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1月15日,由南方日報社主辦的「2021南方智享會主題沙龍——數字賦能新智造」上,行業內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索數字經濟時代,數字賦能新智造產業路徑,為廣東製造共謀良策。
當天,南方產業智庫正式發布《數字新動能——廣東產業轉型數字力量》一書。南方產業智庫組織精幹力量、歷時一年,圍繞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話題展開系列深調研,該書既是對廣東數字經濟發展一線實踐的梳理和思考,也旨在為中國經濟的數位化轉型提供經驗與樣本。
未來智能製造都是軟體公司
廣東省通信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蘇少林介紹,廣東開放程度高、經濟活力強、產業基礎好、應用場景多、消費能力強,發展數字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優勢,2019年,廣東數字經濟增加值達4.9萬億元,佔GDP比重達45.5%,規模居全國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數字經濟大省。
作為傳統製造業的代表,汽車行業最近動作頻頻,如百度、富士康等企業先後宣布與吉利控股合資合作。「這是完全不同的企業,為什麼會走在一起呢?現在來看,汽車電子在特斯拉、寶馬等產品中佔比逐步提升,軟體成本已經超過了40%。」廣州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孫延明認為,未來的製造企業,都將是網際網路公司和軟體公司。
當製造業越來越「軟」時,價值評判也發生了變化。樹根互聯聯合創始人、CEO賀東東就認為,企業資產已經從實物資產轉變到數字資產,工業4.0時代比拼的將是數字資產,「未來的競爭就看誰的數字資產和數據模型更多。」
那麼,數字資產從何而來?賀東東對此表示,來自於對客戶需求的洞察以及對製造過程、機器設備和營運能力的洞察,通過數字積累,哪一家企業更早地採集數據、積累數據資產,誰就可能保持領先優勢。
工業網際網路成智造轉型突破口
在賀東東看來,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個重要警示是,企業的產業鏈是否健全,應對危機和變革是否靈活,對企業家來說,不僅要管理好企業,還要管理好整個生態協同。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被稱為工業領域的「作業系統」,既包括生產設備等硬體的連接,也包括各種管理軟體、數據和服務領域。當前,工業網際網路正實現跨企業、跨領域、跨產業的廣泛互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
「製造業企業轉型的切入點很多。以前很多傳統企業就抱怨,銷售人員離職後把客戶也帶走了,但通過企業微信,企業主可以重新把這個客戶資源分配給新入職的銷售人員。」騰訊雲智能製造總經理梁定安介紹,騰訊多年2C經驗所累積的連接能力,不斷向生產流程的延伸,依託C2B(用戶直連工廠)模式快速建立企業與消費者的數字連接。
工業網際網路將成為廣東製造業轉型的突破口。根據廣東省的最新目標,到2023年,廣東將強化智能製造高端供給,推動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推動5萬家以上工業企業運用工業網際網路實施軟硬一體的數位化改造。「廣東在工業網際網路和工業數位化轉型方面是發力最早、政策力度最大、企業積極性最高的一個區域。」賀東東說。
轉型意願與企業大小無必然聯繫
對多數製造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來說,要想邁出數位化轉型第一步並不容易。「大部分企業處於比較初級階段,甚至很多龍頭企業也僅僅是某幾個產線、某幾家工廠做得比較好。」梁定安坦言。
隨著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技術的突進,企業數位化轉型成為可能。「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應用本質上是訂閱制,單個軟體開發費用已經由平臺承擔,用戶只需要租用就可以。」賀東東舉例說。
賽意信息董事長兼CEO張成康則注意到,企業數位化其實與企業體量並沒有必然關係,反而是一些小的場景最容易產生價值。他舉例說,一家專業頻率組件與感測組件供貨商,需要女工們拿著顯微鏡查看缺陷,但通過部署工業視覺,2年就可以回本。
「競爭越激烈的行業,數位化更強,利潤特別高的反而是數據應用會比較落後。」張成康說,過去一些企業通過快速交付以保證較高毛利,因此數位化進展並不快,但隨著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各行各業的數位化轉型動力在增強。
南方日報記者 郜小平 姚翀
統籌 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