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鴇主要棲息在草原、灘地,有時也在農田裡覓食。
成年大鴇的翼展可達2米。
大鴇的頸部粗壯,頭型似鴕鳥。
大鴇雖然體重很大,但飛翔姿勢很舒展。
據淮河晨刊消息 3月1日上午,記者在懷遠縣一處農田裡,拍攝到一隻正在覓食的大鳥,經過上網比對,確認這就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絕跡多年的珍稀鳥類——大鴇。
這隻大鴇身高近1米,頭頸灰色,背羽棕黃色,帶黑白相間的橫紋。據了解,大鴇屬鶴形目鴇科,有兩個亞種,是大型地棲性鳥類,雄鳥體長超過一米,體重可達十公斤以上,雌鳥體型小很多。普通亞種繁殖於北方草原、農田和半荒漠地帶,在我國中東部地區越冬。據鳥類專家、安徽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周立志教授介紹,大鴇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因棲息地被破壞、過度獵殺等原因,大鴇的種群數量迅速減少,列為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稀有物種。有資料稱,大鴇在國內的數量僅300隻左右,稀有程度堪比大熊貓,近年在我省已絕跡。周教授說,時隔幾十年後在淮河流域再次發現大鴇,填補了安徽生態版圖的一項空白,對研究該物種的分布規律和進一步採取有效保護措施具有積極意義;對安徽野生動物資源科學研究以及生態安徽建設,意義尤為重大。
日前,家住懷遠縣的一個小夥子聽父親說,自家承包地裡有一隻大鳥,他核實後即向蚌埠日報社《最蚌埠》報料。記者聞訊後,驅車往返百餘公裡,兩度實地尋訪,終見「真容」。市森林公安局副局長趙明說,罕見鳥種大鴇在我市越冬,說明蚌埠市的生態環境日趨改善,也是全市積極爭創國際溼地城市的一個顯著成果。志願者發現稀有鳥種後,積極向媒體反映,也體現了全市廣泛動員、人人參與生態保護的群眾氛圍。趙明說,保護野生動物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一旦傷害大鴇這樣的保護動物將承擔刑事責任。不久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啟動相關程序,正在修訂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法律,擬加大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相信包括大鴇在內的珍稀野生動物會越來越多。(記者 張建平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