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學研究中的定性與定量
■方勇
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是科學研究的兩種不同的方法。近代以來,定量方法在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大獲成功,使自然科學成為定量的科學。於是一些自然科學家對定量研究大加推崇,而輕視定性的方法,他們認為定性是定量化不夠。另一方面,定性描述和定性分析又是傳統社會科學的主要研究手段。一些社會科學家認為社會現象是不可計量的,任何定量方法得到的結論都不能讓人相信,從而對定量方法大加排斥。這兩種對立的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它說明人們在定性與定量的問題上還存在偏見。
對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現象和規律進行研究,無論是用定性方法還是定量方法,只要能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無所謂方法的優劣,只存在方法於研究對象是否適合的問題。自然界的現象具有時間平移不變性和空間平移不變性,它的物體是可以用長度、質量、體積等數量來衡量的。近代自然科學的實踐也證明了定量方法是適合研究自然客體的。社會現象是人的複雜活動,它不可逆而且隨時都在變化,社會系統中的事物的性質和特徵適合作定性的描述,而定量研究則有一定難度。
實際上數學方法本身也不單純是定量的,存在定性的數學,如微分方程定性理論等。突變理論的創始人、法國數學家託姆(Rene Thom)認為:「在科學中可能存在著數學的另一種用法,它將不是定量的,而是完全定性的」。託姆本人的突變理論在科學研究中有很大應用,它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定性的數學。所以,實際上在自然科學領域,定性與定量方法是結合在一起的。
社會科學也不是定性方法獨霸的天地,定量方法在這也有成功的運用。對社會問題作出具體的數值預測,這是傳統的定性分析方法所不及的。隨著社會科學從主要使用自然語言逐漸轉到運用與自然語言相結合的概念語言、邏輯語言、數學語言等,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也由定性分析轉變為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系統研究。
任何客觀事物都是質與量的對立統一,質量通過數量得到某種反映。定性與定量在客觀事物的研究中不是互相排斥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聯繫、相互補充的關係。定性分析是定量研究的前提和基礎,定量研究是定性分析的深化和檢驗,二者互為補充。從定性到定量,又從定量到定性,是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
科學作為人類的精神產品和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它具有多層次、多聯繫、多樣性和動態發展、不可逆的特點。多層次、多聯繫指組成系統的因子間的錯綜關係以及不同層次間的複雜聯繫。多樣性指多種質的存在,從單個因子到整個系統,以及作用關係都是多種質的統一體。動態發展和不可逆更使社會現象複雜難測。這些特點的存在,使只靠定性分析或只靠定量研究都難以揭示事物的全貌,而必須做到定性與定量的有機結合。
實現定性與定量的有機結合,不能簡單地把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合在一起,而要根據研究對象的具體特點選擇方法,以系統方式把定性與定量結合起來。在實際研究中,把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把直覺判斷和數據信息結合起來,建立科學研究的模型,通過計算機模擬和仿真實驗,不斷調整和修正模型,以達到對事物的合理認識。
實現定性與定量的有機結合,還要堅持多學科方法的運用,以克服單學科方法的局限。只有多學科方法並用,才能改變單一學科方法的狹窄性,為處理研究對象的複雜性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