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30日訊(記者 餘麗 通訊員 李風 郭媛媛 徐歡)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共赴小康之約。全省自然資源部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在人與天地的和諧之間構築起美麗國土新格局。
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如今,在浙江這片生機勃勃的熱土上,一方方綠意盎然的田野,承載著鄉村振興的夢想;一處處風光怡人的藍色海灣,敲開了生態護海的「致富之門」;一片片重巒疊嶂的山林,樹起了大花園建設的標杆;一個個消失的地災隱患點,成就出普惠的民生福祉。
「全域整治」助力鄉村振興
深秋初冬的浙江鄉村,俯瞰這裡的山水林田湖草,處處「生長」出新模樣。
從2018年開始,全省啟動實施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對農村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布局進行全域優化,對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進行整治與生態修復,實現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空間形態高效節約。
走進湖州市南潯區舊館鎮,感受到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帶來的新景象:新落戶的星光農業高品質糧油示範基地,與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交相輝映;拆除企業(作坊)221家的港廊古村,保護與修復溼地水環境,維護與延續古村落風貌,成為3A級旅遊景區;舊館西片新興港等4村聯建700套農房,正在實現農房集中集聚;利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產生的增減掛鈎節餘指標,鎮上興建創業創新產業園,引進工業企業、創業創新團隊50餘家。
放眼浙江,各地在推進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中,注重農民權益,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桐廬縣探索「鬥笠議事」「清風議事會」「合意庭」等自治化模式,引導群眾參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有效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桐廬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已覆蓋全縣14個鄉鎮(街道)、132個行政村,行政村覆蓋率72.9%,實施項目23個,推動宅基地復墾2800畝,產生的佔補平衡指標和用地指標優先保障新興產業項目39個、農居點建設21個,村集體增收6.5億元,打開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新通道。
據悉,2018年以來,我省圍繞「空間重構、環境重生、產業重塑、鄉愁重現」的總要求,有序推進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三年行動計劃,全省已批准實施410個工程,整治土地面積1140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32萬畝,盤活存量建設用地1.4萬畝,廢棄礦山整治面積5600畝,開展各類生態系統整治修復14.5萬畝。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全省實施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將進一步夯實「三農」發展基礎,突出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打造優質高產高效、綠色生態安全的「園田化」農田。推進產業融合、產村融合,強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用地保障。深化「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探索以未來村莊建設為載體,繪製浙江大花園版「富春山居圖」。
「地災智防」推動防災減災
地質災害防治為小康生活護航。
2020年,浙江省出臺地質災害「整體智治」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地質災害防治要從人防為主向人防技防並重轉變。
4月15日,全國第一個數位化地質災害動態風險管控平臺「浙江省地質災害風險防控平臺」上線。作為該平臺的核心內容之一,「地災智防」APP1.0有效應對了今年曆時50天、9輪強降雨的梅雨期和颱風「黑格比」的嚴峻考驗。
11月13日,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地災智防」APP2.0正式上線。
據介紹,比起「地災智防」APP1.0版本,2.0版本在優化原有界面的同時,全新推出群測群防員簡版界面,降低使用難度,讓操作變得更加簡潔。2.0版本新增颱風路徑和實時雨量查詢功能。強化自然資源、氣象、應急等多部門之間的數據聯動。同時設置地質災害風險區一鍵導航功能,便於基層防災人員快速、準確到點開展工作。
今年,千名地質隊員「駐縣進鄉」行動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關注,「地災智防」APP2.0版全新開發的「駐縣進鄉」功能,繼續保障行動穩步推進:通過APP可直觀查看「駐縣進鄉」隊員分布、地質災害風險防範區人員進駐情況,即時開展指揮調度,提升地質災害動態防治能力。
2019年底收官的我省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除險安居」三年行動,共減少隱患點5665處、消除重大隱患點1454處、減少受威脅人數13萬人。如今,「整體智治」新三年行動又持續「升級」,帶給群眾更強的安全感。
「新三年行動,要構建『一圖一網、一單一碼,科學防控、整體智治』的地質災害風險管控新機制。」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與「除險安居」相比,「整體智治」三年行動要實現3個轉變:從單部門應對單一災種向多部門聯動應對災害鏈轉變、從人防為主向人防技防並重轉變、從隱患點治理向風險防控轉變。目前,我省已經有專業監測點427個,2500套專業儀器在運行,山區雨量自動監測站超過6000處。到2022年底前,我省的目標是累計建成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點600個,新增山區雨量自動監測站1000處,實現對監測點地質災害精細化預警。
生態護海敲開「致富之門」
對很多浙江人而言,小康生活,在家門口那片藍汪汪的大海裡。
今年6月,舟山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通過竣工驗收,這也是浙江首個通過竣工驗收的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
「三年前我剛搬到這裡時,環境比較髒亂差,建築垃圾也較多。」在沈家門漁港小鎮上從事海鮮排檔生意的周仙龍告訴記者,藍色海灣整治開展前,這一帶分布著各類海產品加工企業,幾乎與海「零距離」,帶來嚴重的陸源汙染。甚至有小企業私搭亂建、違規傾倒廢棄物,空氣中時常瀰漫著一股濃重的腥味,周邊百姓靠海卻難親海。
自從藍色海灣整治開展後,取而代之的是藍汪汪的海和絡繹不絕的遊客,周仙龍家的生意比以前更好了,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已經趕超去年整年的收入。
2017年,舟山普陀開始進行藍灣整治行動。三年來,海灣海底清淤352萬立方米;陸源入海汙水截流3.5公裡;生態溼地恢復15.05萬平方米;濱海生態廊道建設8.7公裡;廢舊碼頭拆除共計18座……這座百年漁港展露全新面貌。
溫州市洞頭區連續兩次獲得中央藍色海灣整治項目支持。台州灣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入圍2019年中央財政支持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競爭性評選,位列全國前五,獲得國家財政獎補資金3億元……
近幾年,浙江生態護海各項工作取得的成果,讓浙江再次以「模範生」的身份進入全國各大沿海省市的視野。之所以如此重視生態護海工作,是因為人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態紅利帶來的積極效應,把海洋的「生態病」治好了,致富的大門也會向人們打開。
對於靠海吃海的浙江人來說,海洋經濟帶來的民生福祉觸手可及。這些年,浙江率先編制實施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啟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務實推進重點領域合作和重大項目落地。
2019年,浙江省政府批覆《浙江寧波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總體方案》和《浙江溫州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總體方案》。自此,浙江兩大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雛形初現。
2019年11月,省政府批覆同意設立紹興濱海新區,加上此前已設立的杭州錢塘新區、湖州南太湖新區、寧波杭州灣新區,浙江大灣區「四新區」全部成立,首批7個「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建設全面啟動。
今年9月,浙江自貿試驗區按下「升級鍵」,將在已有的約120平方公裡基礎上新增總面積近120平方公裡的寧波、杭州、金義三大片區,功能定位也由以油氣全產業鏈為核心,向五大功能區全面升級。
百舸爭流,千帆競速。浙江正卯足了勁,拉動藍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自然資源管理有「數」有溫度
數字時代,自然資源信息化應用層出不窮,正在為不同群體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周到服務。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浙江通過流程再造、技術創新和數據賦能,積極推動「網際網路+不動產抵押登記」在全省的廣泛應用,給人們辦理不動產登記業務上了一道「保險栓」,為復工復產、民生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撐。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和浙江銀保監局形成 「總對總」對接模式,分別建設「不動產登記一窗雲平臺」和「金融綜合監管服務平臺」兩個數據共享平臺,實現了數據交互。「為保證企業能夠在疫情期間順利辦理不動產登記相關業務,我們迅速啟動了『浙江省不動產登記一窗雲平臺』優化行動,實行24小時服務機制並完善該平臺的功能,增加了滿足企業單位不動產登記需求的模塊。」省自然資源廳信息中心相關技術人員介紹。
截至今年11月初,平臺已累計辦理業務495719筆,其中抵押登記類業務345616筆,抵押登記狀態查詢業務150103筆,對應授信4325億元,覆蓋11個設區市、160家銀行、2739個網點。
浙江智慧海洋大數據中心是數字浙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核心與關鍵,浙江智慧海洋工程已於2019年被明確列為大灣區建設十大標誌性工程之一,納入大灣區考核制度體系。「浙江智慧海洋大數據中心通過數據的挖掘分析和應用服務,推動培育運維服務、裝備支撐、信息安全等相關產業體系,進而帶動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浙江省自然資源廳科技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信息化理念改造傳統海洋經濟的發展模式,能促生態、經濟兩全其美。
錨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全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改造、升級,打造現代地理信息公共服務體系,持續提升浙江地理信息公共服務質量。走向小康生活,需要創新社會治理。杭州市江幹區常住人口已達50萬,社會治理採用「人在格內管理,事在格中解決」的模式。8月17日下午,江幹區新城時代廣場3幢地下車庫出現50多張高低鋪,現場私拉電線,使用空調、工業探照燈等違規大功率電器。專職網格員巡查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向網格長報告,網格長前往現場處置,消除了一起重大安全隱患。
9月23日,記者來到杭州市江幹區綜合信息指揮中心,大屏幕顯示江幹區基層治理四平臺系統。「『基層治理四平臺』指的是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為『基層治理四平臺』提供了標準地址、網格管理等服務。」浙江省測繪科學技術研究院相關技術人員說。
杭州有一條地信路,坐落著浙江測繪與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館。它是一扇「窗」,展示了測繪地理信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它又是一座「橋」,公眾時常在這裡與測繪地理信息知識相遇相識。8月,博物館將國家版圖知識展板送入白馬山莊、西溪逸境等小區,現場抽題、答題互動……這場「家門口的展覽」給居民們帶來快樂的同時,也激發了大家的求知慾。「展覽開到家門口,有趣、好玩,增長了知識。」一位小區居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