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2020-12-10 百家號

【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視頻「炎帝和黃帝怎樣成為華夏族的始祖?」後講述:炎帝和黃帝是華人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生活的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代。那麼,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早期國家又是怎樣產生和演變呢?

【課標解讀思路】

1、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

讓學生在地圖上和教材中找出中國古文化遺存存在的時間和空間的分布,最後歸納出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和它們的生產方式。

2、認識中國古文化遺存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

⑴通過引導學生歸納中國古文化遺存存在的時間和空間的分布,及其獲得的成就,得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原核心起源的特點。

⑵在講述「從部落到國家」這一目時,通過材料解釋和史料實證的方式,闡述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

3、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徵。

重點結合甲骨文的圖片材料來講述,幫助學生認識甲骨文的主要作用是用來佔卜,從而反映早期國的特徵是「王權和神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舊石器石器時代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北京人和元謀人的方位,在教材正文中找出他們生活的時間,最後歸納出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和它們的生產方式。

舊石器時代人類

2、新石器時代

此處知識點較多,而且比較凌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好教材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以思維導圖的思路,讓學生按下圖閱讀教材並填空,以此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新石器時代陶器

3、總結語: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說明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從而也推動生產關係發生了變化。那麼,生產關係都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從部落到國家】

本目導入:從部落發展到早期國家的形成,這是原始社會生產關係的重大變化。

三皇時代通過一些圖片分析傳說中的三皇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教會學生正確認識神話、傳說、遺址等的史料價值,培養學生用史料實證歷史事實的能力。

五帝時代通過一些圖文材料理清五帝之間的關係,並講清楚炎帝和黃帝成為華夏始祖的由來和「禪讓制」的內涵。

3、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個思維導圖的表格,梳理好三皇五帝時代知識點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概括問題的能力。

【商和西周】

教師可以通過思維導圖解讀的方式,幫助學生構建商和西周興亡的線索。

商和西周的統治

⑴對於商朝的政治制度,講清楚內外服制度即可。

很重要的一段話:商朝的都城多次遷移,後來定於殷,所以也稱殷朝。商朝的國家管理結構是內外服制: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落。

⑵對於西周的制度和其它方面的問題,教師可以先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歸納出整個西周的知識點,然後,再結合地圖或圖片資料講清幾個制度。

3.對於商朝的成就,要重點結合甲骨文的圖片材料來講述。幫助學生認識甲骨

文的主要作用是用來佔卜,從而反映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特點是「王權和神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4.對於商周的經濟,最好也能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課堂小結】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例如,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養蠶繅絲技術,成熟而又富有圖案美的甲骨文,充滿著政治智慧的內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等等,這些是令每一個中國人都引以為傲的文明成就。

相關焦點

  • 從「指定服役制度」看早期國家起源
    在西方理論模式中,酋邦與早期國家不僅不存在學術界公認的定義,而且其內涵界限亦不明確。在東方理論模式中,且不說「古國」「方國」「族邦」「王國」「邦國」等概念尚存爭議(金兆梓:《封邑邦國方辨》,《歷史研究》1956年第2期),更重要的是,這些概念很難融入國際學術話語體系。我國學者提出的指定服役制度,不僅作為世界早期國家的共同特徵,區別於前國家社會與成熟國家,而且可以在國家起源問題上與國際學界接軌。
  •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2021-01-15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課標解讀思路】1、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⑴講清漢初統治者劉邦、文帝、景帝實行「黃老無為思想」措施的表現及其帶來的影響,並指出,西漢初年面臨的這些問題,直到漢武帝時才得以解決。2、認識漢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宏觀上,可以從政治上有利於國家政局的穩定,經濟上發展繁榮,民族關係上多民族的和諧共處發展等方面理解。微觀上,此處只需講清楚漢初幾個統治者統治的措施及其影響即可。
  • 國家文物局: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
    新華社北京7月13日電(記者 施雨岑)良渚古城遺址近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5項世界遺產。國家文物局13日舉行座談會,探討申遺成功經驗,部署下一步工作。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會上表示,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
  • 守護中華文明的文字寶庫,北師大這個教學團隊不一般!
    每個漢字都是先賢智慧的結晶他們以敬畏之心挖掘古漢語的文化之美守護中華文明的文字寶庫近日,《中國教育報》報導了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漢語研究所教學團隊的故事比賽的經歷多了,賽時狀態漸漸轉化為每一個教育教學過程的常態。為了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系統化,承擔基礎主幹課教學的教師們平時都會一起討論備課,集思廣益,分享教學設計和備課心得。最後,同一門課程會形成一套課件,每年每位教師都會對其進行修正補充。就這樣,課件被當成「傳家寶」一代代傳了下來,內容也愈加厚重。
  • 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鬥搖籃不止黃河中原不是中心
    中國歷史學、考古學應當建立起自己的評判標準體系,用以說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歷史。  比如古代文明標準,西方考古學不提冶金術,中國考古學就應該有這條標準,銅器的存在,我國最早的黃銅片,發現在仰韶文化的房基上,黃銅就是含鋅的銅基合金;最早的青銅器,發現在甘肅林家遺址,一個小銅刀子,青銅就是含錫的銅基合金。他的時代在公元前3000年上下,到夏代的時候,青銅器就普遍使用了。
  • 教學設計丨課前、課中及課後的具體操作步驟!
    課前系統 包括下列六個方面的內容和要求 1、教材分析 (1)分析《課程標準》的要求。 (2)分析每課教材內容在整個學期的學習內容和本單元中的地位與作用。
  • 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將建
    想通過真實鮮活的文物,來觸摸中華文明發展史?來北京大學吧!11月26日,北大與國家文物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通過真實文物展現中華文明歷史進程。基因庫選址北大昌平新校區,建成後將對公眾開放。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此後的90年,隨著多處遺址發掘的展開,學者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逐漸深入。始於1996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既有的文獻資料基礎上進行研究,遭遇來自海內外學界的各種爭議,但2000年11月9日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依然成為應用最廣、被認為依據最充分的古代歷史年表。
  • 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有很多的相似,難道瑪雅文明的起源是中國?
    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有很多的相似,難道瑪雅文明的起源是中國?眾所周知,瑪雅文明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是在6~9世紀的時候,但在10世紀後急轉直下,乃至湮沒消亡。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他們的滅亡呢?而最近,科學家們在研究瑪雅人的預言的世界末日日期時,意外的發現瑪雅人的日曆跟中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黃曆高度相似,暗含屬相以及五行!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圖片來源: 國家文物局) 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2018部編版:九上歷史《第1課 古代埃及》
    【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古埃及的代表性的文明成就教學難點:1、分析自然環境對文明產生的影響;2、理解古代埃及法老與金字塔的關係【課本解讀】知識點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1、地理位置:統一的國家、複雜的社會矛盾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都要求強化國家統治機構和國王權力。
  • 《同分異構體》複習課的教學創新點
    10月6日,長達1.07萬字的教學反思《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深度學習——以同分異構體為例》完成初稿。11月1日,《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深度學習——以同分異構體為例》第六稿塵埃落定,正式投稿。為了幫助大家看懂這個案例,我將教學反思《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深度學習——以同分異構體為例》的第三部分:教學創新點劇透一下:(1)基於同分異構體知識體系,教師創造性地提出書寫同分異構體的邏輯方法
  • 以圖證史2:西臺鐵器文明子虛烏有,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明之三
    以圖證史2:西臺鐵器文明子虛烏有,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明 拙書稿《歷史的陰謀——從希臘出發追索西方虛構歷史》新四片段 之三 PART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思路】1、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⑴國家的統一是社會繁榮的基礎。通過思維導圖解讀的方式,了解隋唐統一的線索和概況。⑵社會的繁榮,有政治上的穩定、經濟上的發展、文化上的繁榮等諸多方面。1、隋朝的興亡⑴隋朝的建立:引導學生嘗試用思維導圖加以歸納概括。⑵隋朝的統一①統一的條件:隋文帝的改革,為隋的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教材描述過於簡單,不利於學生理解前因後果。
  • 《國家寶藏》第三季赤子歸來,解讀中華文明基因密碼!
    每當國立老師帶著對中華歷史文化的尊崇與敬愛,伴著古雅悠揚的古樂聲步入光彩絢麗的舞臺中央,與臺下的觀眾以"凡爾賽"風格的語言發起這一問一答時,無數華夏子孫的血液頓時沸騰不已,眼睛不由溫潤,一種由衷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國家寶藏》自2017年開播以來,第一季走過了華夏文明的腹心,第二季展現了五千年孕育的生機。
  • 中華文明起源——人類文明的初祖——三皇之伏羲篇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講歷史《中華文明起源》。中華五千年文明,我們從三皇五帝開始講起,三皇是哪三皇呢?有兩派人說:第一派說:1.伏羲;2.神農;3.燧人氏,第二派說:1.伏羲;2.神農;3.女媧,我個人認為比較接受第二派的說法,因為事跡記載了很多。
  • 蘇秉琦丨繞過中華大一統觀念,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
    面對這種狀況,考古學要想獨立研究歷史,探索出中華文化和文明的起源,就要建立本學科的方法論。建立考古學的方法這一問題,本文從中國文化的特別載體——瓦鬲談起。* 文章節選自《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蘇秉琦 著 三聯書店2019-10)「兩個怪圈」、「學讀『天書』」。
  • 良渚遺址成為新的世界遺產,「中華第一城」確證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申遺成功後,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曾兩次主持良渚博物院策展的當事人高蒙河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國際學術界曾長期認為中華文明只始於距今3500年前後的殷商時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這意味著中國文明起源和國家形成於距今五千年前,終於得到了國際承認。」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
    【點評】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些疑問,既是每個人生而有之的文化自覺,也是值得不懈探索的科學命題。2001年起,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推進,中華文明起源研究邁入新階段。這一過程中,古DNA研究為破解文明密碼打開了新窗口。古DNA作為古代生物遺存留下的關鍵「語言」,對重新認識古人類、動植物以及微生物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