90%以上。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歐洲的皇帝還需要教皇的加冕?羅馬帝國是怎麼消亡的?歐洲的皇室、宗教、百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十字軍東徵和文藝復興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你一頭霧水,不妨讀一下《極簡歐洲史》這本書,它將以非常輕鬆又清晰的方式告訴你所有的答案。《極簡歐洲史》作者是澳大利亞作家約翰·赫斯特。
  • 羅馬、伊斯坦堡、雅典,哪座城市才是歐洲第一古都?現在告訴你
    羅馬、伊斯坦堡、雅典,哪座城市才是歐洲第一古都?現在告訴你歷史悠久的雅典。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文明就已經在雅典地區出現,後來古希臘城邦之中,希臘最為繁榮,而且有著發達的海上貿易和強大的海軍。雅典的民主制度也是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搖籃,古希臘被羅馬帝國徵服後,雅典的地位一落千丈。
  • 布魯諾究竟因何原因被羅馬教廷燒死
    略言之,在耶茲看來,布魯諾很可能是一名在歐洲四處傳播法術、致力於推動宗教改革的「赫爾墨斯式法術師」;而在宗教裁判所眼裡,他是一個膽大妄為、不知悔改的宗教異端者,是為自己所信仰的赫爾墨斯法術傳統而死,而非為捍衛科學真理而獻身。類似的說法,也見於《劍橋科技史叢書.科學與宗教》。
  • 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預計2020年全球有宗教信仰將接近90%
    根據該報告的預測,因為佛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在中國的復興與基督教在東歐的持續發展,到2020年,無宗教信仰者的比例將繼續下降。「如果該趨勢一直持續下去,到2020年,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所佔世界人口比例將比2010年的比例更小,」 該報告表明,「雖然在西方國家,無神論者和不可知論者的數量不斷上升,但中國日前多種宗教的增長,必將促進未來宗教人口比例的持續增長。」
  • 基督教一分為三背後的歷史真相
    大家都知道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實基督教只是一個總稱,它下面還有三個分舵,分別是上文提到的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在我國,有宗教信仰的朋友習慣上稱新教為基督教,其實這種習慣性稱呼是不準確的。說起基督教這三大分支的歷史那可是精彩紛呈,論精彩度爆炸君感覺一點也不輸《聖經》裡的故事。基督教誕生於現在的中東,具體來說就是現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等地。
  •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
    歐洲史:19世紀的歐洲,宗教是道德和社會既有秩序的支柱?歡迎來到百家號水隔淡煙,在19世紀,工業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尤其是該世紀後半葉,湧現出一個個大型城市中心,將成為後世所特指的「大都市圈」的核心。1900年有23座人口超過50萬的城市,四個國家佔了其中的13座:英國(6)、德國(3)、法國(3)和比利時(1)。人們對城市的觀念經歷了很多轉變。18世紀結束之際,某種嚮往鄉村生活的情感正大行其道。這與工業化的第一階段相重合,對城市生活之轉變的審美和道德評價始於19世紀之初,這一轉變確實展現出往往令人反感的新面貌。
  • 中央統戰工作會議強調宗教自主自辦 羅馬教皇呼籲中國信眾效忠教廷
    時隔9年,中國再次召開統戰工作會議,其中關於宗教工作的表述引發外媒關注,美英媒體稱,中國意指宗教必須擺脫外國影響。與此同時,羅馬天主教教皇方濟各呼籲全世界為中國教徒祈禱,這被外媒解讀為呼籲中國信眾效忠教廷。 據新華社報導,中央統戰工作會議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
  • 從誕生到統治歐洲,他們用了1400年,神聖羅馬帝國只是他們的傀儡
    從此,基督教成了羅馬帝國的合法宗教,傳教活動從「地下」轉為公開,成為羅馬帝國的精神支柱,並在歐洲大規模傳播。在君士坦丁一世之後,基督教在羅馬帝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開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唯我獨尊的時代,甚至信奉基督教還成了晉升國家高級職位的一條捷徑。
  • 從羅馬帝國衰亡到羅馬世界轉型 :晚期羅馬史研究範式的轉變
    而吉本則反其道而用之,將基督教的勝利視為迷信戰勝理性;蠻族入侵則意味著野蠻戰勝文明。基督教和蠻族的勝利導致羅馬帝國衰亡。因此,總體上講,羅馬帝國衰亡史其實就是自由喪失、理性湮滅和野蠻肆虐的結果。 1896年,替吉本編訂《羅馬帝國衰亡史》定本的著名史家J.B.伯裡,在表彰吉本的巨大影響之後曾條分縷析,逐一論述這部論著的過時之處與仍有價值之點。
  • 天主教以外的宗派有類似於正教會系統的「聖人」制度
    石田三成在京都周邊被捕二十六聖人中有二十四人,可是,經過一定程度的時間在日本人中天主教增加的時候,「歐洲作為徵服活動開始傳播基督教」的傳言進入秀吉耳朵。要說是哪個的話,感到MINAGOROSHI做之後基督教信徒好象入植傳教開始了,不過,當時沒有確認事實的方法,秀吉當然判斷了基督教本身危險。在那之前,「再傳教下去就叫繩子(沒說要捨棄信仰)」,「基督教的基督教字也不行!!」來吧,來吧!」轉換(超譯)的方針,首先石田三成命令處刑京都周邊的天主教徒。這時候被抓到的是「二十六聖人」中的二十四人。
  •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怎麼就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梵蒂岡大約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了,然而這個小國卻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因為梵蒂岡是天主教教皇的居住地,也因此成為天主教教會最重要的中心。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教會的強大影響力,這其中的傳奇故事還真不少。羅馬主教於是成為五大主教唯一一個位於西羅馬,並且東羅馬管不著的主教。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羅馬主教大張旗鼓的宣稱自己是聖彼得的繼承者,有資格領導基督教會,這些話雖然對東羅馬不起效果,但是西羅馬帝國的地盤,也就是現在的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等等,就成了羅馬主教的勢力範圍。從此西歐基督教會在羅馬的領導下逐步成為獨立於東羅馬的教會,中文稱之為天主教。羅馬城的主教,從此成為西歐基督教的主宰:教皇。
  • 為何歐洲自古以來都是支離破碎的狀態?
    作為近代文明的發祥地、昔日國際舞臺的中心以及世界上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歐洲卻始終以支離破碎的形態存在。而歷史上無論野心勃勃的拿破崙還是希特勒都難以完成統一歐洲的目標。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1、地形限制地形上的支離破碎,是導致歐洲國家和民族支離破碎的根本原因。面積較小的歐洲,尤其是西歐,最典型的特點就是陸海相間,海灣、島嶼眾多,大陸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