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揭秘原子論

2021-01-10 初中化學大師

18世紀末期,隨著天平等定量實驗工具的發明,化學從定性研究進入定量研究時代,在大量實驗數據積累的基礎上,科學家們發現一些元素相互化合時,質量之間有定量的關係,為此先後有三個化學的基本定律被提出來。

它們分別是:

1.質量守恆定律:1777年,法國科學家拉瓦錫經過大量的實驗,總結出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2.定組成定律: 1779年,法國化學家普魯斯特總結出一種純淨的化合物,不論來源如何,各組成元素的質量都有一定的比例。他分析從世界各地搜集來的礦石裡的化合物和他在實驗室裡製備出來的相應的化合物,發現同一種化合物,不論來自哪裡,成分都是一樣的。

1860年比利時分析化學家斯達為了證實普魯斯特的假說,進行了極精密的試

驗。他用的天平的靈敏度可達0.03毫克,他分析測定用四種方法製備的氯化銀,實驗的誤差小於0.004%,這說明這種化合物不論用什麼方法製備,其組成成分都相同,進-步證實了定組成定律。

法國化學家普魯斯特於1806年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結論:參與化學反應的物質質量都成一定的整數比(定比定律),例如1克氫和8克氧化合成9克水,假如不按這個一定的比例,多餘的就要剩下而不參加化合。他將此稱為定比定律。今天,我們知道定比定律就是定組成定律。

3.倍比定律: 1803年,道爾頓發現當甲、乙兩種元素相互化合生成幾種不同的化合物時,則在這些化合物中,與一定量甲元素相化合的乙元素的質量必互成簡單的整數比,例如銅有兩種氧化物氧化銅和氧化亞銅。在氧化銅中,含銅80%,含氧20%,銅與氧的質量比為4:1。在氧化亞銅中,含銅88. 9%,含氧11. 1%,銅與氧的質量比為8:1。

由此可見,在這兩種銅的氧化物中,與等量氧化合的銅的質量比為1:2,是一個簡單的整數比;同樣的,碳的兩種氧化物C0和CO2中碳和氧的質量比分別是3:4和3:8,和一定質量的碳相化合的氧的質量比恰好是1:2,也是一個簡單的整數比。

為什么元素間的化合總是成整數和倍數的關係呢?道爾頓豐富的想像力使他敏銳地發現這不正是原子個數比的一種表現嗎?道爾頓由此確信,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因此相互結合後就生成了不同的物質。

他由此提出了關於原子的著名論斷:①物質是由具有-定質量的原子構成的,原子不能再分,也不能自生自滅;②同種元素的原子的各種性質、質量和形狀都完全相同;③每種物質都是由它自己的原子構成的,單質是由簡單原子構成的,化合物是由為數不多的簡單原子構成的,化合物的質量等於組成它的簡單原子的質量總和。

道爾頓的原子論同過去的原子論相比,有著堅實的科學依據。而且道爾頓的原子論從微觀角度合理解釋了當時的三個經驗定律。根據原子論的觀點,原子是化學變化的最小微粒,物質在發生化學反應時,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都不發生變化,所以化學反應前後的質量不變,這就是化學反應前後質量守恆的原因。化合物是由簡單原子構成的,化合物中所含的原子的種類和數目不變,所以化合物中各組分的質量組成一定,這就是定組成定律的原因。所以道爾頓的原子論一經提出, 立即得到了科學界的廣泛認可和重視。

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這一猜想,雖然早就提出來了,但是是道爾頓把原子學說第一次從推測轉 變為科學概念。所以恩格斯讚美道爾頓說:「化學中的新時代是隨著原子論開始的。道爾頓是科學原子論的奠基人。」

相關焦點

  • 科學研究中的定性與定量
    原標題:科學研究中的定性與定量 於是一些自然科學家對定量研究大加推崇,而輕視定性的方法,他們認為定性是定量化不夠。另一方面,定性描述和定性分析又是傳統社會科學的主要研究手段。一些社會科學家認為社會現象是不可計量的,任何定量方法得到的結論都不能讓人相信,從而對定量方法大加排斥。這兩種對立的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它說明人們在定性與定量的問題上還存在偏見。
  • 運用好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得益彰的方法
    一、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出場  社會科學以人類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和精神活動等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從其產生開始,便有了自己相應的研究方法。從屬性來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以及兩者的有機結合,是其重要的研究方法。
  •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中研究假設的差異是什麼?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中的假設有何不同?——F-R, C 上海大學博士生無論是定性或定量研究、探索性或解釋性研究,研究假設都是文章中相當重要的一部份。一篇研究由研究問題來引導,而研究假設則提供試驗性答案,說明研究者期望在研究中發現什麼。
  • 謝宇:漫談定量與定性研究方法
    他長期以來在方法論、中國研究,在各方面都有很多建樹,他也希望進一步了解我們學生的想法、學生對社會學方法的一些理解,以及未來學習的一些打算。好,那我們開始,請。  謝宇:有方法方面的可以問,其他方面的也可以問,美國的教學,美國的學科發展啊,等等。隨便吧。我先問一下,你們有多少人上過我的網站?沒人上過吧?
  • 英國論文寫作中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與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是什麼
    第二,因為被觀察對象通常是一個特定的群體,而且數據的收集都是基於研究人員的個人觀察,所以結論的客觀性很難保證,同時也很難推廣到更加廣泛的場合。如果調查樣本是有效的隨機樣本,那麼我們可以把研究結果推廣到整個人群。而它的缺點是數據不如定性研究來的詳細,大規模的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成本也會非常昂貴。
  • 定性分析or定量分析的7種研究方法
    今天繼續教大家寫留學論文,選擇定性分析還是定量分析?1什麼是定性分析?分析方向:---定義---得出的數據方向---如何採集---是否具有目的性---研究類型---主客觀---數據類型2什麼是定量分析?
  • 信息處理方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UX研究
    已經快要到了今天最後的部分,所以我主要是想講一些理論方面的研究,希望可以讓大家找到一些似曾相識的感覺,讓大家回味到今天之前的演講。今天上午我們講到了不同國家的消費者趨勢,還有每個國家彼此之間的對比情況,我們有跨國研究。今天下午又看到了一個無人機視頻,可以錄下我們周圍的場景,也是一種研究方式,也說到了可穿戴設備的研究,最後我們也可以做日記研究或者是圖像記錄研究,這些都是研究方法。
  • 定性定量分析,調查研究方法知多少
    今天分享一下調查研究要用到的方法。方法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解決某個問題)而採取的測量手段,如購物網站、點評平臺用到的星級評定。以這麼一個問題為例,玩暴力遊戲會讓人變得暴力嗎?先用實驗的方法,在實驗組中,實驗人員玩雙人對戰暴力遊戲,對照組中,實驗人員玩雙人非暴力遊戲,贏家可以選擇對輸家進行懲罰,結果表明,玩暴力遊戲的一組選擇的懲罰力度更強。
  • 定量調查和定性調查共同使用就是「混合研究方法」?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學者派頓提出過四種可能的結合形式:一是定量的研究設計,研究手段與結果分析為定性;二是定量的研究設計與結果分析,研究手段為定性;三是定性的研究設計,研究手段與結果分析均為定量;四是研究設計與手段均為定性,結果分析為定量。就目前我國社會學界的成果而言,自覺地、嚴格地照此辦理的研究較為罕見,只有一些慣常的做法與各種其他方式的嘗試。
  • 方法論的選擇:定性還是定量
    一些研究者習慣將自己的所思所想稱為定性研究的成果。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國外訪問學者詢問我們的研究採用的是定量方法還是定性方法時,採用非定量的方法的學者會回答:「定性」,採用定量方法的學者則回答「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他們認為,無論是定性還是定量,他們都「想了」,所以也都定性了,即「想」或「分析」等於「定性」,其實,這是對定性研究的極大誤解。定性研究是什麼?
  • 定性與定量(巴菲特)
    巴菲特在1967年10月9日致合伙人的信中對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進行了深刻的思考:「為了投資的目的,對證券和企業進行評估,總是會牽涉到對質的因素定性分析和對量的因素定量分析兩種分析的結合。在一個極端,完全傾向於對質的因素進行定性分析的分析師會說:『買入正確的公司(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良好的行業環境、良好的管理等等),股票早晚肯定會上漲。』
  • 超越定性與定量之爭
    這類邏輯雖然在定量研究中,一般會被解釋得非常清楚,有時還用符號來幫助表述。但在做得好的定性研究裡頭,絕對也能到類似的推理邏輯。所以,不論定量或定性,如果能在研究設計的過程中,更加注重上面說的推理邏輯,研究肯定都能做得更出色。從這一點來看,(KKV,1994)應該說是一部非常不幸的作品。這其中的最核心原因有三。
  • 省纖檢中心承擔的「太極石聚酯纖維定性定量方法的研究」項目通過...
    近日,省纖檢中心承擔的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科技項目「太極石聚酯纖維定性定量方法的研究」通過專家組驗收。項目通過對太極石聚酯纖維的燃燒特徵、外觀形態、溶解特性、紅外光譜特徵、熱重性能、小角XRD衍射特徵等分析,建立了太極石聚酯纖維的定性鑑別方法;採用溶解法對該纖維的混紡產品進行定量分析,建立了太極石聚酯纖維的定性、定量試驗分析方法。項目研究的技術路線合理,試驗結果可靠,相關技術指標達到了合同書要求。
  • 朱佩嫻:定量研究需「三思」
    社會科學研究需要有一定的方法,科學的方法有助於研究者更好地探究真相、發現規律。由於研究對象通常具有「屬性」和「數量」兩個方面的信息,所以現代社會科學也分別發展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種方法,其主要區別就在於將研究對象的信息數據化或非數據化。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統計方法的迅速發展,定量研究方法得到迅速推廣,獲得了公認的學術地位,「用數據說話」已成為學術界的時尚。
  • 如何面對產品的定性與定量分析?
    因為工作需要,經常做風險性分析與效能評估,對於用戶研究同學可能更專業的知道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同樣的,產品經理、互動設計、用戶研究三個同學對這個話題也都應該敏感。但是他們是在產品不同階段有所側重點的關注和關心對產品的定性與定量分析。
  • 個案與定量研究的關係辨析
    (一) 定性、定量思維的互嵌 馬戎認為,從嚴格的意義上說,定性與定量研究通常本身就是融合的。首先,定量研究不能缺 少對事物的定性把握,比如根據某種特徵和規則把社會現象進行類型的劃分,是定量研究的前提, 而這本身就是定性分析。
  • 電子營銷與消費者行為定性研究方法中的特殊議題
    最近,人們對利用定性研究方式對電子營銷以及網絡消費者行為進行研究的興趣漸濃,而且定性研究方式方便了對相關購物者動機及知覺的更深層研究。定性研究方法可以讓研究者在現實環境中通過直接觀察了解網絡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利用定性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藉助數位技術手段對消費者購物行為及相互之間的交流進行分析。重要的是,這樣的研究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著眼於增強對消費者的洞察力而非研究者閉門造車的結果。
  • 定量研究方法真的比定性研究複雜難懂嗎?
    定量研究其實沒那麼難,本文筆者通過對量化研究方法的一些最常見用例的介紹,以及對每個實例的成本和難度進行估計,來幫大家更好地去找我定量研究的方法。你是否需要有關產品用戶體驗的數字數據, 但卻不確定應該如何做?許多從事用戶體驗及研究的專業人士傾向於定性方法論, 而這也這被廣泛認為比定量 (量化) 研究更容易。
  • 計量是做好蛋白質定量研究的關鍵
    對蛋白質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不僅可以全景式地揭示生命活動的本質,而且發現的關鍵蛋白質對於揭示疾病的發生發展機理,並建立相應的診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張玉奎院士是我國蛋白質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專家組成員。他告訴記者,目前對蛋白質的研究已經進入到蛋白質組學的階段,即對一組蛋白質進行研究,進而對蛋白質機器(由大量蛋白質和生物分子形成的高維度、複雜的超級功能複合體)進行研究。
  • 電的定量研究——庫侖定律
    從吉爾伯特到富蘭克林,人們對電的研究基本都是定性的。也就是說,得出的結果都是描述性的,而不是以數學形式給出結論。首先在電學研究上得出定量關係的是庫侖。他發現了著名的庫侖定律。這時庫侖就已開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工程力學和靜力學問題上。庫侖作為知名物理學家,一生成果頗豐。他寫過25篇論文,有7篇是有關電磁學的。其中,使他青史留名的是關於電荷間作用力規律的論文。1806年,庫倫在巴黎去世。後人為了紀念庫侖對電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把他發現的電荷間作用力規律稱為「庫侖定律」,把電量單位命名為「庫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