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實現中國夢的五個關係

2020-11-26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中國浦東幹部學院 奚潔人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七大強調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戰略任務。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又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總目標加以定位。「中國夢」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的一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核心內涵的,更為遠大、宏偉的奮鬥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具有高度概括力、動員力的新觀點、新概念、新範疇。要更好地把握兩者的理論內涵和精神實質,必須認真學習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從黨治國理政的全局和戰略布局的新高度來理解。對此,我認為應正確認識和把握好五個關係。

  一、歷史、現實與未來的關係

  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中國夢的概念時,就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1]所以,我們要從中國夢的歷史根據、源頭上去理解,「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華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內部戰爭,中國人民遭遇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2]然而,中華民族雖歷經磨難,但從未放棄對美好夢想的嚮往和追求,而且正是這種深重的苦難、多舛的命運,才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有渴望自由,追求幸福,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國家富強和復興的強烈願望和執著夢想。同時,中國夢的追求又不僅僅是為了擺脫過去的苦難,習近平強調,「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因此,一是要牢記歷史經驗和教訓,珍惜已經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的底氣和決心;二是面對現實,直面問題,圍繞著「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國夢奮鬥拼搏;三是要善於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等歷史機遇,通過全民族的努力拼搏,實現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美好明天。所以,對於歷史、現實和未來的三者關係,特別需要我們加深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三句話:「中華民族的昨天,可以說是『雄關漫道真如鐵』。」「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中華民族的明天,可以說是『長風破浪會有時』」。而且牢記「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3],從而更加堅定我們的夢想和自信。

  二、本質要求與實現途徑的關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國夢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並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首先,在新的歷史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國夢的核心內涵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4]。作為中華民族的夢想,中國夢是十三億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是華夏子孫的共同期盼。由於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人民是主體,是中國夢的創造者和享有者,所以,「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5]其次,必須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布局、總任務的政治理論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中國夢。所謂總依據,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所謂總布局,就是「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6]所謂總任務,就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曾強調,「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都聚焦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總任務,歸結於這個總任務。」[7]最後,實現中國夢的基本途徑,一定要堅持「三個必須」,即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的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創造,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是實現中國夢的唯一正確道路,我們必須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實現中國夢必須要有振奮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堅定的意志,這種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品格和意志,就是堅定不移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高尚品格和堅強意志。中國夢是人民的夢,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我們堅信,只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始終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動員人民,團結人民,最大限度地匯集、凝聚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形成巨大的歷史動力,中國夢就一定能實現。

[責任編輯:李貝]

3

1

相關焦點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大大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啟示
    根據這個總布局,黨的十八大明確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定位在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全面提高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這五個方面。2015年,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提出,「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從人權的視域認識和理解,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小康社會建設,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中國人民為不斷實現更加充分的幸福權的奮鬥史,書寫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篇章。一、創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奇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誌著中國人民將徹底告別貧困,普遍過上殷實富裕的生活,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不斷得到更好的保障。
  •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是一篇指導我們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馬克思主義光輝文獻。 (執筆人:侯德泉 劉茂林) 全球化進程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錢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關鍵在於精準扶貧
    □塗宏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關鍵在於精準扶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2020年前實現現行標準下57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這是我們對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 中山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探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強國富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一、中山高質量全面小康建設的主要成就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一論述,為我們要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全面小康社會,怎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了根本遵循。
  • 定量分析定性判斷相結合 正確看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識面臨的各項短板問題。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攻堅,工作中要把握好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絕對標準和相對標準、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三個關係」。尤其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的關係問題,也是當前具有突出表現的一類問題,需要我們予以特別重視。
  • 「十三五」時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哪些決定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我們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發力、蹄疾步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加強、全面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力度不減、縱深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全面加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根本動力、制度保障和政治保證。
  • 雲貴高原開高鐵加速實現全面小康夢
    (據人民網貴陽7月8日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一個地方也不能掉隊。雲貴高原作為我國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地區,由於自然環境原因,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交通不便、出行困難,與東部相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短板和薄弱地區。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惡劣的自然環境、原始的交通工具、飢轆的日常生活等等境況,更與小康社會相差十萬八千裡。
  •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湟中縣召開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決勝湟中行動動員部署會
    7月17日,湟中縣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決勝湟中行動動員部署會召開,動員全縣上下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論述,牢記重託,踐諾前行,乘勢而上譜寫湟中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嶄新篇章。
  • 少數民族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感知度高認同感強
    人民網北京12月28日電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中國民族發展報告(2017)》新書發布會暨中國民族發展研討會」於今日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分析了中國民族工作與民族地區發展的熱點問題,總結了2017年中國民族發展的趨勢,結合民族工作中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和建議。報告指出,少數民族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感知度高、認同感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受訪者對2020年所在縣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度逐年增高,少數民族受訪者的信心度總體上要高於漢族。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
    重慶「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總體完成「十三五」時期是我市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 衡量全面小康社會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判斷「雙視角」
    今年第11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
  • 國家統計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完整、系統、綜合性的目標體系
    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記者陳煒偉、王雨蕭)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16日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全面小康內涵的認識不斷豐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完整、系統、綜合性的目標體系。
  • 溫暖萬家燈火 共享全面小康——義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
    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既是我們的追求目標,又是各項工作的總抓手。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下,義烏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等工作,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全面小康社會正快步向我們走來。
  • 推進治理: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證
    那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怎樣的意義?當前我們需要在哪些領域推進治理現代化?如何提升領導幹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對此,我們採訪了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許耀桐。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相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人民群眾期待,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相比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還是要靠制度,靠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質幹部隊伍。我們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須從各個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四個全面」齊頭並進 中國夢才能夢想成真
    「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從去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小荷才露尖尖角」後,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在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和集體學習中,在春節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胸有成竹、侃侃而談,綿延不絕地打出了共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四個「組合拳」——「四個全面
  • 【人口普查小知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期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進行了6 次全國人口普查,獲得了大量人口基礎數據,為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正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戰決勝階段,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如何認識小康社會的歷史地位
    小康社會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發展階段  擺脫貧窮落後狀態,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是幾代中國人的強國夢。一代代仁人志士為此進行了長期艱苦的奮鬥。之後,部署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兩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用15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