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劉瑞朝 攝影 許俊文
10月底,11月初,冷空氣過境,黃葉紛紛落,又到了候鳥遷徙的「旺季」。雖然我省的夏候鳥紛紛南飛越冬,但大批量的候鳥飛抵我省,或在此短暫停留,補充能量,或就此紮下窩巢,度過寒冬。
隨著我省生態環境的改善,野生鳥類種群也變得更為多樣和豐富起來。鳥中「熊貓」黑鸛現身於我省黃河溼地的多個區域,以前只有幾百隻的天鵝,如今數量早已突破一萬,更有天鵝選擇在鄭州安家落戶,成為北龍湖、賈魯河上的「名片」。
【事件】兩窩疣鼻天鵝在鄭州上演「安家記」 成為新晉生態界「網紅」
「賈魯河上有喜事兒了。高新區雙河村附近的河段裡,兩隻天鵝孵出了一窩小天鵝,大河報過來報導一下吧。」
今年5月底,鄭州市賈魯河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管理局一位負責人撥通了大河報記者的電話,告知了賈魯河上前所未有的一件事。此時,距離北龍湖天鵝孵出「天鵝寶寶」剛剛過去了兩周時間。
半月之內,兩窩天鵝在鄭州市區孵化成功,這可是破天荒的大事兒。鄭州市林業局野生動物救護站站長董朝偉說,這兩窩天鵝都是疣鼻天鵝,北龍湖7個天鵝蛋孵化出了6隻小天鵝,賈魯河8個蛋孵化出了7隻小天鵝。
按理說,天鵝的遷徙路線比較靠西,在我省的棲息地主要是三門峽。但它們之所以在鄭州「落足」,應該是迷途所致,可能是看上了鄭州市區的環境,便決定在此安家。四隻天鵝,兩隻在北龍湖「安下了家」,兩隻在賈魯河「安下了家」。
這兩窩天鵝,逐漸成為了市區的「網紅」,引發眾多市民的關注與呵護。為了更好地給天鵝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鄭州市愛護天鵝志願者也加入了進來。
自此以後,這兩窩天鵝的生存狀況和活動軌跡牽動著鄭州市林業局野生動物救護站人員們的心。從5月到10月,他們已記不清多少次抵達現場,將天鵝救出困境。更多時候,是小天鵝被釣魚線纏住了翅膀和雙腳,大天鵝誤吞了釣魚鉤,導致消化不良。
這幾天,大河報記者來到高新區雙河村附近的賈魯河段,看到這一家天鵝正浮在水面上,從西邊一座橋,遊到東邊一座橋,河岸上開過汽車,走過行人,它們也不驚不怕,仿佛已經熟悉了這個環境,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一樣。
河岸上,經常能看到巡河人員在來回巡視。為了避免天鵝遭受釣魚線的困擾,他們對河邊零星幾個釣魚的市民不耐其煩地勸說著,希望給天鵝提供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
【變化】以前少見和不見的鳥類 紛紛落足河南、甚至「紮根」河南
天鵝鄭州「安家記」,是鄭州最近幾年來野生鳥類種群增多的一個頗具代表性的典型。天鵝是對生存環境很挑剔的鳥類,它們能選擇鄭州,也是鄭州的客觀條件達到了它們的生活需求。
小可見大。鄭州市林業局野生動物救護站雖然平時所做的大多數是救護野生動物的工作,但從最近幾年救護的鳥類來看,越來越多過去沒有的、少見的鳥類成為了他們那裡的「常客」。
董朝偉說,紅隼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常在山巖上棲居。但這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紅隼飛到鄭州市區,它們在高高的屋頂築巢,繁衍生息。而在郊區,紅角鴞的數量也開始增多。
今年9月中旬,大批量的候鳥遷徙還沒開始,但「鳥中熊貓」黑鸛,卻出現在鄭州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內。最多的時候,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的監測人員發現了8隻,而這在往年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
今年5月下旬,孟津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2隻蓑羽鶴被發現在漫步、覓食。蓑羽鶴是為數不多的能夠飛越珠穆朗瑪峰的鳥類之一,上一次在孟津黃河溼地被發現,還是十幾年前。
今年8月份,依然是孟津黃河溼地,80餘只黃胸鵐飛到這裡棲息。黃胸鵐是世界極危物種,如此大數量的出現在孟津黃河溼地,十分罕見。
全球僅1000隻左右的青頭潛鴨,以前是我省的候鳥,最近幾年,逐漸轉變成了我省的留鳥。民權黃河故道國家溼地公園是它們的集中棲息地,今年年初大河報記者前去探訪時,溼地公園相關人士介紹說,數量最多時能達到186隻。以前都是每年春暖花開時便飛走了,如今早已在這裡繁殖、孕育、生長,把這裡當成了「家」。
【趨勢】天鵝從幾百隻到上萬隻 我省野生鳥類種群愈加豐富
隨著我省生態環境的改善,野生鳥類的種群也在不斷增加和完善。河南省林業局保護處相關人士介紹說,我省處於北亞熱帶與南溫帶的過度地帶,野生動物的地帶性分布明顯,南、北方類型動物都有分布。
根據統計,我省的野生鳥類數量約為400種。重點鳥類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地域性。根據介紹,大鴇在長垣縣分布數量較多,伏牛山地區(內鄉、西峽、淅川、南召、盧氏、欒川、嵩縣、靈寶等)較多白冠長尾雉和紅腹錦雞,豫東平原(封丘、原陽、息縣、淮濱、民權、蘭考等地)是白枕鶴、蓑羽鶴等為鳥類的主要棲息地,在全省境內分布著大天鵝、鳶、蒼鷹、普通鵟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
最近幾年來,通過開展打擊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專項行動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我省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一些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數量持續增加。
每年遷徙季節,河南黃河溼地都會吸引大量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鴇、黑鸛、灰鶴等鳥類停歇覓食、棲息、越冬。以天鵝為例,天鵝數量由最初的幾百隻發展到現在的1萬多隻。大鴇數量也從以前的幾隻,發展到如今的300隻左右(該數據參考了2019年3月大鴇東部種群越冬同步調查數據)。
河南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白冠長尾雉數量,由原來的1000餘只增加到現在的3000多隻。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朱䴉人工繁育野化放飛實驗取得重大進展,截至今年4月,已成功繁育朱䴉243隻,並進行四次野外放飛,共計100隻。野外種群數量已達到97隻,成為國內又一重要的朱䴉野生種群棲息地。
董寨自然保護區的朱䴉在自然條件下野外繁殖成功,是中國原產地以外的首次繁殖,擴大了朱䴉野外分布範圍。朱䴉這一瀕危物種在中原大地的上空展翅飛翔,標誌著中國朱䴉拯救保護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任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