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10:13 炫聞
今年2月成為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巡查巡護隊員的李長耕,剛「上崗」時,幾乎什麼鳥類都不認識。如今僅僅半年多,他已能辨認出許多鳥類,即便它們或棲息在遠處淺灘,或飛翔在天空。
「日復一日到溼地裡去觀測鳥類情況,工作中隨時隨地向隊長和前輩們學習請教,溼地和野生動物保護知識的儲備就豐富起來了。」去年剛剛從天津理工大學畢業的李長耕,今年得知七裏海溼地保護區招聘工作人員,便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應聘,沒想到順利通過了招聘考試。近年來,七裏海管委會黨組格外注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人員組成多為大學畢業生,在日常工作中始終將培育學習型青年職工與溼地保護工作結合起來。
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巡查巡護隊員在核心區工作中
半年多來每天在溼地保護區內,與自然「相處」,和鳥兒打交道,李長耕已經由衷地愛上這份工作。「溼地和野生動物保護,是一份特別有意義的工作。我自己也對這些美麗的鳥類越來越『痴迷』。」
說到「痴迷」,便不得不提到李長耕的「師父」——巡查巡護副支隊長韓克武,他在七裏海這片「京津綠肺」工作已經13載。對他而言,溼地巡查巡護不僅僅是工作,更是他真正熱愛的事業,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我帶領的這隊日常主要負責鳥類觀測、水位觀測和調控,巡查是否有破壞溼地生態的行為,以及秋冬季很重要的防火工作。我們七裏海巡查巡護支隊另外還有三隊是24小時『白+黑』值班值守。」
檢查防護網的韓克武和李長耕
為了更好地觀測鳥類在天津的生活「日常」,七裏海溼地為巡護隊配備了單眼相機、長焦鏡頭和高倍望遠鏡,韓克武每天早上八點左右便帶著兩位巡護隊員,「扛」上這些觀測設備,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們先進入核心區,進行鳥類和水位的觀測。
而這項觀測工作需要巡護人員具有極其豐富的經驗以及知識儲備。每天早上,他們都需要「肉眼」計數各類鳥類的數量,仔細觀測它們的狀態,一旦發現有傷病情況,必須第一時間上報和救助。「鳥類種類和數目的更新,真的是靠巡護人員每天肉眼數出來的,每天數數的工作都要在一早完成。不過觀測和拍照記錄溼地動植物和水位的情況,也需要掌握技巧,為了儘量不影響鳥兒們的生活、休息,每項工作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我們在每片區域停留的時間都不宜過長。」韓克武講解說,「今秋在七裏海,東方白鸛來的特別多,不常見的灰鶴也有不少。今天早上觀測的時候,在一片淺灘處放眼望去就有上百隻東方白鸛。」
數以千計的鳥類在七裏海上空盤旋
觀測鳥類及檢查防火設施的韓克武和李長耕
正是這一位位溼地和野生動物保護工作者日復一日的認真和「痴迷」,讓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在天津享受到了「五星級」的待遇。
作為全球8大重要鳥類遷徙通道之一——東亞至澳大利西亞鳥類遷徙通道的重要中途停歇地,近年來天津的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候鳥經這裡遷徙和停歇,每年春秋兩季「光臨」津城的鳥類數以百萬計。
據天津師範大學專業團隊監測數據,截至目前,天津市共觀測記錄鳥類已達452種,對比2014年增加了36種。
在溼地棲息的反嘴鷸
今年,進入秋冬季候鳥遷徙期以來,過境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的候鳥數量已達32萬餘只。自2015年開始,每年過境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的候鳥數量都達數十萬隻,而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更是達到100餘萬隻,與此同時觀測記錄的鳥類種類也由2017年的249種增加到了2020年的279種。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更有11.3平方公裡的自然資源豐富地區列入了國際重要溼地名錄。
今年秋季以來,在七裏海及周邊地區發現的東方白鸛已經超過4000隻,白琵鷺近千隻,多年很少見到的灰鶴也有上百隻之多,此外還有大鴇、反嘴鷸等鳥類近百種,共計10餘萬隻。曾在七裏海溼地消失10餘年的震旦鴉雀、中華攀雀、文須雀等近危鳥類也在逐漸重返七裏海。
成群結隊在溼地保護區覓食的鳥類
根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瀕危鳥類東方白鸛的全球總數量9000多隻,而今年10月以來,天津共監測到超過5000餘只東方白鸛遷徙而來,這個數量已經超過全球總數量的50%,是歷年同期數量的3倍多。
為了照顧好這成千上萬「常駐民」和「途經旅客」,為它們創造適宜的棲息環境,讓它們「住的舒服」,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在2017年天津實施「1+4溼地保護規劃 」以來,累計完成生態補水5.35億立方米,有水溼地面積由此前的140平方公裡增長到目前的240平方公裡。七裏海溼地保護區淺灘沼澤面積接近2萬畝,水深在0-0.5米之間,並搭建了10個棲息架,方便東方白鸛築巢繁衍。近期,通過對水鳥覓食地的魚類多次進行捕撈測試,天然繁殖的小魚小蝦密度較高,食源充足。
近年來不常到訪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灰鶴
白鷺
而為了讓今年到訪津城的數十萬隻候鳥「吃得好吃得飽」,11月9日上午,北大港溼地工作人員在南部水循環區域保育放流了10441斤鯽魚苗;11月15日下午,七裏海保護區開展了保育放流,共投放1萬斤魚苗。
如此棲息環境的不斷提升改善,讓一些鳥類從最初的匆匆過客成為了津城「常駐民」,選擇在這水豐草美、魚蝦充足的地方過冬、「成家」。
而與此同時,溼地和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也一刻沒有停歇,隨著百姓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野生鳥類與人的距離也日漸拉近——每年那成隊越冬而來的紅嘴鷗在海河上空翱翔;我們身邊的公園裡、池塘中、田野溼地間也有更多野生鳥類願意停留;科研團隊甚至多次在津城發現赤麻鴨、環頸雉和「鳥中熊貓」震旦鴉雀……這一幅幅美好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畫面,正成為津城最靚麗的綠色風景。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東方白鸛
(津雲新聞記者史瀟瀟 攝影姜曉龍 設計陳楚)
責任編輯:史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