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中關村智造大街」啟動儀式暨中關村國際創新周開幕式在京舉行。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刁石京,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劉印春,北京市經信委主任張伯旭,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郭洪,海澱區委書記崔述強,海澱區委副書記、區長於軍等出席啟動儀式及相關活動。
從順應改革創新趨勢託起民族科技企業,到順應創新大潮服務創業「小巨人」需求,再到引領創新潮流,讓科技帶動產業發展,海澱演繹了政府與企業、科學技術與產業進步的三步曲,成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區域樣本。
「中關村智造大街」亮相 支撐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中關村智造大街」位於海澱五道口腹地,北起雙清路,南至成府路,全長380米,優越的區位優勢和濃厚的科技氛圍讓這裡迅速匯聚了一批專業服務平臺和國際化創新機構。大街以「創意轉化和硬體實現」為目標,以全鏈條服務和創新育成為特色,涵蓋了敏捷製造,工業設計,技術研發,檢測認證,小批量試製,科技服務,市場推廣,形成了支撐創新的北鬥七星產業生態,通過平臺化的服務「一站式」解決創新企業的服務需求。
而這也成為這條智能製造大街區別於一般產業聚集區、產業園的關鍵特點。一般產業園僅僅提供類似企業聚集空間,缺乏整體的產業鏈、供應鏈等專業服務。在中關村智能製造大街,圍繞人工智慧、智能硬體等領域的產業鏈資源、專家資源將形成獨特的創新生態,構成「懂智造」的服務生態。
中關村海澱園相關負責人說,中關村智造大街還將進一步實現四個功能定位:智能硬體產品創新,專業力量實現從0到1;智能製造標準創製,推動國際國內標準制定、推廣;國際技術交流,融合全球人才之智;科技成果輻射推廣,匯全球高端科技。
中關村智造大街還將成為海澱產業升級的新支點,向北延伸撬動西三旗地區持續轉型發展,與中關村大街、中關村創業大街形成三街聯動,支撐雙創走向高精尖,助力北京產業轉型,進一步推動實現引領輻射京津冀協同創新。
未來三年,中關村智造大街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將突破10000項,技術交易額超1000億,其中50%以上輻射京外,合作園區100+,服務企業10000+,帶動收入5000億元。
高端要素聚集海澱
北京市海澱區相關負責人說,規劃這個街區目的,一方面是要進一步展現科技創新中心戰略地位,圍繞人工智慧等高端核心技術,打造高端智能製造創新要素聚集區;同時也是要在海澱既有創新創業、信息技術、高校院所、科研實力、人才聚集優勢上,進一步抓住全球產業發展趨勢,通過圍繞智能硬體產業鏈布局,增強軟硬結合能力,積極搶佔智能製造制高點和話語權,形成能夠對標美國「先進位造夥伴計劃」、德國「工業4.0」等前沿戰略的新路徑。
據介紹,街區整體景觀突出「智能製造產業高端要素聚集」的特徵,實現功能分區:建設國際技術創新交流區、創新成果體驗展示區、智能硬體創意實現區、產業育成加速區、創新型高成長中小企業聚集區等,並促進形成產業上下遊聯動。
在具體產業規劃方面,「中關村智造大街」將打造「人工智慧、智能硬體」產業鏈、「國際智能製造」產業鏈、「國際新技術新產品交流輻射地」以及「高端創新服務要素聚集地」等布局。
經過半年的調整梳理,街區目前已匯聚了「人工智慧和智能硬體創新平臺」、「智造項目成果轉化平臺」、「國際技術交流轉移平臺」等多類服務主體。目前街區已有中國電子標準研究院、ARM加速器、硬創夢工場、雲智造、京東方等平臺服務商,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中科創星、中科飛龍等中科院項目轉化平臺,英特爾研究院背景的智能駕駛轉化項目,並引進美國Plug & Play公司總部落戶中關村核心區。另外,由北京市人工智慧與智能硬體創新中心也入駐中關村智造大街,成為助力大街發展的重要舉措。
而已經入駐街區的「智造類」創業企業也形成了高端匯聚特徵。街區目前聚集了幻境時空、國承萬通、精唯信誠、漢唐自遠等創新型科技企業,涉及物聯網、傳感器、人工智慧、虛擬實境、3D列印、機器人等智能製造重點領域,入駐企業產值已達30多億元。如果按照街區長度計算,街區平均每米創造產值近800萬元。
北京市海澱區相關負責人說,通過智造大街創新創業服務生態體系的建設,增強中關村智能製造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將帶動中關村乃至北京市智能製造產業近100億產值的提升,推動我國智能製造產業向高端化和國際化邁進。
從支撐、跟隨到引領:政府服務創新的樣本
實際上,當鏡頭從「中關村智造大街」拉開,放眼整個海澱區,創新高地正通過不斷的「再創新」持續煥發活力。持續的改革創新、提升服務水平則成為海澱創新高地的重要經驗。
上世紀八十年代,IT技術成為海澱為全國所熟知的招牌產業。在快速萌生的信息化設備市場,海澱積極促進服務構建了產業聚集區域,催生了聯想、浪潮、神州數碼等一批信息化巨頭。
順應趨勢,海澱搭建了產業創新者聚集的舞臺「中關村電腦節」。1998年5月8日至12日,北京市及海澱區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一屆中關村電腦節」亮相,有80多萬人次參與了專題報告會、科普活動、法律諮詢、計算機軟硬體精品展等活動。而此後,中關村電腦節也成為世界洞察中國IT產業的關鍵窗口,一大批國內外技術人才快速成長壯大。
2000年,網際網路浪潮快速襲來。海澱中關村通過匯聚資源稟賦,形成了「一城三街」創新格局,一批創新「瞪羚」誕生;到了2013年,海澱創新模式,用市場力量打造220多米長的「中關村創業大街」,成為中國創業創新新地標;2015年,海澱持續發力,以7.2公裡的中關村大街為著眼,打造中關村大街升級版,支撐雙創走向高精尖……
無論是「一城三街」的整體規劃、持續升級,還是「中關村創業大街」的成功「騰籠換鳥」,海澱皆展現了政府的手如何服務創新的智慧:順應熱潮、巧妙布局、借力市場、提升實力。
如今,「中關村智造大街」誕生則體現了新的政府服務創新的智慧:著眼經濟主戰場,提前部署引領,讓區域成為下個經濟「風口」的風向標。
一方面,政府鎖定發展方向、政策規劃。在前期走訪中,海澱園根據實地調研和綜合比選,考慮到清華大學東門周邊高校院所云集,地理位置優越、國際交流頻繁且房屋產權較為集中,具備快速實現轉型升級的多項有利條件,於是便決定依託成府東小街、清華東街沿線打造智能製造街區。
另一方面,通過市場化機制組建「北京海東硬創科技有限公司」這一市場主體,負責業態調整、產業集聚、資源匯總及品牌促進等。「如此一來,街區的打造便不再是政府赤膊上陣,而是借力市場,推動資源再聚集。市場機制將帶來專業的人才、技術、資源、品牌等資源,政府做好專業服務、公共服務即可。」
海澱園相關負責人說,未來政府將更好地扮演「服務員」角色。海澱區正在逐步設立針對「智造平臺服務類企業的考核獎勵指標」,同時,探索建立「園區+平臺+基金+聯盟+品牌」的全鏈條服務機制。
多年的創新實踐中表明,海澱就是憑藉持續改革、服務市場的動力,持續打造全國的創新高地。未來海澱區還將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的發展機遇,發揚全國科技創新核心區優勢,為建成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而不懈努力,創新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