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

2020-11-25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北京7月13日電(記者 施雨岑)良渚古城遺址近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5項世界遺產。國家文物局13日舉行座談會,探討申遺成功經驗,部署下一步工作。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會上表示,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

劉玉珠說,下一步,要結合「考古中國」等重大課題和跨區域、綜合性重大考古研究項目,持續開展全面的考古工作,結合生物、環境、遙感、信息等科技手段,深入探討區域文明發展歷程,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

同時,我國將加強國際間的考古合作,推動關於人類起源、文明起源等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重大課題的研究,著眼於探究中華文明與周邊其他文明的相互交流、融合與發展,充分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

「讓人們在公園裡領略春秋大義、追尋聖賢足跡、感知家國情懷。」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認為,要重點推進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充分發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中國特色,促進遺址價值的具象化、可視化,促進文旅融合,搞活文物IP,豐富展示利用方式,讓每一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都成為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誌。

相關焦點

  • 國家文物局與北大共建「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
    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大學26日在京舉行戰略合作籤約儀式,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智庫服務等方面深化戰略合作,創新體制機制,共同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中國文物博物館學院、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據了解,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旨在集中搜集保存各地考古發現的典型標本等信息依據,促進綜合性研究發展,並向全國相關考古研究機構開放。
  • 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掛牌,國家文物局、「敦煌的女兒」發來賀信
    國家文物局發來賀信,對武漢大學與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物局)共建、成立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致以最熱烈的祝賀。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院士在致辭中指出,成立湖北省新時代考古學建設共同體和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考古學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是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指導下的探索實踐,也是響應新時代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主動作為。
  • 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將建
    想通過真實鮮活的文物,來觸摸中華文明發展史?來北京大學吧!11月26日,北大與國家文物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通過真實文物展現中華文明歷史進程。基因庫選址北大昌平新校區,建成後將對公眾開放。
  •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通過生物考古實驗室的建設,與河南省各考古發掘機構以及相關研究機構進行整合,大力開展古代人類骨骼、動物骨骼以及植物和微生物遺存研究,聚焦黃河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正確認識黃河文明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提升黃河流域生態文明與高質量發展,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提供理論支持,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 收藏中華文明!北大昌平新校區,將建個特別的「基因庫」
    「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考古事業的重視,一方面體現了這些年考古工作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項目中進一步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另一方面也對我們未來的考古工作和考古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北京大學作為中國考古學教育的先鋒,以蘇秉琦先生為代表的中國考古學派的創始之地,應再接再厲,迎接中國考古學的春天」。
  • 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將建 位於北大昌平新校區 建成後將對公眾...
    原標題: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將建 位於北大昌平新校區 建成後將對公眾開放  想通過真實鮮活的文物來觸摸中華文明發展史?來北京大學吧!近日,北大與國家文物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通過真實文物展現中華文明歷史進程。
  • 河南大學牽手河南省文物局共建「生物考古實驗室」
    「在充分發揮省市考古單位豐富的文物資源優勢和河南大學綜合性大學學科、人才優勢的基礎上組建生物考古實驗室,將有效推動生物、考古、醫學、體育等多學科交叉融合,進一步提升古人類與古生物研究水平,形成聚集效應和虹吸效應,推動全省文物考古工作在新時期實現新突破。」
  • 河南洛陽再現陸渾戎王級大墓 為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融合與...
    專家認為,其對探索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的民族融合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隨葬品及喪葬習俗指明墓主戎人身份  12月2日,徐陽墓地考古工地寒風凜冽,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正在有序推進考古發掘工作。走近新發掘的墓室可以看到,黑灰色的泥土中,有不少當時的貝幣散落四處。
  • 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原標題:以人為主體:中華文明知識體系的本質特徵 ●中華文明歷時數千年而綿延不絕,比較它和世界上其他各種文明,包括那些早已中斷的古老文明,就知識體系而言,中華文明所獨具的以現實的人為主體的特質值得深入研究。
  • 「網際網路+中華文明」優秀項目成果展推薦活動(七)
    1.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老鼠嫁女》皮影動漫該項目入選國家文物局2018年「網際網路+中華文明」示範項目。成都皮影藝術博物館是一家集皮影展示、皮影表演,皮影互動、體驗於一體的園林式民辦博物館。博物館除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民間藝術皮影文化外,還能讓觀眾親身體驗皮影的製作過程,皮影的表演過程,增添觀眾對皮影文化的更深認識和了解。
  • 《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漢唐中華文明與外來文明的交流互動
    漢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發展和族群融合的重要時期,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始終影響著中華文明發展的進程。其中,中華文明的對外傳播和外來文明的入華融合是兩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今年6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的葛承雍《胡漢中國與外來文明》(五卷),正是相關重要學術成果的結集。
  • 國家文物局聯手百度百科共建權威文物百科平臺
    前排左一為百度公司副總裁王海峰,左二為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   中新網12月5日電 12月4日,在烏鎮舉行的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百度與國家文物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國家文物局系統資源將與百度百科及其產品實現互通,雙方通過合作搭建文物百科網絡平臺、建立數位化博物館等形式,共同推進國家倡導的「網際網路+中華文明」行動計劃。
  • 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新華社杭州8月19日電 題:良渚遺址考古:向世界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  新華社記者馮源  引言: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國考古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考古發掘與研究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中國考古學理論和方法不斷發展創新
  • 考古專家:中國古代文明特色在農業起源過程中逐步形成
    孫自法 攝中新網成都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農業起源與文明起源有什麼關係?起源於中國的稻作農業對中華文明發展進程有何影響?正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給出明確的答案稱,中國古代文明的特色在中國農業起源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顯現並逐步形成。
  • 發改委: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  發改價格[2016]6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物價局,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 5項考古新成果 揭示早期中國文明基因
    (圖片來源: 國家文物局) 日前,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河北康保興隆遺址、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陝西石峁及寨山石城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新成果。
  • 劉玉珠出席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全體幹部大會
    劉玉珠出席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全體幹部大會 2020-11-27 13: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有關問題的通知發改價格[2016]64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物價局,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 論中華文明的基本特質
    東方IC 資料圖我們討論中國歷史時,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性質與特徵的思考,正是在這樣一個傳統文化體系的形成、演變與發展進程中,演化出歷史上和今天的「中國」。中華文明的核心部分發源於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這裡的平原河流和充沛雨水為農業文明提供了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孕育出早期的中原華夏文明,並逐步向周邊區域擴展。
  • 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近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兩項重要考古成果。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