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從1978年的10.13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5134.05億元;
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年人均收入41年間增長190多倍、250多倍;
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54.7平方米;
全市機動車保有量達189.75萬輛;
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80.58歲;
……
台州,在推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路上,收穫滿滿。
小康路上的你我他
全民創業帶動增收致富,百姓家底更殷實。小康生活是個什麼樣?
在椒江大陳島,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當年落後的小島已經成為名副其實「小康的大陳」。去年,大陳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9394元,是2006年的9.6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三個清零」的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
小康的大陳,美麗的大陳島。記者 李昌正 攝
在路橋方林村,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當地走出一條以市場興村、全民創業的共同致富之路。目前,已形成汽車、製冷配件、機電、燈具等多個產業集群格局,擁有浙江方林汽車城、浙江方林二手機械設備交易市場等五大市場。2019年,該村人均純收入超11萬元。
11月28日,2020玉環文旦旅遊節開幕,玉環「中華文旦第一村」清港鎮垟根村賓客盈門、柚果飄香。通訊員 楊志光 攝
「村裡的股份分紅、退休金加起來,我們每年能拿到7萬多元。吃住有保障,看病旅遊不用愁。」對於方林村73歲村民謝文元來說,生活富足、笑口常開,就是小康生活。這也是台州全域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生動寫照。
2020年11月2日,浙江星星冷鏈集成股份有限公司無人零售終端設備展示廳,工作人員在進行無人售櫃機使用展示,智能化成為台州製造的一大亮點。記者 李昌正 攝
改革開放以來,台州歷屆黨委政府「允許試、大膽幹」,激活了改革的一池春水,激發出蘊藏在民間的創業熱情,成為了撬動發展的「支點」。如今,平均每9個台州人中就有1位是市場主體,每32個台州人中就創辦1家企業。先富帶後富,攜手奔小康,已在台州圓夢。
1月1日,臨海市江南街道,被火紅的水杉林環繞的小區,展現出城市生態之美。記者 潘侃俊 攝
詩與遠方的代名詞
溫嶺市石塘鎮,中國大陸新千年新世紀第一縷曙光首照地。從昔日的垃圾村、空心村到中國最美漁村、AAA級景區村莊、網紅旅遊地,踐行「兩山」理念,建設美麗鄉村,為該鎮金沙灣畔的幾個小漁村帶去發展紅利。
「去年一年淨收入在18萬元左右,一家子早就奔小康啦。」如今,在石塘的金沙灣畔,像金沙村村民鄭雪萍這樣「洗腳上岸」,吃上「旅遊飯」的致富例子已不勝枚舉。
11月15日,一位橘農在中國·臨海無核蜜橘節活動中直播賣橘子。近年來,臨海市實施「科技興橘」和「品牌興橘」兩大戰略,全力打造柑橘三產融合產業和品牌高端產品體系,一批橘農因此獲益,發家致富。記者 牟永選 攝
葉脈狀綠道網,宛如一條環繞永安溪的綠絲帶,為仙居全域旅遊發展打通了脈絡;正處開發建設熱潮中的一江兩岸,將創造從工業「鏽」帶向生活「秀」帶的蝶變……美麗台州裝點美好生活,回首發展之路,這就是一段台州人為小康夢想接續奮鬥的歷史。
12月1日,三門「花樣生活 幸福鄰裡」鄰居節活動在海潤街道孫家村舉行。通訊員 陳維連 攝
多年來,台州聚焦城市街景、路景、水景以及生態提升,全方位推進新時代美麗台州建設。「一鎮一景」「一村一品」「串點連線」「成片見景」……台州不僅成為詩與遠方的代名詞,更成就了人民安居樂業的期願。
2020年1月1日,臨海市城區郊外,碧綠的田野跟整齊的樓房相映成趣,展現出生機勃勃的新農村面貌。記者 潘侃俊 攝
辦好民生事 精神更富足
「本以為要像以前一樣在銀行和不動產窗口來回跑,沒想到一次性就辦好了,真快!」今年上半年,家住天台縣赤城街道的陳先生在銀行直接辦結了最高額抵押業務,實現「家門口登記,最多跑一次貸款」。
8月8日,天台縣紅心社為抗戰老兵袁祥彬辦了百歲壽宴。不少志願者從各地趕來,為老人送上祝福和禮物。記者 潘侃俊 攝
在天台,辦事企業與群眾動動手指,隨時進行辦事諮詢和找代跑,享受近百個高頻事項的「一鍵即辦」,早已不是新鮮事。
工人正在路澤太高架快速路上施工。路澤太高架快速路經椒江、路橋、溫嶺,全程不設紅綠燈。通車後,溫嶺到台州主城區可實現15分鐘通達,比目前提速4倍,市民出行將更加快速便捷。記者 牟永選 攝
民生事項「一證通辦」、「無證明城市」「最多跑一次」……在積極打造「整體智治」現代政府的賽道上,與天台一樣,台州各地都以奮勇爭先之姿「你追我趕」。近年,借力新科技、立足新時代發展要求,台州深化地方治理的探索實踐,依託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建設,千方百計辦好民生實事,為台州人添足穩穩的幸福感。
11月1日,和合文化百家講壇。記者 雒溢凡 攝
提及台州,和合文化、大陳島墾荒精神等一個個名詞,宛如一座座精神燈塔,照亮發展徵程,勾勒出這座城市的獨特精神氣質。「不老」的大陳島墾荒精神早已融入台州人的血脈。如今,更是成為台州的城市精神,成為台州全民奮進、共建小康的不竭動力。
9月12日,「快樂跑鞋」24小時公益跑在市民廣場舉行,一位小朋友被跑友吸引,跟著跑了起來。隨著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跑步健身和公益活動,來提升自己的身體素質,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記者 牟永選 攝
無論是面對超強颱風「利奇馬」、面對抗疫難關,還是在走實走深「三立三進三突圍」新時代發展路徑、努力建設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強市的拼搏路上,台州和台州人民,始終以和合文化為陶冶,以墾荒精神為激勵,生生不息地用汗水澆灌事業、逐浪前行。
責任編輯:李凱豔
【來源:台州新聞APP】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