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上汽集團正式啟動歐洲自營航線,近1800輛MG新能源汽車從上海港駛向歐洲。該航線的開通,將為中國車企發力歐洲市場奠定基礎。數據顯示,通過搶抓新能源市場發展機遇,今年1-9月份上汽MG和MAXUS新能源汽車在歐洲銷量近1.2萬輛,創下歷史新高,未來5年市場將要達到「10萬輛級」。
在上汽啟動歐洲航線之前,國內今年已經有多家車企開始加速布局歐洲市場。5月,愛馳汽車出口歐盟定製歐版愛馳U5已經發往歐洲。小鵬汽車100輛小鵬G3i也預計將在11月完成首次交付。
歐洲是我國車企極其嚮往的市場,也是車企心中「世界夢」的重要標誌。作為全球最難啃的市場,歐洲有著嚴苛的技術準入門檻以及成熟的消費理念。在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近30年來,中國車企並非首次發力歐洲。早在14年前,華晨汽車就曾經大舉進攻歐洲市場,但因質量等原因鎩羽而歸。
與之前相比,中國車企本輪「歐洲攻勢」有著鮮明特點。一是以新能源汽車為切入口。小鵬、愛馳均為造車新勢力,產品均為純電動車。二是開拓市場不再單打獨鬥,有完善的戰略體系,全產業鏈輸出,包括創新研發中心、營銷中心、供應鏈中心及金融公司,等等。譬如,上汽集團有著清晰的戰略規劃,領克推出的「歐洲計劃」等。
從前幾年比亞迪開拓全球主要成熟市場,到今年中國車企密集進入歐洲市場,一方面是得益於歐洲各國正在加速推廣新能源汽車,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10年培育,市場競爭力正在不斷提升,可以在成熟市場與跨國巨頭直接對話。
製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背後則是一個國家製造業的競爭力。尤其是今年全球汽車受疫情影響不斷萎縮的背景下,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不斷在西方市場取得突破,充分說明了在面對5G、人工智慧等革命性技術,中國汽車工業的轉型升級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效果,加速邁向產業鏈的中高端,凸顯了中國智造競爭力的不斷提升。
事實上,除了中國品牌加大力度西徵歐洲外,跨國車企「中國造」的汽車產品也在源源不斷地出口至歐洲。目前,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的Model3已經出口德國、法國、義大利、瑞士等十餘個歐洲國家。
中汽協數據顯示,9月我國汽車出口達到9.9萬輛,環比增長39.1%,同比增長10.7%。其中乘用車出口就達到7.5萬輛,環比增長更是高達40%,同比增速也達到了14.7%。
在全球經濟形勢錯綜複雜的情況下,中國汽車出口的快速復甦,有利於進一步優化外貿結構,推動「穩外貿」。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3.12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0.7%,累計增速實現轉正。而產業鏈更長、更能反映製造業發展水平的一般貿易進出口總值13.92萬億元,增長2.1%,所佔比重較去年同期提升0.8個百分點至60.2%。南方日報記者 郭小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