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1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要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攻堅。
筆者認為,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的關係,對於我們正確認識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定量分析側重用「數據說話」
定量分析側重用「數據說話」,其精髓在於科學準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小康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它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具體量化指標規定。由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在時間節點上是一致的,可以說,完成了「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任務,也就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新世紀以來的20年,中國實現了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演進,運用定量分析,可以精確地考量和反映這些年來小康的進程、國家各方面的發展與變化。
就脫貧而言,2013—2016年我國貧困人口每年減少超過1000萬人,這樣的脫貧速度有理有據地「數說」著取得的輝煌成就。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定量分析的運用更是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與手段。《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一文就用量化數據來「擺事實」,列舉了我國經濟總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類發展指數、城鎮化率、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人均預期壽命、農村居民接入電力的比例以及飲用安全水源的人口比例等大量數據,從橫向國際比較與縱向歷史進步來論證「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判斷。
量化分析還有助於我們摸清發展中的「短板」和底數,為決策規劃提供重要依據。文章分析指出,「目前的農村貧困人口中,因病因殘致貧分別佔40.7%、20.2%,65歲以上貧困老人佔18.5%,多數不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和條件。」基於這些量化分析數據,中央在扶貧攻堅階段即把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老弱病殘作為重點人群,提出了強化社會保障兜底,做到「應保盡保」。
定性分析主要進行"質"的把握
「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認可不認可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指標。」全面小康社會是否建成,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他們的感受最直接。所以,對全面小康進行定性分析需要從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入手。就扶貧而言,具體收入數額僅僅是脫貧的量化參數,而「兩不愁三保障」才是脫貧與否的形象表達,反映的是貧困人口的實際生活狀態。
今年3月6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講起他到貧困地區考察調研的真實感受,「前幾年去,沿途山路顛顛簸簸,進了村坑坑窪窪,晴天塵土滿鞋,雨天道路泥濘,貧困戶房子破破爛爛、有的家徒四壁,一些貧困群眾一年也吃不上幾次肉,不少孩子沒有上學或中途輟學,很多人生病基本靠扛,看了心裡確實很沉重。這幾年,我再去一些貧困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道路平坦通暢,新房子一片連著一片,貧困群眾吃穿不成問題。看到群眾臉上洋溢著真誠淳樸的笑容,我心裡非常高興。」習近平總書記用「看得見」的變化來說明脫貧的成績,這種定性判斷「活化」了量化指標,令人信服。定性分析往往可以通過感性判斷來彌補量化數據的抽象,增強感官的認知認同。
綜合運用量化指標與定性判斷,實現理論實際相印證
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不是一句空話,需要經得起歷史與實踐的檢驗。綜合運用定量與定性分析,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係,將有助於得出客觀真實的結論來。做好定量分析,可以增強精準識別度,清醒判斷小康社會的進度與飽和度,也可以如實反映仍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幫助我們瞄準和聚焦重點難點工作。通過一組組簡明清晰的指標數據,中國向世界詮釋了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精彩,世人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小康中國」的水準,達到「有圖有表有真相」的效果。而定性分析對於鑑定和判別事物屬性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可以更好地展現小康社會的品質與成色。
相對而言,這種質的判斷更直接,屬於「觀感」評價,類似於「情景劇」,直面的是百姓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改善,它用一幀幀活色生香的生活畫卷展現出「小康中國」的變化。這些年,隨著中國向全面小康社會的昂步挺進,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等指標不斷向好,而老百姓也親身感受到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從愁吃愁穿到吃得好、吃得綠色健康,穿得美麗時尚,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越來越強烈。總之,只有當量化分析與質的判斷形成一致,我們所達到的全面小康社會才是有說服力的、才是我們所期待的、直接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幸福小康。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