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跡93年兩棲大鼠回來,滅絕47年唱歌犬現身,違背自然規則?

2020-10-12 趣味探索

生命在地球上繁衍了三十多億年,可以說是一部漫長的生命史,它曾經記錄了很多活靈活現的物種,即便後來經歷了5次物種大滅絕的打擊,大量物種被無情滅絕了,但沒想到的是,地球自然界很快恢復了生機,這表明很多時候,地球生命表現得十分頑強。

在最近幾個世紀裡,我們見識了多個瀕危物種最後不得不消失在歷史長河中,1681年滅絕的渡渡鳥,1768年滅絕的大海流,1875年滅絕的南極狼,1922年滅絕的巴巴裡獅,1964年滅絕的墨西哥灰熊,這些物種被確認滅絕之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成為歷史遺憾。

根據自然發展規律,物種一旦真正滅絕了,就不可能再回來了,自然界會用其他物種來代替它的位置,不過奇怪的是,有的物種數量一直快速減少,很快進入瀕危邊緣,後來絕跡自然界,科學家不得不宣布它滅絕了,但是現在又再次出現在我們視野之中,在非洲,絕跡了93年的水生老鼠再次出現了,它是否違背了自然規則?

絕跡93年的兩棲大鼠回來了

在非洲衣索比亞西北部海拔2600米高地小水灣附近地區,過去一直生活著一種名為「衣索比亞兩棲大鼠」的稀有物種,沒人準確知道它生活了多久,曾經被認為是適應水深條件最強的非洲混種,因為棲息地已因過度放牧和單一養殖而受到嚴重破壞,到了20世紀初期,衣索比亞兩棲大鼠被視為極度瀕臨滅絕物種。

衣索比亞兩棲大鼠英文名Nilopegamys plumbeus,是一種食蟲和半水棲的物種齧齒動物,屬鼠科,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哺乳動物,最明顯體型特徵是,頭部比一般老鼠要大,腹部毛髮雪白,所以看起來很萌,後腳掌又長又寬,比普通老鼠要長得多,這是為了便於它在水中快速遊泳。

1928年,人們在海拔2600米高地的小阿貝河沿岸發現了一隻「衣索比亞兩棲大鼠」,並將它做成標本,存放在菲爾德博物館,沒想到這是人類最後一次發現,之後該物種絕跡自然界,基本可以被認定是滅絕的,因為一般來說,只要一個物種數量下降得很嚴重,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現,被視為滅絕了。

但是到了2020年,科學家在非洲剛果盆地一個偏遠地區無意發現了兩隻水生老鼠,其體貌特徵和衣索比亞兩棲大鼠非常相似,腳掌很長,全身擁有很厚的防水毛皮,可以在水中或者沼澤地中靈活地移動,它們能使用鬍鬚來檢測水面上昆蟲活動,相當於聲納系統。

研究人員認為,剛果盆地附近新發現的水生老鼠,要麼就是衣索比亞兩棲大鼠本身,原因可能是該物種在過去一直分布在剛果盆地地區,之前因為種種原因逃避了科學偵查,直到現在才被正式發現,要麼它是衣索比亞兩棲大鼠近親,成為一種新發現鼠類物種。

「紐幾內亞唱歌犬」滅絕47年後現身

在南半球澳洲的一個島嶼上,曾經生活著一種犬科野生哺乳動物,由於叫聲聽起來甚是美妙,如同唱歌一般,故此得名「紐幾內亞唱歌犬」。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19世紀末,科學家發現,幾內亞唱歌犬數量已經不多了,只剩下最後幾百隻,對於一個種群來說,總數量只有幾百,算是極度瀕危滅絕。

到了20世紀70年代,最後幾百隻也相繼死亡了,紐幾內亞唱歌犬就此宣布滅絕,令人無比痛惜,很難相信,一種生活能力極強的犬科動物是如何消亡的,或許跟我們人類有關。但奇怪的是,在2016年,科學家重新在另外一個地區現身一種類似紐幾內亞唱歌犬的物種,一種被稱為「高地野狗」的哺乳動物,經過DNA鑑定,高地野狗和紐幾內亞唱歌犬為實際為同一物種。

科學家驚喜地發現「高地野狗」歷史並不比紐幾內亞唱歌犬歷史短,並且數量還不少,這意味著「紐幾內亞唱歌犬」這一物種並沒有真正被滅絕,因為好的存在著我們還不知道的分支,老天給了紐幾內亞唱歌犬重來一次的機會,重要的是我們要好好把握,不再讓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宣布滅絕後後再出現,是否違背了自然規則?

宣布滅絕物種再次大規模出現在地球上,事實上有利於自然界生態環境的發展,同時也說明了不少物種具備自救能力,擁有改變自身、適應環境的能力,要不然有的物種也不會經受住五次物種大滅絕的打擊,雖然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實際上並沒有違背自然規則,完全符合物種進化論。

相關焦點

  • 消亡47年、絕種30年生物為何出現,違反了規律?好事還是壞事
    似乎違反了自然規律,原因也一直備受爭議,而現在來自《PNAS》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消亡了50年的一種動物又回來了。消亡47年幾內亞唱歌犬出現了在大洋洲的紐幾內亞島上,過去一直生活著一種被稱為紐幾內亞唱歌犬的哺乳動物,1897年,科學家對紐幾內亞唱歌犬進行了調查研究
  • 這些生物已經滅絕幾十年了,為何又再一次出現?是好事還是壞事?
    ,這種動物被人們發現後,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在1897年,科學家們還對紐幾內亞唱歌犬進行了調查研究,可是在調查中,他們發現這種動物的數量已經不多了。為了防止它滅絕,有人將最後的300隻紐幾內亞唱歌犬放進了與世隔絕的自然保護區內,想讓它們得到更好的繁衍,可惜不知道為什麼
  • 地球現存最原始的犬科,會「唱歌」,頭可轉360度,滅絕50年後再現!
    但在地球第二大島、擁有至少8%的世界已知陸生和水生物種的紐幾內亞高原上,曾生活著一種極為害羞且稀有的犬科動物——紐幾內亞歌唱犬。如名字所示,紐幾內亞歌唱犬會「唱歌」,不過它們被認為早在半個世紀前就已在野外滅絕。
  • 滅絕52年後現身,消失63年重回視野,為何物種屢次消失又出現
    2020年的一項科學研究指出,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陸地動物,飛禽類,海洋動物類總數量減少了3分之2,有人不斷猜測,這是否是第6次物種大滅絕到來的前奏,但在最近幾年,自然界中屢次出現動物滅絕後又重新出現的離奇故事。
  • 滅絕52年後現身,消失63年重回視野,為何物種屢次消失又出現
    ,絕跡很多年後,沒想到又重新出現我們視野裡,而且數量還不少,幾乎可以說是全部恢復了,比如在13.6萬年前滅絕的動物白喉秧雞,如今又隨處可見,這體現了它們的生存智慧和超強適應能力,值得人類去重視和研究。巴西青蛙滅絕52年後再次現身巴西是一個自然環境不錯的國家,但是近幾十年來也出現了較廣泛的物種滅絕事件
  • 5種絕跡多年的動物,第3種於2018年宣告滅絕
    加拿大荒地盤羊,曾生存在美國以及加拿大南部地區的一種盤羊屬動物,其毛髮較短,夏季富有光澤,秋冬季開始脫毛,顏色也有變化,曾經分布數量眾多,因拓荒者肆意捕殺等原因,加拿大荒地盤羊最終於1910年走向滅絕。
  • 6種在近代絕跡的動物,第3種滅絕三十年後被復活
    墨西哥灰熊,棕熊亞種之一,是體型較小的棕熊,這種動物曾經是墨西哥地區數量最多的動物之一,一般棲息在樹林中,到20世紀50年代後灰熊便逐漸消失,到了60年代久絕跡了。聖多美臘嘴雀,在近代絕跡的一種鳥類,在20世紀前這種動物一直生活在聖多美地區,主要取食植物性食物,體長在20釐米左右,在20世紀後便基本滅絕。胃育溪蟾 ,也叫南部胃育蛙,實際上這種兩棲動物是在1970年代才發現的物種,但在發現的十年後就絕跡消失了,不過滅絕三十年後便有專家成功的「復活」了一個胃育溪蟾的活體胚胎。
  • 絕跡30年生物再次出現,這種違反規律的回歸,該喜還是憂?
    生物種類的快速銳減甚至讓相關領域的專家做出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正在到來的預言,這次是人類帶給生物界的滅頂之災。根據自然的發展規律,已經滅絕的動物是永遠不會再有的,想要了解這些動物只能從史料和一些化石。在幾內亞生活著一種唱歌犬,十九世紀末有人曾對這種犬只進行了研究,發現它們能夠發出很奇妙的聲音,這種聲音類似於人類唱歌,往往能夠穿出很遠很動聽。這個發現讓這種犬只一下子被人類關注,但人類注意到它的時候,這種犬只的數量就所剩無幾了。
  • 消失近90年、絕跡40年的動植物重現我國,滅絕生物再現是啥原因?
    例如:2020年我國就宣布了幾種消失或被認為已經滅絕的動植物出現,神秘失蹤近90年枯魯杜鵑(Rhododendron adenosum)出現,1982年被宣布滅絕的「陽彩臂金龜」再現。所以綜合情況來說,這些生物的出現說明了生態環境的一個轉變,消失近90年,1982年宣布滅絕的生物都重現地球,未來可能也會又更多的稀缺動植物出現,確實在9月我們再次迎來了一個好消息。
  • 宣布滅絕80年的動物或回來了!滅絕生物重現有沒有依據?
    對於地球而言,生物種群如果出現了大滅絕,那麼地球的生態系統將會徹底滅絕,包括我們人類在內可能也受到影響,當然下面我們需要說一個被《每日郵報》報導出的滅絕生物可能重現例子,也就是宣布滅絕的生物可能又回來了,在自然界之中非常的少見
  • 5種令人可惜的滅絕物種,第3種現身中國,可能倖存
    南極狼,因這種狼生活在福克蘭群島上,因此也叫福克蘭狼,曾是福克蘭群島唯一一種陸棲的哺乳動物,也是分布最南端的狼,其分布範圍已接近南極圈,令人可惜的一種滅絕犬科動物,福克蘭群島狼首次發現是17世紀末,到19世紀時便絕跡了。
  • 四分之一靈長類動物瀕臨滅絕 20年內將會絕跡
    新華網塔那那利佛4月9日電 據此間媒體9日報導,由來自國際靈長類動物學會和自然保護國際等組織的50名專家聯合撰寫並在此發表的題為《靈長類動物處於險境》的報告說,除人類本身外,地球上還存有上百種其他靈長類動物,但其中四分之一已瀕臨滅絕。
  • 宣布滅絕80年的動物可能回來了,滅絕生物為何重現?
    而隨著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少科學家已經發出警告,地球恐龍滅絕之後的新一輪物種滅絕可能在加速之中,這對地球生物種群來說不是好事情。對於地球而言,生物種群如果出現了大滅絕,那麼地球的生態系統將會徹底滅絕,包括我們人類在內可能也受到影響,當然下面我們需要說一個被《每日郵報》報導出的滅絕生物可能重現例子,也就是宣布滅絕的生物可能又回來了,在自然界之中非常的少見。
  • 「絕跡」飛狐現身古藺 專家:與生態環境改善密不可分
    原標題:「絕跡」飛狐現身古藺 專家:與生態環境改善密不可分   生態環境變好 「絕跡」動物復出   桂花鎮政府和林業站工作人員趕到後確認,這隻小傢伙正是國家「三有」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鼯鼠」,在民間被稱做「飛貓」「飛狐」。
  • 珍稀鳥類彩䴉再次現身雲南盈江 曾在國內絕跡
    尹以祜 攝2020年1月27日,自然生態攝影師何學勝在大盈江流域首次記錄了彩䴉在盈江的活動影像。彩䴉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裡,一度被斷言「已在中國國內絕跡」。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曾經「絕跡」的彩䴉逐漸在中國重現身影。圖為此次拍攝到的彩䴉。 尹以祜 攝本次拍攝的彩䴉為一隻成鳥,它不停在水中覓食,時而梳理羽毛,時而飛翔。
  • 人類的存在違背自然規律了嗎?
    其實,人類就是違背自然規律的生物。人類打破了自然規律在自然環境中,衰老就意味著死亡,但在人類世界,即使是衰老的個體,也能存活很久。人類改變了自然規則在自然界中,生物演化是為了適應環境,只有能夠適應環境的基因,才有可能會被自然所保留;反之,不能適應環境的都會被自然所淘汰。
  • 40年來滅絕的11種動物 汙染和變暖是主因(圖)
    金蟾蜍因全身呈金黃色和皮膚光澤明亮而聞名,這種會發光的兩棲類動物最早是在哥斯大黎加的高海拔地區發現的,曾大量存在於哥斯大黎加蒙特維多雲霧森林。金蟾蜍由被人類發現至滅絕僅數十年時間,1989年以後,金蟾蜍再沒有被發現。據說,金蟾蜍為哥斯大黎加第一個因全球變暖而滅絕的物種。滅絕原因:環境汙染、全球變暖以及細菌感染。
  • 滅絕100年的巨龜再次現身,暗示著什麼?為何專家多次發出警告?
    滅絕100年的巨龜再次現身,暗示著什麼?為何科學家多次發出警告?烏龜,在很多部落中是一種長壽的象徵。坊間更是有「千年王八萬年鱉」的俗語,只是聽起來有點粗鄙。其實烏龜這種生物,比起其他生物而言,壽命的確略長一點。
  • 世界近代已滅絕的物種
    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種鳥、400多種獸、209種兩棲爬行動物和20000多種高等植物瀕於滅絕。年滅絕;南極狼於1875年滅亡;擬斑馬於1878年絕跡;美國緬因洲海鼬於1880年滅亡;牙買加倉鼠於1880年滅絕;澳洲小兔猼於1890年滅絕;昆士蘭毛鼻袋熊於1900
  • 馬麝絕跡40年重返蘭州林場,小心探路樣子呆萌
    工作人員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後,因人類活動頻繁,馬麝漸漸絕跡。這些年隨著生態條件改善,馬麝再次現身。網友評論:延伸閱讀:馬麝,是麝科、麝屬的動物。馬麝是麝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雌、雄均無角,頭形、耳狹長,雄體具月牙狀上犬齒,雌體腹部無麝香。背部沙黃褐色或灰褐色,背毛粗而脆,腹、腋下毛細長耳柔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