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西方水文明的構建及其影響

2020-12-06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鄭曉雲(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本期主持:鄭曉雲(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本期主題:水與人類文明發展史

  主持人語

  在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水不僅保障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求,同時也是人類歷史發展變化的重要動力。人類社會的形態、生存樣式、歷史發展走向以及文明的提升,往往都與水有直接關係,因此水是打開認識人類歷史之門的一把鑰匙。對水與人類文明的歷史關係的理解,不僅有助於我們從一個新的視角去理解人類歷史發展過程,同時也有助於我們構建對水的認知與價值觀,從歷史中獲得啟迪,以應對全球水危機,建設生態文明。本期三篇文章分別介紹了早期西方社會中關於水的理念形成及其影響、水與印度河文明的興衰、水在非洲民族遷徙融合曆程中的多維動力作用,以饗讀者。

克裡特文明時期壁畫——手持水罐的宮廷侍女

  水不僅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物質,同時也是構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對水的認知和利用,不僅驅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時對塑造人類歷史面貌也產生著重要作用。在西方早期世界中,水作為一種構建文明、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因素,在不同的文明之間傳承穿越,對西方社會產生了顯著影響。

  關於水的認知和利用,前一個方面是思想層面上的思考,後一個方面是技術的探究和實踐。技術的探究與實踐顯然要早於對水的社會和文化屬性的思考。人類自從產生之日起,便少不了與水的互動,在技術層面上利用、管理水,讓水服務於人類生活。在希臘文明起源最早的克裡特島上,考古發掘發現了至今5000年左右的科羅索斯王宮遺址,在這個王宮遺址中發現了人類最早的城市供水系統,包括從引水渠到城市供水的分水管網、儲存水、汙水與雨水排水設施。其中最能體現人類文明發展的是在超過1300間房間內發現了浴室和水衝廁所,這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浴室和水衝廁所,也是西方城市水利追溯最早的源頭。引水渠、水井、收集利用雨水的蓄水池、作為城市供水末端設置的噴泉以及紀念性的噴泉、浴室和衝水廁所等衛生設施,構成了希臘文明的重要內容。

  然而更有意義的是希臘賢哲們對水的思考。泰勒斯、希羅多德、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希臘早期思想家都對水的物質屬性、在生命中的作用、水的構成、地球的水循環、江河湖泊的起源等自然屬性作了深刻思考,提出諸多假設和理論,同時廣泛思考了水和人類文明的關係。他們的思考主要是基於尼羅河的特徵及其與埃及文明的關係上。他們認為,尼羅河與其他河流不同,與世界同時產生,是一條救世的河流、一條具有生殖能力、讓萬物有再生能力的河流。它培育文明,但又不像其他河流一樣具有破壞力。他們認識到尼羅河泛濫與埃及文明的形成、發展有直接關係,但並不能解釋具體原因。因此,只能把這一切歸咎於神的力量,從埃及神話中尋找解釋,同時也借用埃及神話來構建希臘的精神世界。在希臘,產生了大量與尼羅河相關的神話和文學作品,希臘人還信仰來自於古代埃及的河神,許多與尼羅河相關的文化現象一直傳播到後世的西方世界中。

古羅馬引水渠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古代希臘的思想家們對尼羅河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進而影響到古代希臘文明的構建呢?在公元前10世紀,甚至更早,埃及尼羅河流域已經通過貿易成為希臘和隨後的羅馬等地中海國家的糧食供應地。地中海北岸地區並不生產小麥,人們吃的麵包的原糧小麥及其他糧食主要通過貿易從埃及獲得,而埃及由於尼羅河泛濫帶來的農業豐產滿足了這一切要求。在強大的海上貿易支撐下,這種格局得以形成。埃及不僅能產出豐富的糧食,更有高級的文明存在,因此對尼羅河現象的神迷、埃及的高度文明、現實生活中對埃及的糧食依賴,都足以讓希臘的賢哲們對埃及產生敬仰與思索的興趣。對尼羅河自然特性與文明的思考,使得埃及文化跨越地中海傳播到了希臘社會中並生根成長,成為希臘文明的構建力量。

  羅馬帝國的強盛同樣與水有直接關係,這一點往往是我們在認識羅馬帝國的歷史過程中所忽略的。擴張領土並實施有效治理,是羅馬帝國國家治理的重要目標,水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首先,羅馬帝國領土治理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城市化,具有羅馬統一的城市建設元素如羅馬劇場、供水設施、噴泉、廣場、市政廳等,都會在羅馬帝國佔領的土地上迅速修建。羅馬帝國時期修建了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城市供水系統,這些城市供水系統伴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而修建,以此來鞏固帝國對所佔領土地的治理。羅馬帝國水利的典型代表是引水渠,尤其是引水渠橋更是被稱為羅馬帝國的旗幟,羅馬帝國的土地擴展延伸到哪裡,羅馬引水渠就修到哪裡,數量巨大。當年僅在高盧地區就修建了300多條,目前在地跨歐亞非廣袤的羅馬帝國故土上還有1600多條引水渠的遺存。這些引水渠短的幾十公裡,長的達500多公裡,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供水和長距離調水,這種奇蹟一直到歐洲工業革命之前都沒有被超越。它不僅解決了城市供水問題,同時由國家統一規劃、大多由軍隊建設,更彰顯了國家的實力,這也是引水渠修建的重要目的。

羅馬特萊維噴泉

  其次,羅馬帝國通過水推行羅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帝國領土上實現「羅馬化」。在羅馬帝國統治歷史中,所謂的「蠻族」衝突和教化問題一直受到高度重視,水成為羅馬帝國實現教化的重要工具。在帝國的城市擴張過程中,首先修建的就是大型公共浴場以及與之相配套的衝水廁所等設施。有的浴場可以容納數千人同時沐浴,沐浴成為羅馬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羅馬化的重要標誌。羅馬統治者認為沐浴不僅能讓軍隊更有戰鬥力,也能夠使領土上的「蠻族」變得文明起來。因此,公共浴場在地跨歐亞非的羅馬城市中遍地開花。與此同時,噴泉等城市水景觀設施也被大量修建,羅馬城市充滿水的元素。

  羅馬帝國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設有著明確的文化理念支撐,那就是通過水和水利工程建設達到構築國家認同、國家權力、國家象徵,進而實現國家治理的目的。第一,通過對水的控制和發揮來顯示對羅馬帝國以前的文明的超越。羅馬帝國的文明是對希臘文明的一種繼承和發揮,水利成就同樣繼承了古代希臘的成就,包括引水渠在內的城市供水設施、沐浴和水衝廁所、噴泉等都是希臘人的發明,但是在羅馬帝國時期這一切在建設規模和供水量上都被發揮到極致,以達到對先前的埃及文明和希臘文明的超越。第二,羅馬帝國意欲通過宏大的水利工程創造一種輝煌的、可以與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和希臘的建築奇蹟相媲美的新的人間奇蹟,以顯示羅馬帝國的強盛和力量,這是羅馬帝國大規模水利建設的文化動力。正如羅馬水利史專家D.瓦爾特先生指出的,羅馬帝國水利的修建「不在於實際需要,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態度」。羅馬帝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工程規模、技術創新、政治功效、社會影響最大化的治水奇蹟,水利也因此成為羅馬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誌。

  縱觀古代西方文明史,希臘通過發達完善的城市水利系統,推動其文明的構建。而古代賢哲對水的自然物質屬性、尼羅河泛濫和埃及文明之間關係的探索,觸動了對埃及文化的借鑑和文化重構,打通了埃及文明和希臘文明之間的脈絡,影響後世的水文學也發端於此。羅馬帝國建立後,一方面繼承了希臘水文明的要素並發揚光大,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水利的奇蹟,實現了國家治理;另一方面也藉此顯示對先前的文明包括希臘文明和埃及文明的超越,達到構建國家認同、顯示國家強大的目的,水成為構建國家權力的重要途徑。羅馬帝國的水利文明也對之後的世界文明產生了廣泛影響,包括城市大規模調水供水原理、水利技術、沐浴設施、衝水廁所、噴泉等,從理念到技術層面上的遺產仍然惠及當代。水成為溝通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以及後世社會的一種重要動力因素,水的文化動力作用在阿拉伯世界、美洲、亞洲等的發展過程中也有所體現。

  《光明日報》( 2018年05月07日 14版)

[責任編輯:潘興彪]

相關焦點

  • 國際觀點雜談,之,猶太人如何影響西方的早期和中世紀文明的
    提到西方文明的發展史,有一個民族是學者們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那就是被歐洲人唾棄、欺辱、屠殺了兩千年的猶太人,無論是西方文明的起源階段,還是黑暗的中世紀,又或是近代或者現在,西方歐美各國都無法迴避猶太人對各國社會、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領域的影響。
  • 歐洲史:基督教文明,構建中古西方文明的元素有四種,分別是?
    百家原創作者:顧繡聊歷史歡迎來到百家號顧繡聊歷史,小編今天和大家聊聊中古西歐的基督教文明,我們所知道的西方中古文明不是一個地區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與其說中世紀的西方人在張揚一種莊嚴肅穆的宗教精神,還不如說他們是在痛苦的災變面前,期望通過生活的宗教化來為自己找到一條脫離苦海的精神出路。文明整合和宗教社會的興起:信仰時代始於羅馬時代,但只是到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才真正發展起來。從世界的範圍看,歐洲這塊不算很大的土地,似乎一直在經歷鮮明的文化突變。
  • 中美地區早期城市的神聖空間構建
    ■本期主持:李新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本期主題:早期城市的功能及特徵演變  主持人語  城市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標誌。不同文明地區的早期城市差異極大,但都以其宏大規模和多元功能,生動展現了各自文明的特質。
  • 影響了整個西方發展的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究竟誰更厲害
    眾所周知,古希臘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也是西方文化的淵源,同時也是人類智慧的象徵,它以其獨特的風採與卓越的成就而享譽世界。但由於「希臘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內涵,便逐漸同化了野蠻氣息沉重的「原羅馬文明」直到羅馬帝國滅亡之後,並且一直到現在,深厚的「希臘文明」都一直是歐洲文化發展的基礎,並深深地影響著歐洲文化的發展。也可以理解為,原本的「古希臘文明」的程度,是很高的。
  • 尼爾·弗格森:西方文明為何崛起?
    從某種程度上說,文明是人類作為一個群體,在應對獲取食宿、抵禦外敵時所作出的行為反應,但它也包含了文化習俗的特徵,該文化特徵常常但不一定表現為宗教形式,常常但又並不一定為共同語言。文明為數不多,但並非相隔千山萬水。卡羅爾•奎格利列舉過10 000 年來的幾十種文明。在現代世界之前,阿達•博茲曼只發現了5種文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中國文明、拜佔庭文明和伊斯蘭文明。
  • 民族主義思潮的兩個來源及其影響
    民族主義思潮的兩個來源及其影響 2019年02月02日 09:35 來源:《社會主義研究》 作者:馬紅邑 字號 關鍵詞:民族主義;法國;政治;民族國家;形成;德國;英格蘭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後講述:炎帝和黃帝是華人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生活的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代。那麼,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早期國家又是怎樣產生和演變呢?2、認識中國古文化遺存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⑴通過引導學生歸納中國古文化遺存存在的時間和空間的分布,及其獲得的成就,得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原核心起源的特點。⑵在講述「從部落到國家」這一目時,通過材料解釋和史料實證的方式,闡述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
  • 西方文明的起源與古埃及有何關係?
    回到正題,即便承認古埃及人不是白種人,對歐洲人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歐洲主流的政治哲學家認為,西方文明的源頭有兩個:雅典和耶路撒冷。前者帶給了西方人科學的思維、民主政治、善於經商的頭腦以及探索未知的精神;後者則帶給了歐洲人信仰。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的前年中,「雅典」和「耶路撒冷」逐漸融合,最終塑造了今日的西方文明框架。至於古埃及,它與西方文明的起源關係非常之小。
  • 當代西方全球通史編纂的成就與困境
    本文選取了四本各具特色並深具影響的西方此類教材進行了簡要分析,認為它們建立在一系列獨特的理論與方法之上,如超越民族與地域界限而理解整個世界的歷史觀、跨文化互動的理論、歷史比較研究的方法等。不過,西方的全球通史編纂的具體實踐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則是過分強調跨文化互動理論的作用,忽視了對各文明的內部傳承及其作用的考察,從而導致兩者之關係的失衡。
  • 佟德志: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及其內在邏輯
    本文即試圖從權力與權利兩個維度來勾畫現代西方政治話語框架形成的歷史及其內在的邏輯。 一、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基本框架 現代西方政治話語體系的形成依託於近代西方兩種對立的政治運動。自然法假設從個體角度出發,提供了由個體走向共同體的路徑,進一步通過現代化的進程演化為自然權利的理論,成為當代西方權利觀念的基礎,為近代西方政治話語提供了一根經線;社會契約論則從共同體的角度出發,提供了共同體形成的過程,試圖解決權力產生、性質及其界線等一系列問題,從而成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一根緯線。
  • 異質融合的文化構建
    核心提示 一種哲學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正如一支文明之水不能滋生汪洋大海。擱置文明衝突論,舉起文明融合論,在承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諾亞方舟上,各種文明需要建立一個溝通、欣賞和相處的規則,確保人類命運之舟的平衡和安穩。
  • 西方文明的根源在哪裡,埃及還是羅馬?
    很多人都想知道西方文明的根源在哪裡,因為西方一直處於支離破碎的狀態,沒有所謂統一的「西方文明的真正母親」,因為「西方文明」的概念本身就是歐洲中心的社會結構。人們談論「西方文明」時,通常是在假設存在一個與所有所謂的「東方文明」相分離並優於所有所謂「東方文明」的獨特的「西方文明」的情況下進行的。當然,這是一種極端的意識形態驅動的和簡單的歷史觀方法。事實是,人們喜歡稱其為「西方文明」的東西實際上是由許多通常非常不同的文化組成的,這些文化通常彼此之間的聯繫鬆散。
  • 西方文明喜歡法理,東方文明偏愛德律,東+西=外星文明?
    當前地球文明孤獨而又閉塞,與其說是閉塞,不如說是外星文明目前還不屑於來佔領自大的地球。傳言中的UFO亦真亦假,似有兩股神秘莫測的力量在暗中較著勁,或許未來的某一天,若UFO一方勝出,地球怕是要被外星人「殖民」了。
  • (轉載)「道」的歷史哲學:地球上唯一的原生文明及其演進與變異|...
    本文要告訴大家,什麼是歷史的「道」及其所展開的真相。我們擯棄西方的線性思維與進化學說,而使用中國文化的方法,亦即儒釋道之「天人合一、依正不二、三才四端、陰陽五行……」的方法,從整體、有機、多維和共生的全視角,來探討人類社會及其運動與變化。
  • 西方文明的曲折發展史:中世紀、「歐盟」、後現代
    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發展和韭菜差不多,需要經常收割,需要不斷地檢視自己;只有經過反覆錘鍊,人類文明才能不斷進步。否則,如果固步自封、思想僵化、墨守陳規,人類文明就會停滯不前,如果真出現這種情形,將會是黑格爾所說的人類歷史的」終結」。比如西方文明的發展史就很有啟發性,或者說,用割韭菜模式形容西方文明的發展史比較合適。
  • 《埃及、希臘與羅馬》:地中海文明的誕生史,西方史學的工具書!
    這一次相當於從頭開始學習這部古代地中海的文明誕生史,《埃及、希臘與羅馬》全書將古代地中海地區的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歷史、文學、建築進行了囊括總結,以藝術、建築等為媒介,講述古代地中海沿岸的文明興衰,探討西方文明的起源與形成。
  • 讀罷《大轉型》不禁感嘆:西方文明的靈魂依然留在19世紀!
    促使波蘭尼在美國佛蒙特州本寧頓學院潛心兩年寫作此書的,是一個在匈牙利、奧地利、英國、美國、加拿大之間遊走的顛沛流離者所見證的時代大轉型:包括1815年-1914年西方世界「百年和平」的終結;防止大國大戰的勢力均衡、組織世界經濟的金本位、造就空前物質繁榮的自律市場和自由主義國家所構成的19世紀西方文明的瓦解;
  • 論西方文明演繹,人類下一個偉大終極文明仍然在西方
    西方文化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的關係,所以,西方創造了現代文明,並成為了人類第一代文明的全能領袖,那人類第二代宇宙文明又將誕生在哪裡?先略略的談一下世界文化分布,中國文化是研究人與人的關係,印度文化是人與神的關係,西方文化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那麼,人類從第一代人治文明過度到第二代終極宇宙文明,社會必須從人和神過度到自然學,然後從自然學過度到宇宙空間學的過程,才有資格說這個國家容易創造人類第二代終極文明宇宙文明。那宇宙文明指什麼?
  • 文明交流互鑑思想影響世界
    文明交流是指存在於那些對於社會文明發展能夠發生不同社會作用的不同社會主體,即不同社會文明群體之間平等、友好並以客觀公正態度來從事雙方主體或多方主體之間的交往活動過程。這是人類文明史的發展主流。文明互鑑表現為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相互借鑑與融合。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西方文明、非洲文明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都對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推動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與發展。
  • 徐濤:中西方哲學產生條件淺析
    本文旨在探討中西方哲學產生條件之對比,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示。公元3000年前,地中海及其東部愛琴海域憑藉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及歷史文化因素孕育產生了古希臘哲學,而古希臘哲學恰恰正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其產生,也有一個比較鮮明的區間,只是沒有出現類似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試圖截然與傳統分開或創立新的傳統。縱觀整個中國哲學,各種學說的前後相繼性很明顯,各個學派所討論的問題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主要都集中在政治倫理方面,即都表現為對人的關懷和規範。任何一種文化體系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帶上自身特色的產生條件,哲學的產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