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是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目標。2018年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的賀信中,創造性地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的重要論斷,首次指明了人民幸福生活的人權意蘊。從人權的視域認識和理解,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小康社會建設,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中國人民為不斷實現更加充分的幸福權的奮鬥史,書寫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篇章。
一、創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奇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誌著中國人民將徹底告別貧困,普遍過上殷實富裕的生活,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不斷得到更好的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直接帶來的結果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又是衡量一國人權保障能力的主要指標。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而1978年人均國民總收入只有200美元。2019年,我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8.2%,比1978年降低35.7個百分點。貧困是影響人權實現的最大障礙,免於貧困為人類社會所孜孜不懈追求。中國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基本標誌。按照2010年的貧困標準,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7.7億人減少至2019年的551萬人,巨大的減貧成就為實現人權創造了重要基礎條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存權,而且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實現。人均預期壽命,最能反映一國人權保障水平。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居於發展中國家前列,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社會保障能力是衡量一國人權狀況的重要指標。中國已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目前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近13億。中國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利、享有公共文化服務權利,以及特殊群體權利等方面,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1990年中國還處於低人類發展水平組,五年後的1995年便進入了中等人類發展水平組,十年後的2015年又步入高人類發展水平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在全面,既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的全面發展,也是包括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在內的各項基本人權的全面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中國不斷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持實行普遍、平等、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相結合以及差額選舉的原則,切實保障人民的選舉權以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依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中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不斷加強人權法治建設,構建起了較為完備的人權法律體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為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有14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的貢獻。中國是第一個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多年來,中國積極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正義進步事業,通過多種方式力所能及地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提高生存權、健康權、和平權、環境權等基本人權保障水平。迄今,中國已累計派遣醫療隊員2.6萬餘人次,診治患者2.8億人次;已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4萬餘人次,參加了約30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主要出兵國和出資國。特別是近年來的「一帶一路」建設,為推動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發展權的實現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新理念
中國「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的賀信中提出的又一重要論斷,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人民性特徵。
——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新理念,奉行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至上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最高境界,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權理念的核心和真諦。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發展在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原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論述,飽含著深厚的人民情懷。
——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新理念,堅持生命至上的人權原則。世間一切事物,生命是最寶貴的。沒有人的生命,便沒有了人權。尊重人的生命,保障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尊重人權的初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生命質量和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的生命權、健康權。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與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就業、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切實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此舉不僅使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也贏得了國際社會高度稱讚。
——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新理念,更加注重各項人權的全面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發展動力和發展質量相統一,既注重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注重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針對人民對美好生活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努力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具體到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實踐中,在堅持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的同時,努力做到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以及環境權利的全面協調發展,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新理念,積極推進全球人權治理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秉持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人類共同價值,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體現了中國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創造人類美好未來的大國擔當。從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的角度來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旨在促進人人平等、人人安全、人人共享、人人幸福,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普遍性意義。正因此,這一重大理念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同,並多次被載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安理會等機構的決議。
三、構建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範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充分證明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的中國已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一是堅持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本國具體國情相結合。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一項普遍性原則。多年來,中國批准或加入了26項國際人權文書,其中包括6項聯合國核心人權條約,並嚴格遵守條約規定,認真履行條約義務。同時,中國還認為,人權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人權只能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權事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各國發展任務不同,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社會性質等也多有不同,所應採取的人權保障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保障模式,人權事業發展只能按照本國國情和人民需要加以推進。
二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與尊重和保障人權相統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偏離,堅持尊重和保障人權不放鬆,是中國人權事業不斷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在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便沒有社會主義制度;沒有社會主義制度,便無法保障全體人民的根本權益。換言之,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才能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權。
三是堅持集體人權與個人人權相協調。馬克思主義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人類解放為己任,堅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沒有個人的發展,就沒有集體的發展。同時,也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個人權利只有與集體權利相結合,才能實現人權的最大化。因此,中國既重視集體人權的發展,又重視包括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在內的個人權利的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讓每個人都能更有尊嚴地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都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都能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四是堅持以發展促進人權保障。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供給,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進行都是非常困難或不可能的。沒有發展,就沒有進步,就無法真正實現尊重和保障人權。聯合國《發展權利宣言》確認,發展權利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一把鑰匙,也是促進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著力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統籌謀劃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權保障的關係,努力在發展中提高全體人民的人權保障水平,使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十分重要的一條經驗啟示。
歷時四十餘年的小康社會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壯舉,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成功實踐。面向未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中國人權事業必將得到更好的發展,中國人民必將享有更加精彩的人生,中國必將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魯廣錦,系中國人權研究會秘書長)
來源:光明日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