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強國富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一、中山高質量全面小康建設的主要成就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一論述,為我們要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全面小康社會,怎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直以來,中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歷程中自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注重社會建設、民生改善、民主法治、生態優化,走出一條頗具中山特色的高質量全面小康發展之路。在「2020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含副省級城市)」排名中,中山位列第20,五個小康分項指數均達到A+水平,具體指數為132.88,遠高於前100名城市全面小康平均指數(119.47),為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中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措施
(一)優先改善民生,不斷提升幸福指數
中山一直比較注重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尤其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很早就著力解決好「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實際問題。從「十二五」以來,中山市每年民生財政支出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重持續上升,高的時候甚至達到80%以上。連續多年推進「十件民生實事」建設,堅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讓廣大群眾「過得好」,讓廣大群眾切實共享發展成果。因而,中山多次被評為最具幸福感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很強。
(二)注重協調均衡發展,著力破解「二元社會結構」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中山也存在較明顯的「雙重二元結構」。近年來,中山市不斷創新社會治理,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首創流動人口積分入戶、積分入學、積分申領保障性住房租賃補貼等制度,著力破解外來人口與本地戶籍人口二元社會結構,促進外來人口融入城市,促進新老中山人的融合,其成效甚為顯著。同時,中山注重發揮鎮區積極性,激發其內在自主發展動力,以鎮區均衡發展為特色,鎮區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化率較高,主城區與鎮區中心區的差距不明顯。採取一村一策,破解「問題村」「欠發達村」的發展困局。持續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發展高質高效種養業,助推經營性收入增長。健全和完善農村股份合作制,有序推進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培育壯大經營主體,通過財政支農資金,引導承包經營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序流轉,抓實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提升工程。積極為新型農民創業搭建平臺,強化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村居民積極創業、努力就業、合理擇業。經過多年來不懈的努力,中山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較高,城鄉發展差距日益縮小。2019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78元,比上年增長7.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02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7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49:1,連續多年保持全省最小。
(三)健全社會保障,加強「兜底」「補短板」力度
中山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社會保障的發展,2010年率先推行農村基本養老保險整體轉換為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工作,於2012年全面完成。近十年來,中山市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險體系不斷完善,「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能銜接、可持續」的城鄉一體模式加快形成,社會保險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到2019年底,五大險種參保總人次950.32萬人。
另外,中山不斷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增強「底線民生」的兜底強度和對社會弱勢群體、特殊困難群體的幫扶力度。不斷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發展殘疾人事業。2019年社會救濟總人數16569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戶數2780戶,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4803.3萬元。自1988年開始的「慈善萬人行」,已經持續32年。30多年來,中山慈善萬人行活動共籌集捐款超過15億元,所募集資金參與了醫院、學校、安居工程、敬老院等近100個重點公益項目的建設,為數以萬計突陷困境的家庭提供了及時有效的綜合援助。
(四)創新社會治理,推動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現代化
中山在全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社會建設,其社會治理創新風生水起,在全國形成了響亮的品牌。主要有:一是加強黨政領導,構建「1+5+N」全民參與社會治理體系;二是強化社會協同,構建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三是引導資源下沉,構建「2+8+N」社區治理模式;四是以網格化管理為依託,形成「10+N」全民創無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五是率先建立流動人口積分制制度,推動常住人口公共服務均等化;六是以樞紐型組織為載體,進一步完善社會組織體系。2016年,中山被確定為「首批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優秀城市」;2017年,第6次獲得「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榮譽稱號,第4次捧回全國政法綜治最高獎項「長安杯」;中山「智慧公安」項目獲2018年度中國十大社會治理創新獎;2020年,中山第六次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五)著力打造美麗宜居生態精品城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長期以來,中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全市24個鎮區全部建有生活汙水處理廠,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村村建有衛生站,全部鎮區成為國家或省級衛生鎮,連續多年在全省各市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考核中位居前列,成功創建為全國地級市中首個「國家生態市」。一方面,全面推進山、水、林、城綠化行動。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落實點線面聯動、市鎮村一體,持續推動「創森」理念深入人心、持續推動城市森林擴容提質。森林質量位於全省前列。另一方面,以整治髒亂差為重要突破口,促進環境美化創建從主城區向農村及城鄉接合部延伸。中山市板芙鎮、南朗鎮、古鎮鎮、南頭鎮獲得廣東省森林小鎮,東鳳鎮獲「廣東省森林小鎮示範鎮」稱號。
■三、新階段中山高質量發展的幾點思考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徵程。進入新發展階段,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中山在新發展階段應更加勇立潮頭,奮勇開拓前行,力求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再創新輝煌。
(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在新發展階段,全市上下、各行業各領域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促進全市形成立足發展新階段、確立發展新目標、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導向的思想觀念共識,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姿態,把戰略重點和發展重心調整到高質量發展上來。緊緊抓住「雙區驅動」的大好機遇,順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勢,更加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提高產業發展統籌層級;聚焦制約中山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搞好頂層謀劃設計,畫好藍圖,系統探索切實可行、具有創新性的思路舉措,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要大力搭建和引進高層次高水平的研發平臺,增強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創新型、領軍型人才;加快發展高等教育的步伐,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創新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二)繼續大力提振「敢為天下先」的精氣神
中山迎接新挑戰,需要繼承和弘揚「敢為天下先」、勇於探索創新、敢作敢為敢擔當的中山精神。需要敞開胸懷,立足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面向長三角、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級大灣區,對標先進,發現不足,明確追趕的標杆。中山是有文化底蘊的,中山是有歷史積澱的,中山是有輝煌的創新創業奮鬥經歷的和優質文化觀念土壤的,對於「重振虎威」、高質量發展、構建發展新格局,全市人們充滿期待,我們更需要信心和自信。要進一步凝聚各方共識,調動激發各方積極性,發揮主人翁精神,積極擔當作為。
(三)堅持黨建引領,進一步完善「一核多元」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在新發展階段,立足於新發展目標,更需要堅持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黨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保證黨的宗旨、初心的有效實現。以黨建為龍頭,牽引各項工作的開展。以從嚴治黨為抓手,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戰鬥堡壘作用,配強黨政班子,以增強其號召力、凝聚力、組織力、執行力、戰鬥力。從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體制著眼,建立權責明晰、上下貫通的縱向治理架構,推動社會治理體制現代化,提升治理現代化效能,使中山在社會治理現代化方面再創「中山模式」「示範樣本」。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全民參與」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中山要進一步發揮「全民參與」的優勢,全面發動群眾、調動群眾、激勵群眾廣泛參與,發揮群眾智慧,群策群力,全面鋪開全民參與社會治理工作,廣泛吸納民意,搭建平臺,暢通渠道,創造條件,營造環境,做到讓群眾願參與、能參與、真參與、樂參與,廣泛參與到各種具體創建活動之中。更要在經濟發展進程中、在創新創業中,激發廣大群眾千帆競渡的幹勁和熱情。逆水行舟用力撐,只有依靠全市人民的參與,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才能一往無前。
(五)進一步拓展外來人員參與途徑和方式,營造更高水平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首先,要進一步創新、不斷拓展外來人口參與治理的平臺、途徑、方式。讓更多外來人口可以參與、能夠參與、知道怎麼參與、樂於參與,在參與中實現融入,在參與中實現共享。同時,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繼續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擴大流動人口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範圍,積極推動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常住人口全覆蓋。更要推進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把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安排、重大舉措落實到解決外來人口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公共教育、住房保障、醫療衛生等問題上來,最大限度提升外來人口的獲得感。再次,逐步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分擔外來人口市民化成本共擔機制。外來人口融入城市涉及多個方面的體制改革,需要支付巨額的改革成本。要合理消化這一成本,就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各級財政的投入力度,同時鼓勵企業、社會、外來人口積極參與,逐步建立一個由政府、企業、社會、外來人口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成本分擔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