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2021-01-19 澎湃新聞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2021-01-15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中國文物報記者 何薇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訪河南首個生物考古實驗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

近日,河南大學與河南省文物局共建「生物考古實驗室」籤約儀式在河南大學金明校區舉行,標誌著河南省首個生物考古實驗室正式成立。恰逢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河南大學和河南省文物局共建「生物考古實驗室」具有特殊意義。1月11日,《中國文物報》記者就實驗室的創建背景及優勢,研究方向及下一步的科研攻關重點,採訪了實驗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

記者:請問生物考古實驗室創建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王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總書記的講話不僅體現了黨中央對考古學科的高度重視,而且也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進入21世紀以來,考古學有很多發展和進步,其中多學科自然科學技術,更多地更廣泛地應用於考古學研究,是其最大的特點之一。生物考古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不僅解決了傳統考古無法解決的諸多問題,而且拓展了考古研究方法,開闢了新的考古研究領域。

河南大學與河南省文物局共建「生物考古實驗室」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推動河南文物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通過生物考古實驗室的建設,與河南省各考古發掘機構以及相關研究機構進行整合,大力開展古代人類骨骼、動物骨骼以及植物和微生物遺存研究,聚焦黃河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正確認識黃河文明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於提升黃河流域生態文明與高質量發展,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提供理論支持,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記者:河南大學與河南省文物局共建生物考古實驗室有哪些優勢?

王巍:河南大學與河南省文物局順應形勢,強強聯合,創建生物考古實驗室,主要有以下幾個突出優勢:一是學科優勢。河南大學的分子生物學,於2017年9月入選世界「雙一流」建設學科。河南大學的主要負責人有多位是從事植物DNA研究的。近年來河南大學考古學科發展迅速,形成了包括斷代考古、科技考古、專門考古、文化遺產保護與博物館等學科在內的較完善的學科體系,並以夏商周考古、宋元明考古、古文字學、黃河文明考古的研究最具特色。二是設備和經費優勢。河南大學生物考古實驗室的設備是一流的。目前實驗室總面積達500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超過1600萬元,擁有先進的儀器設備用於生物考古研究。三是豐富的資源優勢。河南處在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區,出土了各時期數以萬計的人類、動物骨骼以及植物種子或相關遺存。僅境內出土的古代人骨就有10萬具以上,多數人骨標本都沒有經過DNA研究。而中原地區古DNA信息挖掘,對於研究華夏民族基因以及其對周邊地區的影響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基於這些原因,生物考古實驗室將依託河南大學的學科和人才優勢和河南省文物局豐富的資源優勢,有效推動生物、考古、醫學、體育等多學科交叉融合,進一步提升古人類與古生物研究水平,形成聚集效應和虹吸效應,推動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在新時代實現新突破。

記者:生物考古實驗室重點研究方向是什麼?主要開展哪些攻關項目,解決哪些問題?

王巍:生物考古實驗室將開展古代人類骨骼、古代動物骨骼、古代植物遺存、古代微生物遺存等四個方面研究,聚焦黃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正確認識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文明起源基因研究。我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夏商周時期,華夏地區和周邊地區有密切的聯繫。我們希望通過分子生物學來研究中原地區與周邊地區的人群交流。第二,中華民族共同體基因研究。比如夏族和商族、商族和周族在遺傳基因方面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及他們與周圍部族集團之間在遺傳基因方面的交流,這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研究領域。迄今在這方面還缺乏有組織、大規模的研究,所以我建議應該設立一個中華民族共同體基因研究的大型項目,把分散在各個機構的力量集中起來,各有分工、各有側重地進行研究,更全面地展示中華民族的起源和形成發展歷程。

記者:感謝您接受採訪!預祝實驗室科研攻關取得重大突破!

文章來源:《中國文物報》2021年1月15日2版

責編:李瑞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
    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結果顯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今人都同時混合有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成分,其中,古北方人群成分顯示出更多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點評】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我是誰?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新知)
    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結果顯示,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但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今人都同時混合有古南方人群和古北方人群的成分,其中,古北方人群成分顯示出更多影響。這項研究進一步拓展了我們對人類演化史的認知。  【點評】  從古至今,人類對早期文明的探索從未停止。
  • 付巧妹:用古DNA研究探源中華文明
    7月,她又通過古基因組研究最新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她的研究,為中華民族的形成演化及中華文明的探根溯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佐證。我們是誰?又從何而來?一直以來,人類起源之謎始終讓人充滿好奇,並為之探索不止。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此後的90年,隨著多處遺址發掘的展開,學者們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逐漸深入。始於1996年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既有的文獻資料基礎上進行研究,遭遇來自海內外學界的各種爭議,但2000年11月9日公布的《夏商周年表》,依然成為應用最廣、被認為依據最充分的古代歷史年表。
  • 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有很多的相似,難道瑪雅文明的起源是中國?
    瑪雅文明與中華文明有很多的相似,難道瑪雅文明的起源是中國?眾所周知,瑪雅文明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是在6~9世紀的時候,但在10世紀後急轉直下,乃至湮沒消亡。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他們的滅亡呢?而最近,科學家們在研究瑪雅人的預言的世界末日日期時,意外的發現瑪雅人的日曆跟中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黃曆高度相似,暗含屬相以及五行!
  • 蘇秉琦丨繞過中華大一統觀念,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
    面對這種狀況,考古學要想獨立研究歷史,探索出中華文化和文明的起源,就要建立本學科的方法論。建立考古學的方法這一問題,本文從中國文化的特別載體——瓦鬲談起。* 文章節選自《中國文明起源新探》(蘇秉琦 著 三聯書店2019-10)「兩個怪圈」、「學讀『天書』」。
  • 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鬥搖籃不止黃河中原不是中心
    中國歷史學、考古學應當建立起自己的評判標準體系,用以說明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歷史。  比如古代文明標準,西方考古學不提冶金術,中國考古學就應該有這條標準,銅器的存在,我國最早的黃銅片,發現在仰韶文化的房基上,黃銅就是含鋅的銅基合金;最早的青銅器,發現在甘肅林家遺址,一個小銅刀子,青銅就是含錫的銅基合金。他的時代在公元前3000年上下,到夏代的時候,青銅器就普遍使用了。
  • 巴蜀古文明--「巫山人」
    經研究,人骨化石代表一種直立人的新亞種——「直立人巫山亞種」,其生存年代距今200萬年左右。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乃至亞洲發現的最早的人類祖先,它說明亞洲南部很可能是人類起源地之一,中國雲、貴、川地區很可能是解開人類起源謎團最有希望的地方。        「巫山人」是四川盆地東緣早期人類化石,晚期人類化石則發現於四川盆地西部。
  • 100年前,英國人出了本書,說:中華文明起源於中亞蘇美爾文明
    在世界歷史上,中華文明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從文明發源之時起,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薪火相傳連綿不斷,也是當今世界四大古文明中碩果僅存的一個,這也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地方。正因為中華文明獨有的魅力所在,所以那些西方學者也對中華文化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在一百年前的1894年,英國學者拉克佩裡就出版了一本學術專著,專著的名字叫做《中國文明西源說》。
  • 國家文物局: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會上表示,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劉玉珠說,下一步,要結合「考古中國」等重大課題和跨區域、綜合性重大考古研究項目,持續開展全面的考古工作,結合生物、環境、遙感、信息等科技手段,深入探討區域文明發展歷程,進一步研究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機制和特徵。
  • 吉林大學新獲取55個古DNA
    日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崔銀秋教授科研團隊在古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並於6月1日在科技期刊上發表了題為《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的研究成果(Nat Commun,11, 2700 ,2020),該研究是首次對中國北方的
  • 孫中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中華文化西來說的民科們,歇歇吧!
    為什麼很多「民科」荒唐的認為,中華文化起源於蘇美爾、西亞、埃及、兩河流域甚至古印度!這與近代西方考古學的影響有關,是國人對傳統文化不自信的表現之一,是必須要改變的迷信!他在河南仰韶文化遺址發現了4、5千年前彩陶,安特生驚奇的發現,仰韶彩陶,竟與西亞古兩河流域出土的在風格上高度一致,於是就武斷的認為,中國文明來自古兩河流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所謂的「中國文明西來說」。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後講述:炎帝和黃帝是華人世界公認的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們生活的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時代。那麼,中華文明是怎樣起源?早期國家又是怎樣產生和演變呢?2、認識中國古文化遺存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⑴通過引導學生歸納中國古文化遺存存在的時間和空間的分布,及其獲得的成就,得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中原核心起源的特點。⑵在講述「從部落到國家」這一目時,通過材料解釋和史料實證的方式,闡述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係。
  • 【雲南日報】昭通發現最早的中華乳齒象化石 改寫中華乳齒象起源和...
    通訊員 吉學平 攝  近日,國際學術刊物《哺乳動物進化(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中美兩國科學家共同研究的題為「中國西南地區最晚中新世發現的最原始的中華乳齒象的頭骨」的最新成果。這項成果有望揭示長期以來困擾古生物學界的中華乳齒象的起源和遷徙的謎團。
  • 中華文明起源——人類文明的初祖——三皇之伏羲篇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講講歷史《中華文明起源》。中華五千年文明,我們從三皇五帝開始講起,三皇是哪三皇呢?有兩派人說:第一派說:1.伏羲;2.神農;3.燧人氏,第二派說:1.伏羲;2.神農;3.女媧,我個人認為比較接受第二派的說法,因為事跡記載了很多。
  • 世界四大古文明為何僅剩中華文明?客觀分析,才能看出問題所在!
    (原創非首發)在上初中時,教科書就提到了四大文明古國,至今仍繼續延續的只有中華文明,那麼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就只剩下了中華文明呢?今天小編就從地理上、文化上、民族主體上去分析這個問題。中華文明從前21世紀的夏朝到現在,中華文明沒有一次間斷,始終以中華文化為主,雖有少數時間被其他少數民族統治,但這些少數民族往往被先進的中華文化所同化,中華文化仍是中國的主體,延續至今。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五大古文明為什麼只有中國一直延續至今
    世界古文明主要有六大發源地,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和古希臘和古瑪雅。這六大發源地文化差異較大,相對獨立。其中古希臘因為出現晚並且繼承了大量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文明成果,獨立性不如其它文明;古瑪雅文明幾乎完全失落,對現代世界影響很小,所以又有四大古文明之說,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國。
  • 一個偉大文明的誕生——華夏文明的起源和發展
    中華民族古時稱為華夏族,古中國文明在世界史上亦被稱為華夏文明,那麼「華夏」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華夏文明的起源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意思是說無論是中原地區的民族,還是邊遠地區的民族,都對周武王表示順從。而周王朝對於順從周朝禮儀的各諸侯國則稱為諸華,諸夏。
  • 領略「中華龍鳥」風採品味「遼寧古果」芳香
    遼寧古果 資料圖片經專家研究,這一前肢粗短,後肢較長,嘴上長著銳利牙齒,從頭到尾披覆著原始羽毛的石頭,竟是億萬年前的原始鳥類化石,遂被命名為「中華龍鳥」。同年11月,在上園鎮黃半吉溝村,又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遼寧古果」化石,北票一時間名聲大振,被譽為「世界上第一隻鳥飛起、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