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2021-01-13 河北新聞網

小康是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目標。2018年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的賀信中,創造性地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的重要論斷,首次指明了人民幸福生活的人權意蘊。從人權的視域認識和理解,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小康社會建設,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中國人民為不斷實現更加充分的幸福權的奮鬥史,書寫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篇章。

一、創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奇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誌著中國人民將徹底告別貧困,普遍過上殷實富裕的生活,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不斷得到更好的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直接帶來的結果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又是衡量一國人權保障能力的主要指標。2018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9732美元,高於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而1978年人均國民總收入只有200美元。2019年,我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為28.2%,比1978年降低35.7個百分點。貧困是影響人權實現的最大障礙,免於貧困為人類社會所孜孜不懈追求。中國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基本標誌。按照2010年的貧困標準,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7.7億人減少至2019年的551萬人,巨大的減貧成就為實現人權創造了重要基礎條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存權,而且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實現。人均預期壽命,最能反映一國人權保障水平。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居於發展中國家前列,居民健康水平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社會保障能力是衡量一國人權狀況的重要指標。中國已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目前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近13億。中國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權利、享有公共文化服務權利,以及特殊群體權利等方面,也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1990年中國還處於低人類發展水平組,五年後的1995年便進入了中等人類發展水平組,十年後的2015年又步入高人類發展水平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在全面,既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的全面發展,也是包括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在內的各項基本人權的全面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中國不斷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持實行普遍、平等、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相結合以及差額選舉的原則,切實保障人民的選舉權以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依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中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不斷加強人權法治建設,構建起了較為完備的人權法律體系,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造福中國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為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有14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的貢獻。中國是第一個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多年來,中國積極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正義進步事業,通過多種方式力所能及地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提高生存權、健康權、和平權、環境權等基本人權保障水平。迄今,中國已累計派遣醫療隊員2.6萬餘人次,診治患者2.8億人次;已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4萬餘人次,參加了約30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主要出兵國和出資國。特別是近年來的「一帶一路」建設,為推動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發展權的實現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新理念

中國「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的賀信中提出的又一重要論斷,充分體現了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人民性特徵。

——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新理念,奉行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至上是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最高境界,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權理念的核心和真諦。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發展在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原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論述,飽含著深厚的人民情懷。

——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新理念,堅持生命至上的人權原則。世間一切事物,生命是最寶貴的。沒有人的生命,便沒有了人權。尊重人的生命,保障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尊重人權的初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不斷提高人民的生命質量和健康水平,保障人民的生命權、健康權。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與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就業、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切實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價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此舉不僅使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也贏得了國際社會高度稱讚。

——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新理念,更加注重各項人權的全面協調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發展動力和發展質量相統一,既注重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注重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針對人民對美好生活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努力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具體到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實踐中,在堅持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的同時,努力做到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以及環境權利的全面協調發展,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新理念,積極推進全球人權治理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秉持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人類共同價值,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權治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體現了中國應對人類共同挑戰、創造人類美好未來的大國擔當。從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的角度來理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旨在促進人人平等、人人安全、人人共享、人人幸福,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普遍性意義。正因此,這一重大理念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同,並多次被載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安理會等機構的決議。

三、構建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新範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充分證明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的中國已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一是堅持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本國具體國情相結合。人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的基本精神,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的一項普遍性原則。多年來,中國批准或加入了26項國際人權文書,其中包括6項聯合國核心人權條約,並嚴格遵守條約規定,認真履行條約義務。同時,中國還認為,人權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人權只能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人權事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各國發展任務不同,歷史背景、文化傳統、社會性質等也多有不同,所應採取的人權保障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保障模式,人權事業發展只能按照本國國情和人民需要加以推進。

二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與尊重和保障人權相統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偏離,堅持尊重和保障人權不放鬆,是中國人權事業不斷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在中國,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便沒有社會主義制度;沒有社會主義制度,便無法保障全體人民的根本權益。換言之,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才能更好地尊重和保障人權。

三是堅持集體人權與個人人權相協調。馬克思主義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人類解放為己任,堅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沒有個人的發展,就沒有集體的發展。同時,也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個人權利只有與集體權利相結合,才能實現人權的最大化。因此,中國既重視集體人權的發展,又重視包括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在內的個人權利的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讓每個人都能更有尊嚴地發展自我和奉獻社會,都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都能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

四是堅持以發展促進人權保障。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供給,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進行都是非常困難或不可能的。沒有發展,就沒有進步,就無法真正實現尊重和保障人權。聯合國《發展權利宣言》確認,發展權利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一把鑰匙,也是促進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著力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統籌謀劃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權保障的關係,努力在發展中提高全體人民的人權保障水平,使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十分重要的一條經驗啟示。

歷時四十餘年的小康社會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壯舉,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成功實踐。面向未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中國人權事業必將得到更好的發展,中國人民必將享有更加精彩的人生,中國必將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魯廣錦,系中國人權研究會秘書長)

來源:光明日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啟示
    來到這一歷史裡程碑面前,回望風雨兼程走過的路,很值得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對中國的歷史和未來,意味著什麼,帶來什麼啟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設立的一個階段性目標,又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途徑和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近代以來,追求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目標。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一座重要裡程碑,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適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回顧和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關鍵在於精準扶貧
    □塗宏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敗關鍵在於精準扶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在2020年前實現現行標準下57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這是我們對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
  • 定量分析定性判斷相結合 正確看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定量分析關注的是數量和頻率的變化,精準體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量上的規定性;而定性分析關注的是意義建構和闡釋,重點體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質上的規定性。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兩種推論方法必須相輔相成,並統一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中。
  • 中山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探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強國富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一、中山高質量全面小康建設的主要成就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一論述,為我們要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全面小康社會,怎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了根本遵循。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實現中國夢的五個關係
    作者:中國浦東幹部學院 奚潔人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七大強調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戰略任務。
  • 國家統計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完整、系統、綜合性的目標體系
    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記者陳煒偉、王雨蕭)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16日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全面小康內涵的認識不斷豐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完整、系統、綜合性的目標體系。
  • 「十三五」時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哪些決定性成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指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時期,我們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 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發力、蹄疾步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加強、全面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力度不減、縱深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全面加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根本動力、制度保障和政治保證。
  •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是一篇指導我們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馬克思主義光輝文獻。 (執筆人:侯德泉 劉茂林) 全球化進程中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錢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 【人口普查小知識】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進行了6 次全國人口普查,獲得了大量人口基礎數據,為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我國正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戰決勝階段,即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湟中縣召開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決勝湟中行動動員部署會
    7月17日,湟中縣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攻堅決勝湟中行動動員部署會召開,動員全縣上下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論述,牢記重託,踐諾前行,乘勢而上譜寫湟中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嶄新篇章。
  • 推進治理: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證
    那麼,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著怎樣的意義?當前我們需要在哪些領域推進治理現代化?如何提升領導幹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對此,我們採訪了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許耀桐。——本報記者楊曉東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關係國家長治久安 記者:我們注意到,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時候,我們黨已經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次「十三五」規劃建議稿再次予以強調,其意義何在? 許耀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 少數民族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感知度高認同感強
    人民網北京12月28日電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中國民族發展報告(2017)》新書發布會暨中國民族發展研討會」於今日在京舉行。報告指出,少數民族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感知度高、認同感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受訪者對2020年所在縣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度逐年增高,少數民族受訪者的信心度總體上要高於漢族。為進一步加快本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受訪者將加大扶貧攻堅力度、加快發展當地經濟、政府應當更加廉潔、中央政策應當落實列為四個最主要的措施。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
    重慶「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總體完成「十三五」時期是我市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 衡量全面小康社會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判斷「雙視角」
    今年第11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
  •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舉辦「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專題...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張可寧 通訊員 陳佳麗)11月11日上午,由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宣傳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圖書館聯合舉辦的「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專題圖片展開展儀式在圖書館一樓大廳舉行。
  • 婁底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媒體報導《幸福者說》研討會召開
    婁底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媒體報導《幸福者說》研討會召開。紅網時刻婁底1月16日訊(記者 譚衛豐)1月15日,婁底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媒體報導《幸福者說》研討會召開,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一級巡視員吳建平出席。
  • ...短板問題·學者聚焦(十三)衡量全面小康社會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
    今年第11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衡量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與否,既要看量化指標,也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態和現實獲得感。」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要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準攻堅。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野下的社區轉型與社區治理效能改進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既是定居化社會向遷居化社會的轉型過程,也是熟人社區向陌生人社區轉型和社區治理結構從「單位辦社會」向「居委會辦社會」轉型的過程。  因此,城市基層社會的治理越來越依託社區居委會來進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在社會管理逐漸轉型為社會治理的過程中,為順應基層社會構成的結構變遷,社區管理也隨之轉型為社區治理,並在基層發揮秩序化與服務供給的雙重職能。
  • 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在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協調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件。中國的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歷史地位及其重大意義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著重就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作一探討。從總體上看,我國即將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具有以下幾個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