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懸棺葬是將殮屍棺木高置於臨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上的崖壁、洞穴、裂隙的一種葬俗,廣泛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在東南亞乃至太平洋群島亦有較多分布。隨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這類遺蹟越來越少。作為一種比較奇特而古老的考古文化遺存和喪葬習俗,懸棺葬文化一直受到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百色市華村)和泰國邦瑪帕地區,年代在2500-660年前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研究發現,滇西北的懸棺葬人群母系遺傳世系遺傳多樣性非常高,而泰國北部的懸棺葬人群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該結果符合懸棺葬習俗在中國南方起源並向南流傳到東南亞的觀點。

另外,研究還發現,亞洲不同地區的懸棺葬人群之間共享少數的母系遺傳世系,這表明不同懸棺葬人群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人員將遺傳學分析結果與考古學、體質人類學、民俗學和歷史學等方面證據相結合,推測懸棺葬習俗約在3600年前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如武夷山地區)的百越族群中,他們是現今民族眾多的侗傣語系族群的先祖。之後,懸棺葬習俗以人群遷徙和流動的方式在華南地區廣泛流傳。大約在2000年前(泰國最早的懸棺葬年代),非常少數的懸棺葬習俗傳承者又以文化擴散的方式,將該習俗大面積傳播到了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原住民群體。

科研人員表示,該研究僅從母系遺傳世系的角度對懸棺葬的源流歷史做了初步探討。未來用更具廣泛代表性的懸棺葬人類遺骸樣品,從基因組DNA和父系世系Y-DNA等角度,結合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將為更全面地展現懸棺葬習俗歷史文化的面貌提供更加系統的證據支撐。

這一研究成果以「A Matrilineal Genetic Perspective of Hanging Coffin Custom in Southern China and Northern Thailand」為題於日前發表在Cell Press子刊iScience上。(完)

相關焦點

  • 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丨亮點成果
    今日推薦候選條目《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現代人類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們探討的熱點問題,而古DNA技術出現為這一領域帶來全新的發展。
  • 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現代人類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們探討的熱點問題,而古DNA技術出現為這一領域帶來全新發展。近年來,歐洲以及東南亞、西伯利亞等地的相關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而東亞尤其是中國史前人類基因組的相關信息則所知甚少。
  • 科學家揭示非洲家犬複雜的源流歷史
    ,該文揭示了非洲家犬複雜的源流歷史。之前的研究發現非洲家犬群體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度和複雜的遺傳結構(Boyko et al., 2009, PNAS)。相關結果也對家犬的東亞起源假說提出了質疑。近期關於家犬單一起源和多次馴化的爭辯(Wang et al., 2015, Cell Res; Frantz et al., 2016, Science),使得非洲家犬的起源愈發撲朔迷離。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現象】中國何時開始有南方人和北方人之分?古人類的遷徙與擴散對今人產生了哪些影響?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
  • 古DNA研究,解碼文明起源(新知)
    【現象】中國何時開始有南方人和北方人之分?古人類的遷徙與擴散對今人產生了哪些影響?藉助古DNA研究,答案逐漸浮出水面。不久前,我國科學家成功獲取南北方各地遺址的26個個體基因組,並對其進行測序。
  • 付巧妹:用古DNA研究探源中華文明
    今年5月,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一項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付巧妹團隊主導,通過中國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組研究,表明中國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經分化,並在至少8300年前出現融合與交流,且一直以來是基本延續的,沒有外來人群的「大換血」,研究還提示南島語系人群起源於中國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鄰地區。
  • 中國最具特色的懸葬有哪幾種?懸棺又是如何安放到懸崖上?
    歷史的邊緣,遺忘的民間,關注聊史補丁在我國古代,墓葬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常見的土葬,還有天葬、塔葬等形式,而今天要說的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懸葬。懸葬盛行在我國南方,是因為我國古代人們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死。只要屍體保存完好,等到靈魂回到肉體裡面,人就能復活。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超淨室工作研究古DNA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現有的古基因組(古DNA)研究已勾勒出歐亞西部人群演化的大致脈絡,為我們揭開現代人在歐洲遷徙、分化與融合的歷史。而歐亞東部人群的研究相對匱乏,已有的研究多數聚焦在歐亞大草原人群。直到2017年中國田園洞人基因組的破譯才為東亞人群演化研究打開新局面。隨著針對中國人群的大規模古DNA研究地不斷湧現,讓我們得以在更大時空框架下去講述歐亞大陸東部人群的演化故事。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現有的古基因組(古DNA)研究已勾勒出歐亞西部人群演化的大致脈絡,為我們揭開現代人在歐洲遷徙、分化與融合的歷史。而歐亞東部人群的研究相對匱乏,已有的研究多數聚焦在歐亞大草原人群。直到2017年中國田園洞人基因組的破譯才為東亞人群演化研究打開新局面。隨著針對中國人群的大規模古DNA研究地不斷湧現,讓我們得以在更大時空框架下去講述歐亞大陸東部人群的演化故事。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今年5月,《科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領銜的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它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兩個月後,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
  • 懸棺之謎:上古遺存,千年不朽,三大懸疑至今難解
    懸棺是怎樣產生的?生活在福建的畲[shē]族人,有一個關於懸棺葬由來的傳說:上古時,畲族的始祖盤瓠王與高辛帝的三公主成親,生下三男一女。後來他們全家遷居到鳳凰山生活。因為盤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後,兒孫們就用車輪和繩索把棺木置於鳳凰山懸崖峭壁的巖洞中。這種懸葬法被他的後代沿襲了下來,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懸棺葬習俗。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率先行動」計劃
    ;兩個月後,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此後,她開始將亞洲人群納入開展人類起源和演化歷史的研究,詳實地繪製出冰河時代歐亞人群的遺傳譜圖,首次在時空大框架下展示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段完整的人口動態變化情況……付巧妹告訴《中國科學報》,古DNA研究的突破本身得益於21世紀初的第二代測序技術及後續相關古DNA技術的開發和發展,使大量之前無法進行古DNA研究的樣本和材料重回研究視野。
  • 古脊椎所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相關研究成果呈現了中國史前人群遺傳與演變歷史,提供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方面的重要信息。  該文系首次正式發表大規模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分析結果,為探源華夏族群及其文化和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了重要貢獻。
  • 埃及有金字塔,但中國的「懸棺」也一直令科學家頭疼
    相對於規模宏大的埃及金字塔,中國的「懸棺」也令科學家們頭大,在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是怎麼把如此沉重的棺木放到懸崖峭壁上的?為此,專家們懸賞40萬求民間各路大神給予解答,直到最後,懸棺之謎被當地老農一語道破。
  • 吉林大學新獲取55個古DNA
    黃河流域、西遼河流域及黑龍江流域的近6000年時間跨度下連續的古代人群進行全基因組高精度測定和分析,並從遺傳學、考古學、歷史比較語言學等多學科視角,探討了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以來中國北方地區的人群互動,為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供重要證據,引發國內外同行的熱切關注。
  •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聚焦古DNA研究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2021-01-15 1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古DNA技術揭秘中國人起源之謎
    當古DNA技術被引入人類學研究後,一系列新的成果逐漸揭開了中國人的起源之謎 「南方路線」假說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種,這個理論認為,遠早於5萬年前,首批現代人就到達了澳大利亞。他們離開非洲,沿著印度洋沿岸向東遷徙,抵達如今的澳大利亞、紐幾內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安達曼群島等地,成為當地的原住民,然後逐漸向北遷徙。然而,當科學家引入古DNA研究後,「南方路線」假說被推翻,「東亞人」的演化故事也呈現出了另一番場景。
  • 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2018血渭一號墓是一座唐(吐蕃)時期的高級貴族墓葬,是熱水墓群考古發現結構最為完整、複雜的高等級墓葬,其發掘對研究唐(吐蕃)時期熱水地區的葬制葬俗及唐帝國與少數民族關係史、絲綢之路交通史、物質文化交流史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價值。
  • 基因組分析揭示 我國南方存在狼的地方性群體
    前人的研究表明,狼具有複雜的系統發育和群體歷史,不僅受地理和生態環境影響存在群體結構,而且和家犬、郊狼乃至豺存在明顯的、長期的基因交流和群體混合現象。在中國,狼不僅生活在青藏高原、東北、新疆、內蒙古等地,而且在中國的南方也有分布。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來源:經濟日報本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日本科研團隊的論文,日本橫須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井町寬之和日本筑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延優等研究人員,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了一種阿斯加德(Asgard)古菌,對其進行了表徵,試圖揭示真核生物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