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研究需要有一定的方法,科學的方法有助於研究者更好地探究真相、發現規律。由於研究對象通常具有「屬性」和「數量」兩個方面的信息,所以現代社會科學也分別發展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兩種方法,其主要區別就在於將研究對象的信息數據化或非數據化。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統計方法的迅速發展,定量研究方法得到迅速推廣,獲得了公認的學術地位,「用數據說話」已成為學術界的時尚。應該說,定量研究方法的廣泛運用對於深化研究是大有裨益的。不過,當一種研究方法成為時尚後,就有可能被跟風、被濫用。當前,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常有不同的學者或研究機構拿出差異頗大的統計數據,釋義也大相逕庭,讓公眾不知所從。究其原因,顯然與定量研究方法運用不當有關。因此,在運用定量研究方法時,就需「三思」而後行。
一思是否有必要進行定量研究?這是研究者在選擇定量研究方法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一般而言,定性研究收集到的「屬性」信息,能回答「有無」或「是否」的問題;而定量研究收集到的「數量」信息,能回答「多少」或「大小」的問題。因此,當一項研究只需回答「有無」或「是否」問題時,就沒有必要消耗人力、物力、財力,非要追逐定量研究這一時尚。特別是一些定量研究在大費周折之後回答的卻是一個常識性問題。而且,從邏輯上說,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礎,如果連「有無」或「是否」的問題都沒搞清楚,又怎麼能回答好「多少」或「大小」的問題?但現在一些研究者對定性研究不甚在意,對定量研究卻情有獨鍾,無論什麼研究課題一上來就想先貼上個「定量研究」的標籤,以顯示「實證」、「權威」,卻對「有無」或「是否」這一最基本的問題都沒搞清楚,實際上辛辛苦苦研究的有可能是一個偽命題。
二思是否具備條件和能力進行定量研究?這是研究者在選擇定量研究方法時往往容易忽略的問題。從操作層面看,大多數定性研究所需的時間和經費相對較少,而定量研究通常需要進行廣泛的社會調查,之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統計分析,難度更大,所需時間和經費也相對較多。因此,研究者在選擇定量研究方法時,不能只憑主觀意願,而應從實際出發,全面評估自身所具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條件是否能夠支撐深入的定量研究,從而制定出既理想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如果不具備相應條件而強行上馬,開展似是而非的定量研究,就會使研究結果看起來數據不少,實際上卻與事實相去甚遠。
三思如何進行科學的定量研究?這是避免定量研究流於「數字遊戲」的關鍵。當然,這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可能三言兩語就能說明,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一個步驟出現紕漏,都可能導致錯誤的結論。這裡有必要強調一下許多定量研究都要涉及的抽樣環節。抽樣是從總體中抽出能夠反映總體特徵的樣本的過程,其目的是憑藉樣本參數以反映總體狀況。如果缺乏科學的抽樣方法,研究者即使考察了成千上萬的個體對象,但相對於包含了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個體的總體而言仍然是極小的一部分,其本質仍是管中窺豹的個案性質,其研究結果並不能反映總體狀況。因此,如何選擇適當的抽樣方法來提高抽樣精度,縮小樣本參數與總體參數之間的差異,是開展定量研究時必須掌握的。當前,不同學者與研究機構對同一問題大相逕庭的研究結果,大多與抽樣方法不當有關。
當然,強調定量研究需「三思」,並不是要否定定量研究。事實上,在大多數研究中,研究者既要作出「有無」或「是否」的判斷,又要作出「多少」或「大小」的分析,這就需要研究者能恰到好處地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綜合起來。正如美國學者勞倫斯?紐曼所言,最好的研究常是結合兩大研究類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特點的作品。強調定量研究需「三思」,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定量研究。
2011-09-15,理論版(7版),「學術隨筆」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