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是一篇指導我們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馬克思主義光輝文獻。為了加深理解總書記講話的深刻內涵,準確把握其精神實質,我們專題刊發一組專家學者對總書記「7·26」重要講話精神的闡釋、體會文章,以供參考。
既要看到「三個沒有變」,又要把握「歷史性變革」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基地
「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更準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中如是強調。這既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基本國情、主要矛盾、國際地位「三個沒有變」的概括總結,又提出了認識和把握新形勢下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新要求。
立足「三個沒有變」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個沒有變」則是對這一總依據的展開論述,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五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要牢牢立足「三個沒有變」,這是我們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
「三個沒有變」是在總結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歷史與邏輯的統一,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取得的重要認識成果。它從三種不同的視角來定位當代中國的國情實際,形成了一個內容上相互關聯包容滲透、話語上相得益彰的有機整體。初級階段論側重於從社會性質及其發展程度來定位,主要矛盾論側重於從需要與生產的矛盾互動規律中來把握,國際地位論提供了可比性可量化的國際坐標和橫向參照。
堅持「變」與「不變」的科學方法論
變與不變是辯證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結論。他強調「更準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前一個「階段」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過程,後一個「階段」指在這一長過程中的當前具體時期。
立足「三個沒有變」,不能忽視不變中有變,「變」是絕對的,「沒有變」是相對的,不變寓於變之中。只有堅持科學方法論,在不變中把握變化,才能既看到成績和機遇,更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看到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把握我國發展變革中「三個意味著」的歷史新起點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意味著」作了高度概括: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與此同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對我們的各項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龍袞九章但摯一領」。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強調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是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在當前的具體化,是這一主要矛盾在當前表現出來的階段性特徵。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應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需要。
中國既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又是正在快速崛起的新興大國。中國理應充滿自信,以大國的責任擔當不斷努力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並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大貢獻。
(執筆人:侯德泉 劉茂林)
全球化進程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錢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是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全球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時探索和確立的。回顧全球化進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立,對樹立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全球化這一概念源自西方,它把起點定為15世紀,也就是航海大發現。西方人發現了海上通道,在全球範圍內掠奪資源、販賣奴隸,推廣西方價值觀,在發現非西方社會的同時,依據西方的立場和利益,塑造了非西方社會。作為這一過程的必然結果,中國遭遇西方。
當時中國所遭遇的西方,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經歷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一系列重大事件後,西方社會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紀,神權、君權受到嚴重衝擊,民主、科學、自由、人權、平等等現代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西方的崛起,又建立在對其他國家的盤剝上,對海外殖民地的爭奪,最終竟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先進的武器的研發,被用於大規模屠殺。
作為帝國主義競相瓜分的對象,中華民族意識到了落後,傳統社會、特別元明清以來專制統治的弊端盡顯,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竟無招架之力。於是便有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由器物引進到制度變革,從改良到革命,中國苦苦思考,艱難探索,尋求救國圖強的道路。這是一次被動的、充滿血和淚的道路選擇。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向中國人民展示了人類歷史上一條嶄新的道路——社會主義道路,繼承現代化大機器生產的成果,克服少數人以擁有生產資料為手段剝削多數人的不合理現象,改變傳統中國既不民主、又不富強的狀況,既實現快速發展,又達到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是人類史上前無古人的實踐,馬克思沒給出現成的答案,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也曾出現嚴重偏差,因此,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犯了不少錯誤,包括階級鬥爭擴大化、「一大二公」等等。一度成為中國學習榜樣的蘇聯,因為問題嚴重,最後竟國家解體,共產黨丟了政權。
在這種情況下,開始於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是社會主義處於低潮時的重大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由此開始形成。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系列重要論斷,振聾發聵,擲地有聲。由此帶來的是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實現的,包括加入WTO在內的一系列重大決定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儘管近年來出現了英國脫歐、美國保守主義思潮抬頭等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現象,但人類社會交往更緊密、合作更加強的總體趨勢不會變,這是馬克思早在《共產黨宣言》就指出了的。
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進一步改革、進一步開放,勇敢地融入全球化、引領全球化,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和原則不動搖,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現在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是在西方國家主導下建立,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地方。從前,我們藉助改革開放,主動融入了全球化;現在,藉助「一帶一路」的提出及其實踐,我們還要塑造全球化,糾正過去的全球化中的不公正、不平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引導好經濟全球化走向,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共同擔當,同舟共濟,共促全球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在全球化進程中不斷完善和發展,全球化進程也將在中國的參與和努力下變得更加合理。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深刻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楊建成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習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意義重大,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橋或船」的問題,為我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樹立了典範。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既要準確理解講話貫穿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又要深刻把握講話貫穿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解決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
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就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更準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我國基本國情的內涵不斷發生變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要求我們歷史地、具體地、立體地、比較地、全方位地看待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從而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既要看到成績和機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難和挑戰,看到形勢發展變化給我們帶來的風險。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圖安,既要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更要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
我們黨領導人民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是為了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當前,我國發展所處的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同時面臨著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對黨治國理政的考驗之大前所未有。事業越前進、越發展,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面對的不可預料的事情就會越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結論。我們要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堅持問題導向,堅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聆聽時代聲音,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之「矢」聚焦並射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之「的」,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地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地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要加強調查研究,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繫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妥善處理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係,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學習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能力,增強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不斷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完善發展戰略和各項政策,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作者系國防科技大學高級工程師)
打好打贏決勝全面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
劉解龍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三大攻堅戰影響重大深遠
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攻堅時期與決戰決勝階段,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各種不確定不安定不穩定因素廣泛存在,此消彼長,是改革關鍵期、問題集中期、矛盾多發期。世界並不太平,改革尚未成功。外部世界的風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且,世界風險無小事,「蝴蝶效應」值得警惕。地緣政治變化、國際局勢和外交上的變化,大國博弈,隨時都可能演變出重大風險。國內重大風險也時刻存在。如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的政治風險,經濟領域金融安全的系統性風險,社會領域公平公正缺失和貧富分化風險,意識形態領域的風險,現代科技條件下的網絡信息安全風險,汙染暴發和生態安全的壓力等,都是需要特別重視防範和化解的重大風險。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硬骨頭,精準脫貧、汙染防治更是硬任務。現在,我們國家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好打贏的三大攻堅戰,如同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勝利的決定性影響一樣,直接決定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近期目標實現,關係著甚至決定著「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進程與實現程度。
三大攻堅戰具有內在聯繫
發展改革開放中的重大風險,往往具有不確定性,需要高度重視與科學防範。就國內來說,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還沒有根本改變,而打好打贏精準脫貧和汙染防治攻堅戰,就是改變這一發展模式,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重中之重。這兩個方面,是我國長期發展進程中積累起來的老大難問題,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我們知道,全面小康社會必須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相統一的現代文明社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是關鍵。如果不能打好打贏精準脫貧、汙染治理這兩大攻堅戰,這個兩塊短板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好,加長加固,並與整體社會協同對接融合,任由社會貧富懸殊加劇,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勢必會成為難以防範和化解的重大風險因素,社會穩定繁榮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難以保障。由此可見,發展地看,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最重要的基礎是在發展進程中不斷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從根本上防範和減少天災(可持續發展問題)人禍(社會和諧穩定問題)。開放地看,只有防範和化解好國內的重大風險,才能為防範和化解國際重大風險打下基礎。
協同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
三大攻堅戰不僅要打好,而且一定要打贏。打得好是方法與過程,打得贏是結果與目標。三大攻堅戰所面臨的問題與困難是前所未有的,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的任務艱巨性與進程艱難性,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克難而勝。打好三大攻堅戰,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導,需要科學的規劃布局,打贏則需要萬眾一心,戰略定力,不怕困難,不怕犧牲,需要巨大勇氣與堅韌意志。現在,各方面的風險並未減少,某些領域還在加劇,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任務繁重,時間緊迫。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首先,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二,要樹立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等一系列治國理政的科學思維,要有理論上和政治上的清醒。第三,要將抓住關鍵少數與廣泛依靠人民有機結合起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依靠人民打好打贏三大攻堅戰。
(作者系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二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