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本報從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紹興專場現場獲悉,紹興從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小黃山文化開始,至今已有約9000年歷史。越國古都建於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非常關心和重視紹興發展,曾27次到紹興考察調研,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鼓勵紹興「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八八戰略』,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幹在實處,走在前列」,這些都成為紹興發展取之不盡的精神動力、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
馬衛光強調,黨的十八大以來,紹興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程上接續奮鬥、砥礪前行,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穩、堅實邁進,交出了一張靚麗的「小康答卷」。率先助力做強大灣區產業帶。杭紹甬三地同處杭州灣的南翼,是浙江省、長三角乃至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紹興濱海新區是構建大灣區產業帶的重要節點,紹興正在致力打造的生物醫藥產業可以與杭州左右呼應;加快構築的新材料產業基地,與寧波新材料產業互補聯動;正在建設的國家級集成電路創新中心,將成為全省乃至長三角集成電路的發展提供紹興「芯」的力量。
馬衛光指出,進入「十四五」,紹興將深入實施「雙十雙百」集群製造行動,集中精力在建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3個「萬畝千億」產業平臺,力爭培育一批世界級製造業集群,率先走出一條「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智造強市之路!特別是,為做強大灣區產業帶,要引進了一大批總投資超過5000億元先進位造業重大項目要求,保持定力念好「兩業經」。堅持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一手抓內生性增長、一手抓外生性增長,一手抓舊動能修復、一手抓新動能壯大,堅決打破「罈罈罐罐」,接續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1.0、2.0版。分層分類推進開發區(園區)整合提升,完成全市所有336家印染企業、299家化工企業的整治提升;把281個工業園區整合為24個,將4個國家級平臺和9個省級平臺整合為9個高能級戰略平臺;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50%;「騰籠換鳥」工作獲得全省「八連冠」,紹興經濟更具韌性和活力。2012年以來,市場主體從30.3萬個增加到60萬個,高新企業達到1346家,規上工業企業超過4800家,上市公司突破到82家、位居全國地級市第3位。
據了解,紹興全市常住人口突破500萬人,吸引集聚了374名國家和省引才計劃人才,以及超過10萬人的高校在校學生。2012年以來,紹興連續7年保持區、縣(市)平安創建「滿堂紅」,基本消除集體經濟年總收入30萬元以下、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以下村,全面消除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困難農戶現象。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3660億元,連續邁過4000億元、5000億元兩個大關,今年有望突破600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269億元提升到2019年的528億元,增長96.3%;出口從1686億元提升到2251億元,佔全國出口總額比例達到13.1‰;城市經濟綜合實力穩中有進,位列「2020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第31位。
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積極參與全省「四大」建設,找準切入點和結合點,深入推進融杭聯甬接滬。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標本兼治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域推進「大花園」「大景區」建設,統籌實施碧水、藍天、淨土、清廢等行動,紮實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紹興山水更顯顏值之美和氣質之美。2012年以來,市縣兩級財政用於民生領域的支出年均保持兩位數增長,累計超過2500億元,有效推動群眾增收致富,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7萬元、1.8萬元上升到2019年的6.4萬元、3.6萬元,分別位居全國城市第8位和第5位,收入倍差從2.08下降到1.77。
紹興市委副書記、市長盛閱春介紹到,紹興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和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六連冠」,奪得「平安金鼎」,成為全省唯一「無廢城市」建設全國試點,獲批中國(紹興)跨境電商綜試區、紹興綜合保稅區、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三大國字號開放平臺,以及集成電路、高端生物醫藥、先進高分子材料三大「萬畝千億」平臺,被命名為「東亞文化之都」。一張張硬核名片讓這座城市更有知名度、更具競爭力,在2019年經濟活躍城市營商環境綜合排名中位列全國第6位。隨著我國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即將順利實現,隨著浙江的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紹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也越走越穩、越走越寬,為率先走出市域現代化發展之路打下了堅實基礎、創造了良好條件、積蓄了強大動能。這張來之不易的「小康答卷」,凝聚著紹興人民的忠誠、智慧、創造、奮鬥和堅毅。(中國工業報 劉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