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跡」飛狐現身古藺 專家:與生態環境改善密不可分

2020-12-06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絕跡」飛狐現身古藺 專家:與生態環境改善密不可分

  生態環境變好 「絕跡」動物復出

  桂花鎮政府和林業站工作人員趕到後確認,這隻小傢伙正是國家「三有」保護野生動物「中華鼯鼠」,在民間被稱做「飛貓」「飛狐」。

  長期從事本地動植物分布研究的鎮幹部徐挺告訴記者,中華鼯鼠在古藺縣及周邊地區早年出現較多,但前些年曾一度銷聲匿跡,2015年出現過一次。今年再次現身,與生態環境改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到村裡造訪的這隻中華鼯鼠體長70釐米、重1500克左右,尾巴比身體還長,面部為棕褐色,腹面還有零星的灰色毛髮,腦袋酷似狐狸,爪牙尖利。

  中華鼯鼠最為奇特的就是在前後肢之間長有寬而多毛的一塊膜翼,當它爬到高處後,將四肢向體側伸出展開飛膜,就能在空中向下滑翔。而且中華鼯鼠眼睛和瞳孔特大,可以感受微弱光線,適宜於夜間生活。

  中華鼯鼠飛行的特點是只能從上往下飛,從下往上只能靠爬行。這個「不速之客」可能是在飛行途中誤入荷田,因為這是村裡最低矮的地方,落地之後,要回到山上只能靠爬行。而村裡到處都是行人,貓狗也多,它不敢在白天出沒,就乾脆躲藏到荷田裡,等待晚上「回家」。目前,小傢伙已被帶回山頂放生。

  據了解,中華鼯鼠是國家公布的有重要經濟與科研價值的野生動物。常年棲息於海拔1000米左右山坡森林地帶或石灰巖隱蔽處。白天,鼯鼠常常蜷伏在樹洞或地洞裡,用頭枕著尾巴睡覺,夜裡才是它們出來活動和覓食的時間。它們單獨活動,以果實、種子、嫩芽、嫩葉以及昆蟲等為食。

  專家分析認為,這種野生動物的出現與當地生態環境改善密不可分。近年來古藺縣的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已經取得顯著成效,也為很多珍稀動物提供了適宜生長的棲息地,猴子、野豬等一些野生動物正在漸漸復出。鍾旭娟 川江都市報記者 曾剛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相關焦點

  • 珍稀鳥類彩䴉再次現身雲南盈江 曾在國內絕跡
    尹以祜 攝2020年1月27日,自然生態攝影師何學勝在大盈江流域首次記錄了彩䴉在盈江的活動影像。彩䴉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裡,一度被斷言「已在中國國內絕跡」。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曾經「絕跡」的彩䴉逐漸在中國重現身影。圖為此次拍攝到的彩䴉。 尹以祜 攝本次拍攝的彩䴉為一隻成鳥,它不停在水中覓食,時而梳理羽毛,時而飛翔。
  • 古藺黃荊發現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丨專家還原一億年前的恐龍生活場景
    短時間內,古藺黃荊連續發現兩處恐龍腳印,引起了古生物專家的重視。為探尋這些足跡背後的真實情況,了解足跡形成原因,研究史前地質結構及生物種群分布情況,8月24日,邢立達、彭光照、葉勇等對恐龍化石及其足跡研究有著豐富經驗的各地專家匯聚古藺,再次對古藺恐龍腳印化石展開調查研究。
  • 古藺黃荊發現國內最清晰恐龍足跡丨專家還原一億年前的恐龍生活場景
    短時間內,古藺黃荊連續發現兩處恐龍腳印,引起了古生物專家的重視。,水草豐美,生態較好,是恐龍常來的活動區域。專家建議研究和保護結合提升黃荊景區旅遊價值古藺恐龍足跡吸引了多地專家前來考察,對於古生物研究有何作用?對古藺黃荊老林景區來說,又有什麼現實意義呢?8月25日,在結束兩天考察之後,專家們初步判斷出:在距今一億年前的白堊紀,古藺地區分布著一些巨大的古湖泊,隨著湖泊水漲水落,邊沿有很多恐龍在湖邊行走,留下了大量的足跡。
  • 古藺雙沙發現神秘大鳥丨體型像蒼鷺、通體灰白……專家:這是瀕危物種
    古藺雙沙發現神秘大鳥丨體型像蒼鷺、通體灰白……專家:這是瀕危物種 2020-07-07 18: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絕跡多年的珍稀鳥類——大鴇在懷遠「重現江湖」 填補我省生態版圖...
    據淮河晨刊消息 3月1日上午,記者在懷遠縣一處農田裡,拍攝到一隻正在覓食的大鳥,經過上網比對,確認這就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絕跡多年的珍稀鳥類——大鴇。這隻大鴇身高近1米,頭頸灰色,背羽棕黃色,帶黑白相間的橫紋。
  • 這種鳥首次現身泰州!
    由於曾連續多年未在我國觀測到,《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一度宣布,彩䴉在中國絕跡。近年來,雲南昆明發現的彩䴉最大種群數量只有18隻。貴州、內蒙古、河南、湖北、江西等地也曾發現零星個體。專家分析,彩䴉在泰州出現,最根本的原因是泰州生態環境更好了。
  • 細蟌現身白琵鷺安家 深圳生態資源「家底」喜人
    漫步廣東深圳華僑城國家溼地公園,河畔兩邊綠樹成蔭,蟲鳴鳥啼此起彼伏,白鷺在灘涂閒庭信步……這是深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處剪影。 近日,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開展深圳生態文明建設採風活動。深晚記者採訪獲悉,深圳在全國已率先實現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市域創建,生態文明建設喜結碩果。11月1日,深圳在全國城市層面啟動的陸域生態調查評估項目通過專家驗收。
  • 生態宜居 | 天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已達452種
    本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日益成為適宜鳥類棲息家園。從本月開始,本市迎來候鳥遷徙季。近日,在北大港溼地巡護的工作人員觀測到,已有一些東方白鸛來到溼地。「東方白鸛屬於遷徙候鳥,每年途經北大港溼地,會停留一個月左右,一些鳥類從最初短暫停留變成現在會選擇留下越冬或繁殖。」
  • 古藺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腹錦雞,據說這是鳳凰的原型!
    在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的情況下,古藺紅腹錦雞種群恢復較快。 據了解,紅腹錦雞當地人也稱作「金雞」,傳說中的鳳凰,據說原型就是紅腹錦雞。紅腹錦雞體長59-110釐米,尾特長,約38-42釐米。 棲息於海拔500-2500米的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森林邊沿的灌叢地帶。
  • 水族百科(黑線飛狐篇)
    黑線飛狐的最大長度可以達到15釐米,壽命可以超過10年。  黑線飛狐有一對細小,向前的觸鬚,在遊泳或休息的時候,它們折向頰部。在年輕的魚中,黑色長條紋也很容易見到,但在它長度達到5~7釐米(2~3寸)之前,並不能清晰看到其黑色邊緣的鱗片模樣及黑條紋的之字形邊緣。而在的水族店裡銷售的魚的長度一般在3~5釐米(1~2寸)。 黑線飛狐飼養環境
  • 絕跡93年兩棲大鼠回來,滅絕47年唱歌犬現身,違背自然規則?
    ,科學家不得不宣布它滅絕了,但是現在又再次出現在我們視野之中,在非洲,絕跡了93年的水生老鼠再次出現了,它是否違背了自然規則?絕跡93年的兩棲大鼠回來了「紐幾內亞唱歌犬」滅絕47年後現身但奇怪的是,在2016年,科學家重新在另外一個地區現身一種類似紐幾內亞唱歌犬的物種,一種被稱為「高地野狗」的哺乳動物,經過DNA鑑定,高地野狗和紐幾內亞唱歌犬為實際為同一物種。
  • 興化首次發現新鳥種彩䴉 曾一度被認為已在我國絕跡
    彩䴉首次現身興化。姚建興 攝近日,興化市民姚建興在千垛鎮劉溝村拍鳥時,在河邊草叢裡意外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彩䴉,這是在泰州境內首次拍攝到其珍貴的影像資料。這兩天,興化市民沈海波在朋友圈裡曬了一張鳥圖。萬畝荷塘景區就位於該村,正在打造旅遊觀光與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生態農業區。這裡鳥類雲集,已成了愛鳥的朋友們的觀鳥基地之一。當天下午1點多鐘,姚建興在劉溝村拍攝了3種鷸鳥,正準備返回時,發現一隻黑鳥在空中盤旋後飛落到前方的小河邊。他端起長焦鏡頭,慢慢向前靠近,在距離約150米的地方連拍了四五張。姚建興再向前移動時,黑鳥警覺性高,很快飛得無影無蹤。
  • 滇池溼地獲修復 絕跡鳥類重返春城
    滇池溼地獲修復 絕跡鳥類重返春城   中新社昆明但隨著連年治理,滇池生態環境發生了明顯改變,「綠樹成蔭、水質變清、鳥類繁衍」的高原水鄉重返人們的視線。近日,消失已久的多種鳥類重回滇池湖面,其中3種為首次在昆發現。  昆明素有「春城」之稱,正因其四季如春、氣候宜人,許多鳥兒紛紛飛到昆明過冬。在滇池、河道、城市公園裡,鳶、紅筍、喜鵲、烏鴉等鳥類隨處可見。
  • 四川古藺再發現一組白堊紀時期恐龍足跡化石
    8月25日,經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等專家現場鑑定古藺白堊紀恐龍足跡的發現,填補了這樣一個空白,所以這就是它的意義所在。而且這個恐龍足跡的發現,對於我們研究白堊紀時期四川盆地的生態環境、地質背景,意義非常重大。」黃荊鎮文化站站長徐挺,從2014年開始關注並尋找古藺的恐龍足印化石,通過幾年來不斷的尋找,他相繼在黃荊鎮的石廟溝,漢溪村的小河溝,黃荊鎮的田壩村,以及黃荊鎮的金魚溪,黃荊鎮的長灘,相繼發現了七個恐龍足跡化石點。
  • 天津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野生鳥類已達452種
    本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日益成為適宜鳥類棲息家園。從本月開始,本市迎來候鳥遷徙季。近日,在北大港溼地巡護的工作人員觀測到,已有一些東方白鸛來到溼地。「東方白鸛屬於遷徙候鳥,每年途經北大港溼地,會停留一個月左右,一些鳥類從最初短暫停留變成現在會選擇留下越冬或繁殖。」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野保科的孫洪義說。
  • 生態環境部:我國生態環境整體改善 仍面臨挑戰
    光明網訊(記者蔡琳) 6月2日,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和《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正式向社會發布。會議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介紹了2019年全國生態環境狀況,以及當前所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 飛狐現身酉陽縣 頭白尾長還會「飛」
    視界網消息,金庸武俠小說《雪山飛狐》裡有種會飛的鼠類動物叫飛狐。3月30日下午,記者就跟隨劉愛明一起,在酉陽縣毛壩鄉秀水村的深山裡,捕捉到了飛狐在的視頻畫面。據了解, 飛狐又名紅白鼯鼠、松貓兒,是屬於臨危松鼠亞科鼯鼠族的一種動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目錄,常在樹上、洞穴起居,飛狐四肢間有皮相連,行動敏捷,善於攀爬和滑翔,可在林間樹梢滑翔飛行。
  • 北京溼地生態改善 珍稀瀕危鳥類現身
    北京溼地穩步恢復 成野生動植物「樂園」  生態功能改善,北京溼地生物多樣性正持續增加,多種珍稀瀕危鳥類相繼被發現  黑羽白腹、紅喙紅腿,大型涉禽黑鸛在水邊「優雅」捕食的畫面,往往讓觀鳥愛好者「眼前一亮」。近年來,從「中國黑鸛之鄉」房山,到魚蝦豐美、空氣清新的密雲水庫,黑鸛優美的身影出現在北京越來越多的地方。
  • 生態雲南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現身雲南芒市
    生態雲南 |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鸛現身雲南芒市 2020-12-30 14: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家稱丹霞地貌很脆弱 四川省暫不大規模開發
    國內著名地質專家羅成德和方海川也認為,丹霞地貌很脆弱,旅遊開發得有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B專家建議  川西北文化沉澱豐富川西南以生態旅遊為方向  古藺的「差異化」思路得到了樂山師範學院教授羅成德的贊同。他說:「四川不同的丹霞地貌區的旅遊資源,由於丹霞地貌特點的差異,旅遊資源整合的不同,資源區位條件的差異,在開發方向上也存在區域差異性。」  在川西北丹霞地貌區,例如劍門關、青城山等地,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