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五十四:理性主義時期2

2020-11-26 騰訊網

基督教之五十四:理性主義時期2

自然神論的力量更在於它的理性主義的思想方法,連它的反對者在批駁它時也不得不使用這種方法了。有些正統派的基督教思想家也直截了當地否認理性在宗教方面的地位,例如有一個叫威廉.勞(1686-1761年)的人就說,理性在宗教中不僅找不到真理,而且是造成人們思想感情上一切混亂的原因,它只能導致人心敗壞。在他看來,上帝是超出人類理解力的範圍的,上帝的旨意便是智慧,他的善是隨心所欲的。這種論調雖然大膽而直率,但卻缺少力量,是過時的,不合時代潮流的。

喬治.貝克萊(1685-1753年)是站在正統派立場上的一個愛爾蘭主教,他反對自然神論的結論,使用的方法卻是理性主義的。貝克萊曾建立一套主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聲稱他的體系足以摧毀一切無神論,當然也包括自然神論。他說,世上唯一實在的是心和觀念,除了人們心中的印象,再無所謂物質的知識。同類只能影響同類。這是一個普遍的法則。因此,人們的心也只能受別的心的影響,形成觀念。那個能夠影響人心的,必定是一個無處不在的、恆常的、不斷思維著的心,是它使人形成觀念,這個永恆的心即是上帝。上帝作為永恆的觀念可能不只是主觀地存在於人們心中,所謂的自然界也是上帝心中的一系列觀念,但它的實在性卻僅僅在於被人心所感知,這就是他那著名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題。

自然神論激發了懷疑論哲學的興趣,這是它的重要歷史作用之一。大衛.休謨(1711-1776年)是這一哲學思潮的主要代表,自然神論及它的反對者之間的論戰引起休謨從認識論方面探索觀念的起源和成因的興趣。他的結論是否定性的——自然神論的理性主義和正統派的啟示、神跡、信仰觀念都受到他的致命打擊。

休謨從洛克的經驗論出發,認為人的一切觀念都來自感覺,包括對外部事物的外感覺和對人身和心靈的內感覺,這些感覺形成印象。人們的思維和觀念就是這些印象的摹本。印象是孤立的,互不聯繫的。這些互不相關的印象對人們的生活毫無用處,所以,人們要把它們聯繫起來。例如,由一幅圖畫想到有一原物,由住宅中的一間房想到有另一間房,受傷的思想喚起痛苦的觀念,這就是聯想。聯想不是漫無秩序的,它有一定的規則和程序,遵循相似、時空的接近和原因與結果的原則,關於某種事實的推理就建立在因果聯繫的基礎上。

然而原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繫並沒有必然性。由火想到熱,說火是熱的原因,這並沒有什麼確定的根據。因為因果關係也是源於經驗的。人們由於經驗發現兩個現象(例如火與熱)經常相伴隨而出現,就說兩者有因果聯繫,但這只是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於是便相信兩種常相隨的現象有因果聯繫,這只是人的一種信仰而已,至於那兩個常相隨的現象是否必然地有因果聯繫,人們無法知道。因為人們只知道自己的印象,至於那現象本身——實體,不論是物質的實體,心靈的實體,還是形而上的實體(上帝),都在人們的認識能力之外。

休謨的理論似乎起的是一種破壞作用,它給正在興頭兒上的理性主義潑了一瓢冷水,使用的方法是不可知論或懷疑論。同時,他也用這個武器打擊了正統派神學家。他認為關於客體的知識(包括關於上帝的知識)根本是不可能的,唯一的知識只有數學,那是由觀念自身的邏輯推理顯現的。據說,"休謨引起的最大轟動是他對神跡的批判。"神跡當時被作為啟示和基督教的主要支柱。在休謨看來,人們的觀念來源於經驗,這些孤立的經驗靠聯想形成觀念,所以,關於自然界事物之間的聯繫的觀念已很困難,且不可靠,說不準自然事物本身是否真有那種聯繫,那麼關於神跡與上帝的聯繫就更是如此,它的謬誤、欺騙的可能性比關於自然界的聯繫的觀念更大得多。即使一些神跡真的發生過,也不能證實任何東西。休謨對神跡的批判很令當時人信服,其後,肯定神跡存在的人就很少把它看作是基督教的主要證明了。

上面這種英國式的自然神論被稱為溫和的基督教自然神論。在法國,由於天主教的殘酷的專制統治,反基督教的情緒要激烈得多,形成反基督教的自然神論,其主要人物是伏爾泰。伏爾泰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於1726-1729年間旅居英國時接受自然神論的影響。伏爾泰在法國近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但他不是無神論者,信仰上帝,是個自然神論者。伏爾泰對法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和天主教統治有強烈的仇恨,猛烈地抨擊教會組織,主張用純樸自然的宗教代替它。他在理論上沒有貢獻出比英國的自然神論者更多的東西,其主要特色是對天主教激烈的道德譴責,認為一切社會罪惡的根源在於愚昧無知和缺少教育,而教會是維持蒙昧主義的支柱,所以,天主教乃是社會進步的最大障礙。他把天主教士稱作"惡棍",教皇是"兩足禽獸",認為全部教會史就是充滿迫害、搶劫、謀殺、胡作非為的骯髒歷史,基督教教義是由最卑鄙的混蛋所作出的各種最卑劣的欺騙的編織物。

理性主義在基督教中的另一種表現是反三位一體論的發展。三位一體論自《尼西亞信經》就被確定為基督教的正統教義,稱上帝是一性(神性)三位格(聖父、聖子、聖靈)。上帝的這一特點不能為理性解釋,它是神秘的啟示,只能憑信仰去接受。反三位一體論早已有之。宗教改革之後,由於理性主義抬頭,否認啟示和神跡的作用,反三體一體論以上帝一位論的姿態重登舞臺,不但為天主教會反對,也為路德、加爾文、慈溫利等改革派領袖所不容。有組織的一位論派最早出現在匈牙利和波蘭,後傳到英國,又到美國。

英國的上帝一位論影響面很廣,塞繆爾.克拉克(1675-1729年)被認為是安立甘宗中最有哲學頭腦的人,他也發表著作,支持一位論派。在不從國教派中,一位論的支持者更多。1774年,原已信奉一位論觀點的國教會牧師西奧菲勒斯.林賽退出國教會,在倫敦組織了一個一位論派的教會。發現氧氣的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利(1733-1804年)也是個一位論派牧師,他因支持法國大革命遭暴徒襲擊,於1794年逃往美國,在賓夕法尼亞建立一位論派教會。1813年後,英國國會取消對反三位一體論者施加懲罰的條款,一位論派成為合法的存在。

相關焦點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八十七:歐洲大陸以外羅馬天主教3
    基督教之八十七:歐洲大陸以外羅馬天主教3 c.菲律賓的羅馬天主教 菲律賓長期以來一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它也成為羅馬天主教在亞洲傳教最成功的國家,到19世紀大多數菲律賓人至少都是名義上的天主教徒
  • 理性主義的形上學,以及道德、政治和宗教
    理性主義的形上學(Rationalist metaphysics)    認識論關心我們如何認識真實的東西,形上學關心什麼是真實的東西,兩者之間必然存在相互影響。因此,正如理性主義者在認識論上存在相同點,我們也可以發現他們在形上學上的共同之處。
  • 哲學史:霍布斯的哲學,宗教懷疑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結合
    在英國思想家託馬斯·霍布斯(1588—16791)那裡,我們可以找到在宗教裡懷疑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結合。霍布斯出生在伊莉莎白時代,顯然是在西班牙艦隊駛入英國海岸時早產的。在晚年時,他有一次談道:「我的孿生兄弟叫恐懼。」他的父親是一個揮霍無度的鄉村教區牧師。在教堂門口發生了一場爭吵後,他拋棄他的家人,失蹤了。一位叔叔支持霍布斯在牛津大學的馬格德林學院接受教育。
  • 民國軍閥時期"宗教兵"大行其道:馮玉祥信基督教
    民國軍閥時期"宗教兵"大行其道:馮玉祥信基督教   歷史上,宗教總不免被一些統治者當做工具加以利用。甚至到了民國時代,還有一些軍閥選擇宗教這種形式作為維繫集團的外殼。  馮玉祥的「基督軍」  馮玉祥受洗成為基督徒後,認為基督教教義是軍隊中精神教育的極好材料,基督教教義可以「正人心」,因此積極鼓勵士兵信仰基督教。  馮玉祥在軍中積極傳教,設教堂、聘請隨軍牧師,有時還親自登臺布道。
  • 基督教人類學導論(二)原文載於《宗教人類學》第五輯
    這個命題對基督教的關鍵概念有重大影響。在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對基督教特性的命題最有力的闡述,儘管冗長,但卻很有影響。黑格爾對於宗教歷史的興趣發展出了古典、尤指希臘宗教[1]和猶太-基督教傳統之間的結構差異(對立)。這種差異的許多方面取決於兩種宗教形式的不同:一種宗教的神就在世界中,而另一種的神本質上被認為屬於一個超驗的、更好的世界,它完全不能與我們這個時間與空間組成的世界相比較。
  • 前基督教時期英國怪異而奇妙的宗教習俗和信仰
    基督教在英國建立了自己的時代。羅馬人可能在基督死後10多年就徵服了這個島,但直到公元6世紀,這個新宗教才暫時控制了英國社會的某些階層。公元597年,羅馬教皇格雷戈裡大帝派聖奧古斯丁到肯特的埃瑟爾伯特宮廷去皈依異教徒撒克遜人。奧古斯丁大獲全勝,而艾瑟爾伯特開始了基督教對撒克遜英國的統治。然而,英國有著幾千年前基督教的宗教信仰和習俗。
  • 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齊格蒙·鮑曼的「社會學之思」
    新型教派反對羅馬教會,但他們並不希望人們拋棄基督教信仰,畢竟其意識形態底色依然是基督教主義。為了有一天能夠團結信仰,新興教派需要引入新的理論彈藥。當代有不少思想史著作會從形態學角度將理性主義視為基督教主義的對立範疇,但這樣的處理方式是錯的,因為它忽視了歷史的因素。從歷史的角度看,弗朗西斯·培根、笛卡爾、斯賓諾莎、牛頓、萊布尼茨等都是信教者,他們相信,世界是一臺精密有序的機械,如果不是上帝的創造,世界就不會這麼有序,更甭提用形式語言表述這種有序了。
  • 理性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作為全書的結論,韋伯認為以儒教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也屬於理性主義,但儒教的這種理性主義與以清教為主的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有重要的區別,即『清教的理性主義意在理性地支配世界,儒教的理性主義意在理性的適應世界」』韋伯對中國宗教的研究是基於他歐洲中心論的觀點的對於中國宗教「有容乃大」的氣魄的論點難免有一些不當。
  • 全球基督教研究中心:預計2020年全球有宗教信仰將接近90%
    1970年,世界上近80%的人口宣稱有宗教信仰,到2010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至88%左右,預計2020年將接近90%。報告指出,宗教人口比例的持續增長較大程度上歸結於中國宗教的持續回潮。由於東歐和中國的共產主義通知,1970年,世界不可知論者和無神論者人群佔世界總人口的19.2%。然而,1991年蘇聯解體後,大量的非宗教人群又歸回其宗教信仰中。
  • 宗教統治的方式,有什麼動因和局限性?基督教教義為何適應非洲?
    歷史愛好者:古巖品歷史擴張的宗教跟這個時期的其他主要社會產物—民族國家和資本主義一樣,充分利用和開發了作為這個時期特點的技術和思想的根本變化。宗教權威們改革和擴充了18世紀沿襲下來的官僚體制和訓練機構。他們充分利用新的旅行和交通機會。聖本迪尼克·安德森強調了印刷品將分散各地的讀者群體聯合起來,他們在國家創立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實際上是怎麼樣的呢?
  • 歐洲史:基督教文明,構建中古西方文明的元素有四種,分別是?
    新的歐洲文明因其帶有顯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稱為基督教文明。信仰時代開始了,連同它所孕育出來的全部產品,都不再重複希臘羅馬文化的古典風格。儘管這樣,文化上整合的痕跡仍然是掩蓋不住的,在基督教精神的籠罩下,這裡仍然有由大海與田野風光孕育出來的古希臘式的濃鬱詩情和古羅馬帝國的制度,只不過日耳曼人的生命活力和基督教的神秘主義成了時代最強的聲音。
  • 西方世界宗教盛行,為何中國不信宗教呢?中國人:信上帝管用嗎?
    百家號作者獨家原創西方世界宗教盛行,為何中國不信宗教呢?中國人:信上帝管用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是信奉宗教的,當然各地的宗教都是不同的,我們如果經常出國,或者在一些國外的影視劇中,都是能夠看到這種宗教的影子的,但是這裡面卻不包括中國,雖然我們國家也是有著很多人信奉佛教或者道教的,甚至現在還有一部分人信奉了基督教,但是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人那僅僅是極其少的一個部分,那麼為什麼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是信奉宗教,而我們國家卻很少有人會去信奉宗教呢?
  • 齊格蒙特·鮑曼的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
    如果說《現代性與大屠殺》是對「理性主義會導致巨大災難」這一命題的例證,那《社會學之思》就是在告訴我們,除了機械論立場以外,思考還有另一種可能性,即社會學的有機論立場。只要仔細閱讀,就會發現《社會學之思》一直在和《現代性與大屠殺》對話。
  • 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這一維度遭到忽視並非沒有道理,因為它在西方哲學史中的確屬於一種比較隱性的維度,而且本身往往超出了哲學的範圍而與宗教神秘主義結合在一起,與理性和信仰的關係糾纏不清。西方人一談非理性,就和神(詩神、 愛神、酒神或上帝的啟示) 有關,而與哲學無關 了。在這方面,倒是中國哲學史中對這一矛盾傾注了更大的注意力,包括言意之辨、頓漸之悟、 以詩喻禪和 「象思維」 等等。
  • 古希臘神廟的毀滅,承載了基督教的輝煌,也伴隨宗教改革而遠去
    對於古希臘神話所衍生出來的神學是後來基督教所繼承的地方,基督教也是通過對神學的問題的探究進行分析並衍生出了自然科學以及其他哲學。同時基督教在誕生之初對於神學的各種問題分析也是參考了古希臘神話,因此古希臘神話可以說是神學問題的起源。
  •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在這方面,倒是中國哲學史中對這一矛盾傾注了更大的注意力,包括言意之辨、頓漸之悟、以詩喻禪和「象思維」等等。西方哲學中完全打破傳統、重估價值的人是尼採,他首次拋開以往那些對哲學史加以概括的陳舊框架,而創造性地從古希臘哲學中挖掘出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這一對範疇來描述西方哲學的進展。
  • 基督教牧者談招遠邪教信徒殺人案:望扶植正統宗教
    廣東的梁明牧師談到此事件時提到中國基督教目前的教制問題:在宗派分明的國家中,各個宗派有自己的教義與禮儀;「後宗派時期」的中國基督教會目前沒有統一的教義,各地教會獨自發展,但基督教兩會體制內的傳統教會有尚統一的神學教育。他還提到,五十年代之後,中國基督教的發展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至於中國基督教應當走怎樣的教制路線,基督教方面應當多一些探求。
  • 古希臘的高度理性主義
    其實所有商朝的人都像商王一樣,很迷信,都很自然地認為整個世界所有事情都是神靈支配的。而在古希臘人的日常生活當中,宗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不那麼起眼,神廟只是神來暫住幾天的地方,不是人們宗教集會的固定場所,也沒有其他古老文明裡面專職的祭司群體,古希臘的政治權利也不是神權統治。
  • 「書摘」亦鏡|《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與陳獨秀先生...
    ……復洗派人,在於關涉宗教所信者之外,又傳有關涉於社會國家商家之道理;因此之故,彼不準其教內之人受政府之職;又力辭發誓;又反對戰爭;又反對制定死罪;又不肯輸納賦稅以助戰爭;凡為教友皆不得為買酒賣酒之營業;又倡為人不應有私產之說又謂凡關涉宗教各事,教會應有完全之自由,政府不應養教會亦不應管理教會是派極力造成獨立主義之原素,即近時世界至文明之國所有者,其為反對者——路得——所仇視,而指為開罪於社會至大之點
  • 笛卡爾是著名的哲學家,通過理性主義的觀點,反對了宗教論點
    我們先來看一下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觀點。知識理論永遠不可能在真空中產生,其背後總有各種心理、經濟、社會和政治等方面因素,這些因素是知識理論產生的動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也許每種認識都在創造和確認自己的「知識」,而不在描述和解釋被稱為「知識」的自為之物。激發柏拉圖建構其理論的外因與笛卡兒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