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雲新聞訊:11月18日,記者從天津市政府新聞辦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天津生態環境不斷好轉,目前,共觀測記錄鳥類已達452種,每年春秋兩季經本市遷徙、停歇的鳥類數以百萬計。

天津野生動物種類、數量逐年增加
2015年以來,每年過境北大港溼地候鳥數量都達數十萬隻,並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更是達到100餘萬隻。2020年過境北大港溼地的候鳥,春季數量為40餘萬隻,進入秋冬季以來數量已達32萬餘只。觀測記錄鳥類種類由2017年的249種增加到2020年的279種。
七裏海溼地也是我市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觀測到的鳥類數量由幾年前每年20-30萬隻,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40-50萬隻。鳥類品種由2016年的227種增加到2020年的258種,曾在七裏海溼地消失10餘年的震旦鴉雀、中華攀雀、文須雀等近危鳥類重返七裏海。今年秋季以來,在七裏海及周邊地區發現的東方白鸛已經超過4000隻,白琵鷺近千隻,多年很少見到的灰鶴也有上百隻之多,此外還有大鴇、反嘴鷸等鳥類近百種,共計10餘萬隻。
根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社會普遍關注的瀕危鳥類東方白鸛的全球總數量已經達到9000多隻。今年10月以來,我市共監測到超過5000餘只東方白鸛遷徙至我市,這個數量已經超過全球總數量的50%,是歷年同期數量的3倍多。
同時,近年來,哺乳類野生動物種群逐步恢復。天津哺乳類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森林生態系統中,以食肉目和齧齒目物種為主。在食肉目野生動物方面主要以中小型食肉目物種為主,例如豹貓、豬獾、亞洲狗獾等物種的數量近年來有所增加,活動區域範圍不斷增大。在齧齒目物種方面,數量最多的是松鼠、巖松鼠,近年來區域擴散速度較快,幾乎遍布天津各森林生態系統。在偶蹄目物種方面,經天津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在天津薊北山區長達近七年的紅外監測,成功監測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斑羚的成年和幼體個體,不僅科學證實了天津存在野生斑羚種群,並且有效說明該物種可以在自然環境下成功繁育,種群數量可以維持自然增長。
天津保護野生動物機制逐漸完善 市民愛鳥意識增強
「十三五」期間,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的增加,在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基礎上,主要得益於強有力的保護執法管理和社會公眾關愛自然、愛護環境意識的普遍提高。
據了解,2016年以來,成立了天津市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先後出臺了《天津市溼地保護條例》、天津溼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天津市關於全面加強野生動物保護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關于禁食野生動物的決定》《天津市加強野生動物管理若干規定》,為全市溼地和野生動物保護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為嚴厲打擊亂捕濫獵陸生野生動物違法行為,今年印發實施了《天津市陸生野生動物禁獵期通告》,從2020年6月10日至2025年6月9日,全市行政區域範圍內禁獵,嚴格有效保護陸生野生動物資源。
天津加大巡查力度,實行網格化管理,切實加強對野生動物棲息地、停歇地、繁殖地和候鳥遷徙通道,特別是自然保護區、重要溼地、森林、餐館、市場、廠房、養殖場的巡查巡護。天津成立3個督查組,對各區各類交易市場、花鳥魚蟲市場等重點區域和點位的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防控工作採取明察暗訪,強化督查檢查。同時,天津積極開展救護,今年截至10月底,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共接到機構或個人熱線電話1600餘個,救護各類野生動物2723頭(只),涉及50餘個品種,含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5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91隻,救護範圍覆蓋天津全域。針對通過收容救護後,身體機能恢復良好,具備野外生存能力的野生動物,適時放歸自然,目前共集中放歸野生動物454隻,主要包括鷹隼類、雁鴨類等野生動物。
此外,天津重點加強對自然保護區及周邊鄉鎮村莊,省際結合部、城鄉結合部,各類交易市場、餐館飯店、野生動物繁育場所、魚塘蝦池、進出境口岸及相關從業人員的宣傳教育。僅今年以來,各區採取進村入戶發放宣傳單、明白紙,懸掛宣傳標語,設立宣傳牌等方式,共發放各類宣傳材料74412份,懸掛張貼宣傳標語、海報、標牌4227個,宣傳候鳥保護和法律法規常識,保護資源、愛護環境已成為社會公眾普遍的認知。(津雲新聞記者董立景 攝影蒲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