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到點位了,準備幹活啦!」
凌晨2點15分,渤海中部濃濃的夜色中,伴隨著對講機的呼叫,正倚靠著艙壁打盹休息的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海上監測人員韓龍,揉了揉惺忪的眼睛,看了看手機上的時間,距離上一個點位剛剛過去還不到兩個小時,他的同事們又從各自狹小的船艙中鑽了出來。
風浪中,排水量不足500噸的監測船像一隻小小的易拉罐一樣不停地顛簸搖擺,大家走的每一步,每一個動作都要格外小心,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大家的操作,核實點位坐標、水樣及沉積物採集、氣象海況監測、現場指標測試、樣品前處理固定和保存……,所有的監測流程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40多分鐘後,大家克服每天24小時連續作業帶來的疲憊和暈船產生的不適,小心收拾、固定好儀器設備,整理核對記錄,通過對講機與駕駛艙溝通下一個點位的坐標及航線。隨後,伴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和濃烈的機油味,駛向下一個點位開始新一輪監測。
藍天白雲的日子變多了,這群「幕後英雄」功不可沒
以上是天津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監測人員日常工作的一個場景。
作為國家環境監測一級站,監測中心日常肩負著津城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和科研職能,「司職」著環境空氣品質監測、水環境質量監測、土壤和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聲環境監測及汙染源監測等諸多工作,同時還為津城的環境質量考核、重汙染天氣應對、重大活動及重要節日期間環境質量保障提供技術支持。說它是天津生態環境的「幕後英雄」一點不為過,監測人員們每天的工作便是為這座城市的藍天白雲、綠水青山默默付出和守護。
自己家鄉的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對百姓而言是肉眼可見的事情。人們看到,在這河流遍布的城市,家門口的河水變清亮了,周圍文明垂釣的人多了,每年藍天白雲的日子也多了。
「我們監測中心每天都會更新發布空氣品質報告,定期發布水環境報告等等這些監測數據,不過對老百姓來說,最能切身感受到的就是這些跟他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空氣好不好呀,水質好不好,大家每天都能感覺到。」大氣環境監測研究室高級工程師肖致美說,經過一系列的日常工作努力,「十三五」期間天津的空氣品質一直在提升,「改善是非常明顯的,2020年(數據截至2020年11月29日),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4.98,達標天數是222天,PM2.5濃度均值與2015年相比下降了31.4%的。」
肖致美說,除了日常做好環境空氣品質監測工作,監測中心還在不斷完善環境空氣綜合觀測實驗室建設。「我們會開展顆粒物化學組分、揮發性有機物、雷射雷達以及氣象因素的監測,這些監測是幹什麼用呢?簡單說就是汙染物的追蹤溯源,搞清楚究竟汙染是怎麼來的。與此同時,為了改善環境空氣品質和保護咱老百姓的健康,監測中心還聯合科研院所,搭建完成天津市多模式預測預報平臺,在全國率先實現未來72小時精細化預報及未來7天汙染潛勢預報。」
原來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是這樣的
如果說監測工作是實現綠水青山的背後支撐,那麼監測工作的採樣環節便是這「背後」的第一步,也是最辛苦的環節。
「我們水環境方面採樣的前期準備要從各類器材準備說起。比方說,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監測任務準備出足量的容器,採集不同樣本也需要不同材質、不同容量,比如有的需要玻璃瓶,有的可能就用聚乙烯瓶子等等,都需要提前做好準備。還有很多需要在現場測試的內容比如水溫之類,相關的設備也要提前維護校準,再帶到現場。」
水環境監測研究室高級工程師梅鵬蔚說,監測工作從這第一步開始便是一項非常嚴謹科學的「精細活兒」,外出採樣時不僅要提前根據不同情況設計好時間、路線,按照坐標到準確的定點,並且在採樣之後還要用避光、冷藏、添加固定劑等等規範方式保證樣品不變質,每個環節的精準,才能確保最終的監測結果精準,為津城的生態環境治理服務。
說採樣是生態環境監測工作中最辛苦的一個環節絲毫不為過,因為工作往往是從清晨開始。採樣的工作人員們經常早上六點多鐘天不亮便要出發。「一來因為有很多採樣的地方比較遠,而且一天可能不僅僅去一個定點兒,二來樣品都是有時效性的,必須儘早採集回來交給中心實驗室做相關分析測試。到了冬天,工作人員還要上到結冰的水面上,『鑿冰取水』。」梅鵬蔚解釋說。
不僅是水質監測部門,大氣監測、土壤和生態監測等部門的採樣工作人員也常常要深入到津城的各個角落,有時是高塔,有時是工地,有時又是山林、田野。
給津城的土壤和生態做「普查」
提到戶外山林間、田野裡的工作,便不得不介紹土壤與生態環境監測研究室的工作日常,目前這個部門土壤團隊和生態監測團隊分別負責著不同的監測工作。
「十三五期間,2017年初啟動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叫做土壤汙染狀況詳查,你可以理解成就跟人口普查意思差不多,我們這個是『土壤普查』。」負責土壤環境監測的工程師趙吉睿說,這「土壤普查」按照用地類型不同,分為農業用地和企業用地,截止到目前天津的農業用地都已「查」完,企業用地也在收尾,經過各方的評估顯示目前津城土壤質量總體較好,「這個普查的意義就在於,我們只有了解津城土壤的狀況,才能知道如何去管理。大家可能日常關注的最多的是空氣品質和水質,但實際上土壤和咱老百姓的生活也是緊密相關的。除此之外,日常土壤環境監測工作也都全面推開了,目前共有286個監測點,覆蓋到市內六區之外的津城所有區域。」
推進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的同時,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的恢復也是至關重要。
負責生態環境監測的工程師嶽昂介紹,監測中心利用遙感監測結合地面調查的方式對天津的生態狀況和典型區域生物多樣性情況進行科學監測和綜合評估。「比如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在野外劃定一個需要生態監測的區域,我們叫它『樣方』,技術人員在『樣方』內進行植被物種識別,監測生態群落的情況,現場記錄下來再根據相關標準進行分析比對。簡單說呢,如果該區域物種比較豐富,就說明該區域生物多樣性是比較好的,可以反映到生態環境狀況。目前我們已經跑了十幾個不同的區域上千個『樣方』,有溼地、有自然保護區,不僅監測植物,也要觀測動物。」嶽昂說,這項工作也將持續常年進行。
讓大家感受生態文明背後「故事」的科普基地
監測中心工作人員採集的樣品最終都會「匯合」到中心實驗室進行分析,除了為監測工作提供數據支持之外,中心實驗室還擔負著科研任務,並且從2017年開始開放為科普基地,向社會免費開放,每周二上午9點到12點接受預約科普參觀。
在實驗室的工作區有兩處被設為科普基地——大氣顆粒物源解析科普實驗室和室內空氣汙染科普實驗室,主要是為來參觀的百姓講解霧霾中主要汙染物的種類、來源、危害,以及室內汙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以及預防措施,提高公眾防範和自我保護意識。
「針對不同的人群,我們講的內容和形式是不同的,如果是面對小學生,我們可能首先給他們來點視覺上的衝擊,比如pH試紙的使用、酸鹼指示劑的顏色變化等,讓孩子們有個直觀感受。如果是面對大學生,他們可能更關注的是高精端的監測技術,我們就著重介紹這方面;如果是各方面的管理人員,我們更多地是宣傳講解科學決策產生的過程。」中心實驗室工程師趙莉說,科普基地的設立初衷便是真正能夠提高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培養大家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
「我們希望通過科普,讓大家了解到我們是如何為環境管理部門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數據的,還有我們是如何保障環境監測數據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的。因為日常我們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全面、客觀、真實、準確的監測數據是環境管理最重要的依據,離開監測數據,環境管理就無從談起。」
在津城日漸良好的生態環境背後,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畫卷背後,便是這樣一批又一批投身生態環保工作之中的「幕後英雄」。在2020年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他們,便是如此365天如一日地為綠水青山「戰鬥」著。
(津雲新聞記者/史瀟瀟 攝影/姜曉龍 部分圖片由採訪對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