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非洲家犬複雜的源流歷史

2021-02-08 中科院之聲

近日,《遺傳學和基因組學雜誌》(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課題組題為A Cryptic Mitochondrial DNA Link between North European and West African Dogs 的研究論文,該文揭示了非洲家犬複雜的源流歷史。昆明動物所助理研究員Adeniyi C. Adeola(奈及利亞籍)為文章第一作者,研究員張亞平和副研究員彭旻晟為共同通訊作者。

  

非洲大陸具有古老而獨特的犬種(例如,巴仙吉犬;Basenji)。一些零星的考古學證據表明,家犬可能早在距今8000年前就已在非洲出現,但其來源一直是未解之謎。之前的研究發現非洲家犬群體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度和複雜的遺傳結構(Boyko et al., 2009, PNAS)。相關結果也對家犬的東亞起源假說提出了質疑。近期關於家犬單一起源和多次馴化的爭辯(Wang et al., 2015, Cell Res; Frantz et al., 2016, Science),使得非洲家犬的起源愈發撲朔迷離。

  

為探討非洲家犬的源流歷史,張亞平課題組與奈及利亞和肯亞學者開展合作。研究人員對來自兩個國家一共382份當地家犬樣本的線粒體DNA(mtDNA)進行了分析。結合之前已發表的數據,研究結果顯示非洲家犬mtDNA世系來自ABCD四個單倍型類群,說明非洲家犬的祖先是灰狼。非洲本地狼和其他犬科動物對非洲家犬的mtDNA基因庫沒有貢獻。值得注意的是,mtDNA單倍型類群D在歐洲和西亞家犬中有低頻分布,但東亞家犬中沒有分布;提示非洲家犬不可能完全源自東亞。研究人員選取了代表性的樣本測定了mtDNA基因組全序列,並結合已發表的序列重建了單倍型類群樹。針對單倍型類群D的系統地理學分析揭示非洲家犬與北歐家犬具有較近的關係,最近共同祖先的時間大約距今1.2萬年前(如圖所示)。相關結果說明部分非洲家犬的母系遺傳組分源自歐洲南部冰期後的擴散事件。有意思的是,之前對人群mtDNA單倍型類群U5b1b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果。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當時非洲家犬的祖先跟隨人群一同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到達非洲。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項目、「973」計劃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資助。

 


昆明動物所揭示非洲家犬複雜的源流歷史


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相關焦點

  • 3萬年前家犬從我國南部走向世界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課題組與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Peter Savolainen教授通過對全世界犬科家族的58個成員進行基因測序,發現了馴化後的狗(以下統稱「家犬
  • 為什麼非洲人沒有將非洲野犬馴化為家犬?
    非洲的野狗也就是非洲野犬,是非洲少有的犬科動物之一,同時也是非洲獨有的物種。在非洲大草原上,非洲野犬的地位僅次於獅子和鬣狗,被稱為「非洲三哥」。從馴化的角度看,現存的狗是由灰狼馴化而來的,那麼在非洲,為什麼沒有馴化野犬成為家犬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家犬在馴化中 比灰狼積累了更多有害突變
    家犬在馴化中 比灰狼積累了更多有害突變科技日報訊 記者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課題組和伊朗克爾曼沙希德貝赫什提大學合作,成功揭示了伊朗家犬在馴化過程中積累的變異組。目前,世界上有400多種性情不同、形態各異的品種犬。儘管這些家犬群體之間差異巨大,但是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祖先——灰狼。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國棟介紹,歷史上,北非地區、兩河流域及附近一大片肥美的「新月沃土」,曾是現有記錄的大多數動植物的馴化地,有研究表明,這個地區的品種犬和灰狼共享了很高比例的單倍型數量。
  • 科學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科學家揭示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0 14:39:15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Pontus Skoglund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人類馴化狗的歷史。
  • 澳洲野犬祖先竟是 9900年前來自中國南方的家犬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院士、毛炳宇研究員和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彼得·薩沃萊寧教授團隊合作,對澳洲野犬的起源和野化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由此揭示了其起源和野化機制,以及一段古代人類遷移的歷史。  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課題組的張少傑研究員介紹,澳洲野犬分類學上屬於犬屬、灰狼種、澳洲野犬亞種。雖然生活在與其他大陸不接壤的澳大利亞,但它卻不是這裡的原生物種。
  • 非洲有兩種最兇的狗,一個是非洲鬣狗,其次是它,號稱「黑珍珠」
    非洲有兩種最兇的狗,一個是非洲鬣狗,其次是它,號稱「黑珍珠」。,南非獒犬也被稱為南非獒犬,它也是狗的一個種類,身體高大,性情兇猛,這種犬的發展歷史比較複雜,有資料顯示,它是歐洲的大型獒犬和非洲本土狗狗進行雜交的後裔,這種犬不僅僅是一種狩獵犬和格鬥的品種,它主要是一種塊頭較大,移動速度敏捷,肌肉強壯的家庭守衛犬展現在世人面前。
  • 此犬是非洲草原上的頂級獵食者,也是犬類中最危險的犬種
    說起狗狗,大多數人的印象應該就是犬是忠誠的象徵,是人類的朋友吧?而除了在城市中經常能夠見到的哈士奇、薩摩耶,泰迪犬這類的寵物犬外,其實還有很大一部分的犬種,是被城市禁養的。而這類犬,體型壯碩,力氣大,性情兇猛。這種猛犬,主要是被用來作為鬥犬或者工作犬來飼養的。
  • Science Bulletin:人類和家犬的強迫症之間顯著的遺傳趨同
    家犬作為最早馴化的一種家養動物,在自然條件下亦受到強迫症的折磨,且與人類強迫症具有多種相似表型。因此,開展家犬強迫症的遺傳和細胞學研究將有助於闡明兩者強迫症共享的生物學機制。本研究針對轉圈行為這一家犬強迫症的代表性表型,在兩個獨立犬種中(比利時馬裡努阿犬和昆明犬)開展了表型鑑定和全基因組測序工作。
  • 基因組分析揭示 我國南方存在狼的地方性群體
    狼是家犬的野生祖先,是廣泛分布的陸生哺乳動物,佔據了歐亞大陸、北美乃至北非等地。前人的研究表明,狼具有複雜的系統發育和群體歷史,不僅受地理和生態環境影響存在群體結構,而且和家犬、郊狼乃至豺存在明顯的、長期的基因交流和群體混合現象。
  • 我國科學家成功解析非洲豬瘟病毒顆粒精細三維結構
    在1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饒子和院士介紹,非洲豬瘟病毒是一類古老的病毒,自1921年在非洲肯亞首次發現,至今約有百年歷史。「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家豬、野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均可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可達100%。」記者了解到,近百年來,非洲豬瘟病毒從非洲傳播至歐洲、南美洲、亞洲等多個國家。
  •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家犬或可作人類強迫症研究模型物種
    家犬是最早馴化的家養動物之一,在自然條件下亦受到強迫症的折磨,且與人類強迫症具有多種相似表型。因此,開展家犬強迫症的遺傳和細胞學研究有助於闡明二者強迫症共享的生物學機制。人和家犬強迫症之間趨同的遺傳和細胞生物學機制 該研究針對轉圈行為這一家犬強迫症的代表性表型,在兩個獨立犬種中
  • 哈獸研參與成果「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參與完成的重大科學進展「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DNA病毒,能夠引發家豬、野豬患急性、熱性、高度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高達100%,對生豬養殖產業鏈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目前尚未有可用的疫苗。
  • 《金色的犀牛:非洲中世紀的歷史》
    《金色的犀牛:非洲中世紀的歷史》 2018年11月22日 09: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趙琪/編譯 字號 內容摘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將於12月 4日出版新書
  • 在世界400多種犬類中,哪種與狼的遺傳基因最接近?
    工作犬: 杜賓犬 | 哈士奇 | 拳師犬 | 大丹犬 | 聖伯納 | 薩摩犬運動犬: 金毛犬 | 英系可卡 | 拉布拉多 | 史賓格 | 波音達 | 不列塔尼獵犬狩獵犬: 比格犬 | 臘腸犬 | 阿富汗獵犬 | 靈緹
  • 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丨亮點成果
    今日推薦候選條目《古DNA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現代人類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全球科學家們探討的熱點問題,而古DNA技術出現為這一領域帶來全新的發展。
  • 哈獸研參與成果「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中國...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參與完成的重大科學進展「揭示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其組裝機制」入選。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DNA病毒,能夠引發家豬、野豬患急性、熱性、高度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高達100%,對生豬養殖產業鏈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目前尚未有可用的疫苗。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video:20200814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飛蝗至今仍然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
  • 絕跡93年兩棲大鼠回來,滅絕47年唱歌犬現身,違背自然規則?
    ,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成為歷史遺憾。,但是現在又再次出現在我們視野之中,在非洲,絕跡了93年的水生老鼠再次出現了,它是否違背了自然規則?但是到了2020年,科學家在非洲剛果盆地一個偏遠地區無意發現了兩隻水生老鼠
  • 中國科學家解析出精細三維結構:非洲豬瘟病毒就長這樣!
    但會導致家豬出現極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甚至帶來豬肉市場的波動,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北京時間今天凌晨2點,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王祥喜團隊和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步志高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發表了學術論文,首次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全顆粒的三維結構,新鑑定出非洲豬瘟病毒多種結構蛋白,揭示了非洲豬瘟病毒多種潛在的保護性抗原和關鍵抗原表位信息,提出了非洲豬瘟病毒可能的組裝機制,為開發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豬瘟疫苗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