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問題·學者聚焦(十三)衡量全面小康社會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

2021-01-10 國內國際

今年第11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要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攻堅。

筆者認為,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的關係,對於我們正確認識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定量分析側重用「數據說話」

定量分析側重用「數據說話」,其精髓在於科學準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小康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它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具體量化指標規定。由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在時間節點上是一致的,可以說,完成了「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任務,也就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新世紀以來的20年,中國實現了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演進,運用定量分析,可以精確地考量和反映這些年來小康的進程、國家各方面的發展與變化。

就脫貧而言,2013—2016年我國貧困人口每年減少超過1000萬人,這樣的脫貧速度有理有據地「數說」著取得的輝煌成就。隨著網際網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定量分析的運用更是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與手段。《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一文就用量化數據來「擺事實」,列舉了我國經濟總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類發展指數、城鎮化率、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人均預期壽命、農村居民接入電力的比例以及飲用安全水源的人口比例等大量數據,從橫向國際比較與縱向歷史進步來論證「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判斷。

量化分析還有助於我們摸清發展中的「短板」和底數,為決策規劃提供重要依據。文章分析指出,「目前的農村貧困人口中,因病因殘致貧分別佔40.7%、20.2%,65歲以上貧困老人佔18.5%,多數不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和條件。」基於這些量化分析數據,中央在扶貧攻堅階段即把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老弱病殘作為重點人群,提出了強化社會保障兜底,做到「應保盡保」。

定性分析主要進行"質"的把握

「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認可不認可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硬指標。」全面小康社會是否建成,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他們的感受最直接。所以,對全面小康進行定性分析需要從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入手。就扶貧而言,具體收入數額僅僅是脫貧的量化參數,而「兩不愁三保障」才是脫貧與否的形象表達,反映的是貧困人口的實際生活狀態。

今年3月6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講起他到貧困地區考察調研的真實感受,「前幾年去,沿途山路顛顛簸簸,進了村坑坑窪窪,晴天塵土滿鞋,雨天道路泥濘,貧困戶房子破破爛爛、有的家徒四壁,一些貧困群眾一年也吃不上幾次肉,不少孩子沒有上學或中途輟學,很多人生病基本靠扛,看了心裡確實很沉重。這幾年,我再去一些貧困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道路平坦通暢,新房子一片連著一片,貧困群眾吃穿不成問題。看到群眾臉上洋溢著真誠淳樸的笑容,我心裡非常高興。」習近平總書記用「看得見」的變化來說明脫貧的成績,這種定性判斷「活化」了量化指標,令人信服。定性分析往往可以通過感性判斷來彌補量化數據的抽象,增強感官的認知認同。

綜合運用量化指標與定性判斷,實現理論實際相印證

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不是一句空話,需要經得起歷史與實踐的檢驗。綜合運用定量與定性分析,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係,將有助於得出客觀真實的結論來。做好定量分析,可以增強精準識別度,清醒判斷小康社會的進度與飽和度,也可以如實反映仍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幫助我們瞄準和聚焦重點難點工作。通過一組組簡明清晰的指標數據,中國向世界詮釋了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精彩,世人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小康中國」的水準,達到「有圖有表有真相」的效果。而定性分析對於鑑定和判別事物屬性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可以更好地展現小康社會的品質與成色。

相對而言,這種質的判斷更直接,屬於「觀感」評價,類似於「情景劇」,直面的是百姓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改善,它用一幀幀活色生香的生活畫卷展現出「小康中國」的變化。這些年,隨著中國向全面小康社會的昂步挺進,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等指標不斷向好,而老百姓也親身感受到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從愁吃愁穿到吃得好、吃得綠色健康,穿得美麗時尚,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越來越強烈。總之,只有當量化分析與質的判斷形成一致,我們所達到的全面小康社會才是有說服力的、才是我們所期待的、直接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幸福小康。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學分中心專家)

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衡量全面小康社會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判斷「雙視角」
    今年第11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
  • 定量分析定性判斷相結合 正確看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識面臨的各項短板問題。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攻堅,工作中要把握好整體目標和個體目標、絕對標準和相對標準、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三個關係」。尤其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的關係問題,也是當前具有突出表現的一類問題,需要我們予以特別重視。
  • 定量和定性目標不可偏廢
    本報評論員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系統的、複雜的、多元的龐大工程,也是一個定量與定性兼備的目標,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必須對這一目標體系有科學的認識和全面的理解。當然,定量目標裡有定性目標的內涵,定性目標裡也有定量目標的成分,兩者各有側重、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完成定量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一方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必須要靠發展,發展是硬道理,不發展不行,發展慢了也不行。
  • 方法論的選擇:定性還是定量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國外訪問學者詢問我們的研究採用的是定量方法還是定性方法時,採用非定量的方法的學者會回答:「定性」,採用定量方法的學者則回答「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他們認為,無論是定性還是定量,他們都「想了」,所以也都定性了,即「想」或「分析」等於「定性」,其實,這是對定性研究的極大誤解。定性研究是什麼?表1中已表現出它與定量研究相對立的特徵。
  • 投資中的定量與定性因素分析
    來源:雪球為了投資的目的,對股票或者企業進行評估,總會牽涉到對質的因素的定性分析和量的因素的定量分析。極端來看,完全傾向於對質的因素進行定性分析的人會說,買入正確的公司(擁有良好發展前景,良好的行業,良好的管理),這些股票早晚會上漲。
  • 收藏| 什麼是定性分析?儀器分析判斷定性定量的依據
    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未知成分的樣品,有金屬也有有機物,這些樣品的成分往往是不純的,也不清楚其中有哪些雜質元素,這時,對樣品進行定性分析就變得至關重要。定性分析的主要任務是識別和鑑定物質有哪些元素、原子團、官能團或化合物組成,解決物質由什麼組成的問題。
  • 科學研究中的定性與定量
    於是一些自然科學家對定量研究大加推崇,而輕視定性的方法,他們認為定性是定量化不夠。另一方面,定性描述和定性分析又是傳統社會科學的主要研究手段。一些社會科學家認為社會現象是不可計量的,任何定量方法得到的結論都不能讓人相信,從而對定量方法大加排斥。這兩種對立的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它說明人們在定性與定量的問題上還存在偏見。
  • 如何面對產品的定性與定量分析?
    因為工作需要,經常做風險性分析與效能評估,對於用戶研究同學可能更專業的知道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同樣的,產品經理、互動設計、用戶研究三個同學對這個話題也都應該敏感。但是他們是在產品不同階段有所側重點的關注和關心對產品的定性與定量分析。
  • 超越定性與定量之爭
    在政治學方法論發展的進程中,(KKV,1994)是一部地位獨特的著作,由其出版所引發的方法論大辯論,特別是其中「定量與定性之爭」,帶動了整個政治學界對方法論的深入理解及方法創新。這篇文章圍繞上述「定量與定性之爭」問題,闡述了作者對方法論的理解。具體而言,文章重點批評了一些學者(包括KKV在內)錯誤地認為:「尋求因果解釋」的最重要途徑,就是用定量方法甄別「原因的影響」。
  • 定性定量分析,調查研究方法知多少
    方法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解決某個問題)而採取的測量手段,如購物網站、點評平臺用到的星級評定。以這麼一個問題為例,玩暴力遊戲會讓人變得暴力嗎?先用實驗的方法,在實驗組中,實驗人員玩雙人對戰暴力遊戲,對照組中,實驗人員玩雙人非暴力遊戲,贏家可以選擇對輸家進行懲罰,結果表明,玩暴力遊戲的一組選擇的懲罰力度更強。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黨的十三大確立了「三步走」戰略構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到1990年底,在我國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的基礎上,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對小康水平進行了更加明確的定義。
  • 運用好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得益彰的方法
    這至少源於相對封閉的農業社會,生產力不夠發達,整個社會結構高度同質化,分析社會現象,更多從禮和文化的角度去考察。這也是部分學者認為,我國在很長時間裡沒有自身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原因。其實,這是相對現代社會科學的內涵以及具有多學科性、多方法而言得出的一種推論。近代以來,大批仁人志士在尋求國家與民族的圖存路上,常常借用現代社會科學的方法研究中國社會問題,尋求解決良方。
  • 信息處理方法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UX研究
    我們的定性是能夠幫助你去開發一些想法的,得到一些消費者的見解,我們就把這兩個方法在這張表格上進行定量和定性進行比對。定量分析會針對多少時間、多少人,還有數據在定量方法中是一個核心,要統計分析語言,當然最後需要做一個總結。提到定量指標可能大家不太清楚,特別是在UX這個場景下到底是什麼意思?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直接帶來的結果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又是衡量一國人權保障能力的主要指標。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而1978年人均國民總收入只有200美元。2019年,我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8.2%,比1978年降低35.7個百分點。貧困是影響人權實現的最大障礙,免於貧困為人類社會所孜孜不懈追求。
  • 湟中縣召開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決勝湟中行動動員部署會
    7月17日,湟中縣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決勝湟中行動動員部署會召開,動員全縣上下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論述,牢記重託,踐諾前行,乘勢而上譜寫湟中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嶄新篇章。
  •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強調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是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在當前的具體化,是這一主要矛盾在當前表現出來的階段性特徵。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應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要。
  • 定性與定量(巴菲特)
    巴菲特早期特別重視定量分析,獨立管理投資幾年之後開始接受定性分析,逐步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二者結合。他稱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加上15%的費雪。也許這也是巴菲特的投資成就遠遠超越兩位導師的重要原因,有大成者往往是集大成者。第一,巴菲特從完全的定量分析開始逐步融入更多的定性分析。巴菲特早期完全模仿格雷厄姆的投資策略,以定量分析為主。
  • 中山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探索
    ■一、中山高質量全面小康建設的主要成就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一論述,為我們要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全面小康社會,怎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了根本遵循。
  • 定量調查和定性調查共同使用就是「混合研究方法」?
    許多學者主張定量調查與定性調查應該結合起來,他們提出了種種具體的方法來印證這一觀點。對此可以從兩個層次來討論:一個是在調查的具體操作過程中兩種方法如何共同使用,例如「混合研究方法」;另一個則是如何把分別獲得的資料結合起來進行分析。
  • 國科大MBA「定性與定量分析綜合集成」講座圓滿結束
    【MBA中國網訊】6月1日晚,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汪壽陽院士做客傑出科學家系列講座,為大家帶來了主題為「定性與定量分析綜合集成」的精彩演講。  講座伊始,汪院長用講故事般輕鬆有趣的語言,帶大家推開「定性與定量分析綜合集成」的神秘大門。這個讓我們耳目一新的概念,其實已有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