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顧繡聊歷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顧繡聊歷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聊聊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文明,我們所知道的西方中古文明不是一個地區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小編發現,從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一直到14—15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一場深刻的變革一直在歐洲持續不斷地進行著,直至把它變得同以前大不一樣。新的歐洲文明因其帶有顯著的宗教特色而被稱為基督教文明。信仰時代開始了,連同它所孕育出來的全部產品,都不再重複希臘羅馬文化的古典風格。儘管這樣,文化上整合的痕跡仍然是掩蓋不住的,在基督教精神的籠罩下,這裡仍然有由大海與田野風光孕育出來的古希臘式的濃鬱詩情和古羅馬帝國的制度,只不過日耳曼人的生命活力和基督教的神秘主義成了時代最強的聲音。蠻族部落文化與基督教結合的後果是創造了一種騎士尚武精神與基督教受難、贖罪觀念的奇怪混合,暗示出原始活力如何同禁慾精神相抗衡的悲劇主題。
正像人文主義者筆下與風車作戰的堂·吉訶德,在整整一千年中,西歐人一直無法擺脫精神和肉體的深刻矛盾,他們既痛苦又無奈地同包括自己在內的周圍一切事物進行永無休止的戰鬥。儘管這是一個基督教信仰時代,我們卻總能透過布滿城堡和教堂的中古景色,看到一種很不精緻的封建制度和一種非常特殊的生活方式在歐洲興起:政治是分散割據的,社會幾無安全和秩序可言;通過採邑的層層分封騎士們結成了領主和附庸的關係,但基督教會卻宣稱它高於世俗權威,從而構成了教會對於世俗政府的限制;羅馬帝國的崩潰和蠻族的入侵使歐洲的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經濟長期停滯不前,發展非常緩慢;常年的戰爭使得地方領主成為地方上的保護者和剝削者;因戰爭需要而建立起來的採邑、莊園等制度正在把帶有軍事性質的組織變成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
在這樣的環境裡,中世紀的歐洲人長期生活在貧困的社會裡,精神不免走向悲觀和虛無,這正好為宗教的盛行鋪平了道路。不久,社會結構、職上鼎號是著教堂和修道院的修建,追求知識轉變為研究彼岸的學問,這其實不過是缺乏秩序的社會現實在價值和思維方式上的反映。與其說中世紀的西方人在張揚一種莊嚴肅穆的宗教精神,還不如說他們是在痛苦的災變面前,期望通過生活的宗教化來為自己找到一條脫離苦海的精神出路。文明整合和宗教社會的興起:信仰時代始於羅馬時代,但只是到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才真正發展起來。從世界的範圍看,歐洲這塊不算很大的土地,似乎一直在經歷鮮明的文化突變。
例如:古希臘的文化是充滿詩意的,它一直企圖保持極大的誘惑和極大的克制之間的動態平衡。是羅馬的軍團、法律、秩序以及那些具有雄渾風格的帝國建築,這都是古代的希臘人所短缺的。羅馬帝國崩潰後,擊潰羅馬的日耳曼人不僅給歐洲注入了活力,也給歐洲帶來了原始的部落習慣和野蠻的軍事制度。而基督教的興起可以說是帶來了另外一種景象:它大膽宣布禁欲主義是合理的,並要世人都承認自己有罪,因為希望和光明只能存在於彼岸的天國。之後的發展仍然是色彩分明的,如新教和天主教,人文精神和經院哲學,理性主義和浪漫主義,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儘管西方學者一直在尋找其文明發展的延續性,我們卻驚嘆西方文明發展中的斷裂特點,因為這種通過斷裂來推進文明的方式,在其他地區並不多見。
從這些情況我們得知,用來儲存西方文明之液的酒瓶在構造上一直顯得非常脆弱。構建中古西方文明的第一種元素是古典的希臘文化。希臘人愛美,愛文化,愛科學,也愛奧林匹克運動會那樣的高尚競爭。儘管希臘人對於精神和肉體的問題極其敏感,但希臘人所崇尚的主要還是個性和理想主義。柏拉圖認為,現世是需要加以改善的,他寫《理想國》,目的是要改善社會。在亞里斯多德那裡,浪漫的哲學已經變為實用的理念。他在方法論上是中庸的,但他培養出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並使後者成了一位狂熱推進希臘文化的君主在亞歷山大的戰車周圍,總有一大批學者在搜集各種珍品,並且建造圖書館。
這種世俗的文化理念,仍然不斷地在中世紀基督教會的框架內發展著,成為一種影響西歐政治、藝術、制度、倫理的文化力量。第二種基本成分是羅馬的文化。羅馬文化是劍的文化,它強調理性、功利和實用,因此制度和法律在羅馬帝國時表現得很充分。羅馬文化強調製度化,卻不能理解希臘人的理想和精神之愛。當然,羅馬帝國的滅亡不完全是出於它的文化特性,更重要的是它缺乏一種內在的凝聚力,一旦勢力衰退,瓦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在帝國崩潰後的廢墟上,人們建立了一種與生活比較接近的體制。儘管這樣,中古歐洲的興起意味著羅馬帝國時代地中海文明的結束,也意味著同羅馬時代的城市文明告別。
第三種基本的成分是基督教。它融古代的倫理和教理於一身,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超個人、超家庭甚至超越國家的普遍的精神紐帶,並且期望通過傳教把強調個性的希臘文化,強調國家、軍團和法律的羅馬文化和強調血緣、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結合起來,形成基督教文明的時代特徵。當然,社會的基督教化只是從整體上來說的,教會在最初並不是一個非常嚴密的組織。但是,因為宗教的超越性,以及教會不斷在發展的同時補充自己,善於吸收希臘、羅馬文化精髓,終於使自己成為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從而把中古歐洲推進到了基督教文明。第四種是日耳曼文化,它雖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它的野蠻、地方主義和強調血緣的傳統,對中古歐洲封建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這四種文化元素在公元800年時出現了奇妙的融合現象。查理大帝在教堂祈禱時,教皇把一頂王冠戴在他的頭上,並稱他為羅馬人的皇帝。這個日子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誕生日。歷史學家對查理加冕一事給予特別的注意,原因在於這意味著它完成了歐洲歷史上的一次大的文化整合。其中希臘放大了的個人精神被縮小了,同時,羅馬過於擴張了的強大體制也受到了遏制。相反,本來不顯眼的日耳曼人的家族和血親原則卻得到了加強,同時基督教成為一條紐帶,把以上三者都聯繫了起來。這次文明大整合,從羅馬帝國後期算起,一共經歷了三四百年的時間。我們注意到,通過這次大整合,歐洲內部的結構得到了改善,希臘、羅馬、日耳曼和基督教四種文化因素在比例上得到了調整,這就為歐洲新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基礎。
此時,三個社會集團出現了。第一個是帶有軍事性質的領主附庸集團,它是在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緣制度、親兵制度和羅馬的軍事體制中逐漸產生出來的,與同樣帶有軍事色彩的領主、農奴制度相結合,就形成一種特殊的貴族等級制度,形成了政治軍事封建主義的框架。第二個是從日耳曼人的部落習俗中發展而來的集團,它提倡合作、選舉和家族自治,這使後來歐洲不少的城鎮和農村獲得了獨立。第三個就是教會,它開始擁有精神方面的領導權,掌管世俗世界的倫理和信仰。主教、神甫、修道院的僧侶,以及一大批長於神學和邏輯研究的學者,成為教會的重要支柱。
小編覺得,更為重要的是,基督教這個詞代表著人對上帝的信仰和皈依,即一種普遍的至高理念,構成一種上帝、世界和人類之間的相互關係,人、神分別在其中確立自己的位置。基督教的組織即是教會,它自成體系,在宗教、政治、司法、道德、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影響。你們覺得呢?
本文由【百家號/顧繡聊歷史】原創,轉載請註明由【百家號/顧繡聊歷史】原創,謝謝合作!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