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於承諾的故事,一個關於回歸的承諾。
科學家說,遷徙是動物的一種生存本能,而這種行為經歷了億萬年的進化而被選擇,最終固定下來。
候鳥用它們的這種遷徙,詮釋出生命的延續是如此堅韌。
人類以愛心向鳥兒們示好,鳥兒們自然會以自己的方式加倍回饋人類。每年冬天,穿越千山萬水,200餘萬隻候鳥「小憩」河南,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翩翩起舞,與河南人心靈互動。
昨天,東方今報以兩個版的篇幅,呼籲「守護千年鳥道,讓河南成為鳥道『加油站』」,引起了廣大讀者的強烈共鳴。
大家在呼籲守護鳥道,為候鳥提供安全棲息地和食物的同時,不少人也很好奇——到底都有哪些鳥兒,在河南留下過美麗的身影?今天,東方今報帶你認識一些世界最稀有的「天使」。
□東方今報記者 李娟娟/文
記者 劉棟傑/圖
○來豫候鳥 世界稀有的就有10餘種
「這張是大鴇,已載入世界紅皮書。」作為保護黃河溼地候鳥的志願者,王慧已經工作了6年,她告訴記者,她手裡的這些照片是6年來一批志願者記錄下來的瞬間,也是她一直堅持做候鳥保護志願者的「原動力」,因為這些鳥類太稀少了。
而截至目前,僅據他們這些志願者的記載統計,就已有7種世界稀有鳥類,一直遷徙來我省黃河溼地過冬。
「正因為每年都有記載,也有數字,所以急需保護。」一直從事保護黃河溼地生態和候鳥工作的趙宗英說,每年冬天候鳥來時,他在保護工作中,都會扛著相機,記錄下來我省黃河溼地過冬的候鳥種類。
據統計,每年有360餘萬隻候鳥「過境」河南,僅在鄭州黃河溼地過冬的候鳥就有200萬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世界上都很稀有的有1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31種。
「志願者們在網上發起要在河南建立候鳥遷徙加油站的倡議,是個好事。」趙宗英說,目前全省各地都建有保護站,也有站裡通過給候鳥加「環志」的辦法留下資料。但保護需要更多人參與。
【如期回歸·美麗的踐約】
○候鳥「環志」 見證承諾與回歸
「眼下,我們已開始給過往候鳥、本地留鳥做『環志』。」11月2日下午,記者電話連線信陽董寨國家鳥類自然保護區白雲保護站站長,他告訴記者,3年來,他們在做一項工作,就是給過往的一些候鳥腳上套上一個小小的「環志」,好讓全世界的鳥類研究人員,能清晰它們的行蹤。
目前, 做「環志」前需詳細記錄鳥兒的喙長、翅長、尾長、身長、體重等詳細特徵,然後選擇對應的腳環進行「環志」。
「每一隻鳥兒都有唯一確定的環志編號,而且什麼鳥用什麼類型的環都有嚴格的規定。」保護站站長說, 「環志」工作,能提供重要的生物學資料,為制定合理的環境保護、鳥類資源保護管理政策提供依據。而通過環志的記錄發現,目前遷徙來我省過冬,或短暫停歇後繼續上路的稀有鳥類有灰鶴、大鴇、大天鵝、白頭鶴等。
志願者說:也許你沒注意到它們,但它們就在你的生活中,每年冬天,用一種堅韌的飛行,詮釋著一種「回歸河南」的承諾。
今天,記者通過河南各地保護中心的資料,用照片展示出我們身邊的它們,它們是世界稀有的,認識它們後,保護它們,給它們一個河南溫暖的冬天。
【這些天使·為愛而飛翔】
○灰鶴 最鍾情鄭州黃河溼地
它,有身灰色的衣裳,頭頂裸出部分紅色,有著最紳士的腳步,它是「遷徙達人」家族中的個別「極端分子」,每年要遷飛50000公裡距離,來河南過冬天,等待來年春天。
當我省初冬氣溫在0~5℃時,會陸續遷來,春季氣溫10℃左右時陸續遷走,即在11月初遷來,4月上旬離去,居留150~160天。
「灰鶴,它們特別喜歡以家庭為單位活動。」鄭州黃河溼地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說,它們沿太行山、呂梁山,越過秦嶺和大巴山區,一路飛到我省。
它們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遷徙時,飛行路徑十分集中,形狀好像一條窄窄的走廊,這種遷徙方式被稱為「窄面遷徙」。
每年來鄭州黃河溼地過冬的灰鶴,一般白天多在農田覓食麥苗或殘留的作物種子,晚上在灘地中心休息。據統計每年來河南過冬的灰鶴多出現在11月20日左右,數量達2800多隻。
○大天鵝 三門峽庫區弄倩影
它,有著最美的名字,從西伯利亞,一路向南,每年都會飛來三門峽,它們喜歡河南的這座城。
「從西伯利亞到河南,氣候變化異常。」三門峽天鵝保護基地的工作人員說,天鵝為了完成對河南冬的承諾,成為候鳥中的飛行冠軍,飛行高度最高達9000米。
大天鵝身體肥胖,脖子的長度是鳥類中佔身體長度比例最大的,甚至超過了身體的長度,腿部較短。壽命僅8年。
20多年了,三門峽庫區一直是這些白色精靈越冬的家。每年11月飛來,次年3月再飛返西伯利亞,年年如此。
每年冬天它們來三門峽庫區,就是因為喜歡這裡的沼澤地帶,吃貝類、魚類和蚯蚓。
大天鵝的「記性」是會遺傳的,近10年來,每年冬季都有天鵝到三門峽庫區。目前,據工作人員統計,2011年在保護區內過冬的大天鵝數量達千餘只。
它,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因頭頂有「紅肉冠」而得名,也叫白鶴,每年從東亞地區來我省過冬。
據河南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局工作人員介紹,孟津境內的黃河溼地一直是鳥兒棲息的天堂,從沿用千餘年的「白鶴鎮」就可知道。
2003年6月,孟津黃河溼地保護區與三門峽、洛陽市吉利區的黃河流域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目前,棲息最重要的候鳥包括丹頂鶴、灰鶴、白天鵝、黑鸛等32種。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這首詩中記載的鶴,就是丹頂鶴,因為丹頂鶴有換羽毛的情況。
丹頂鶴成鳥每年換羽兩次,春季換成夏羽,秋季換成冬羽,屬於完全換羽,會暫時失去飛行能力。
遷徙時,丹頂鶴總是成群結隊遷飛,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更精確的計算還表明「人」字形夾角的一半——即每邊與鶴群前進方向的夾角為54°44』8」(與金剛石結晶體的角度相同)。
○大鴇 信陽、鄭州我的「家」
它,是世界瀕危物種,也是世界上最重又能飛的鳥。全世界野外種群僅為30000隻左右。每年入冬,大鴇就會從內蒙古遷到我省過冬,於次年3月底飛回。
它們的個頭很大,體高都在60~70釐米,體重在10公斤上下,特別是雄性體重最大可達22公斤,所以成為世界上最重又能飛的候鳥。
「大鴇是來我省過冬較多的種群。」信陽董寨鳥類保護區工作人員說,現在大鴇主要在信陽和鄭州黃河溼地一帶過冬。
在2008年3月,信陽董寨鳥類保護區檢測到36隻大鴇,鄭州黃河溼地保護區內一次性觀測到大鴇96隻。目前我省這兩個地方成為大鴇穩定越冬的棲息地。
○斑尾塍鷸 不遠萬裡到「丹江」
它,具有強大的韌性,為尋找到一個溫暖的冬天,能夠連續飛行1萬公裡以上。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等研究機構稱,這創下了鳥類連續飛行的世界紀錄。
斑尾塍鷸,一般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及東北亞地區繁殖,冬季一路遷往紐西蘭,一路朝中國南方海面飛去,每年只在我省南陽淅川丹江庫區短暫停留。
為了完成一次生命線的遷徙,它能連續飛行大約1.02萬公裡。7天平均速度為每小時56公裡,飛行高度最高時可達2000米。創下最長飛行距離紀錄。
美國一研究小組通過斑尾塍鷸的遷徙記錄發現:為了完成一次遷徙,1年之中,絕大多數斑尾塍鷸降落時的體重要比起飛時減少300克。
每年冬天在我省南陽淅川丹江庫區短暫停留的斑尾塍鷸,目前監測到的僅有20餘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