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溝村水面的鶴鷸。
溱湖水面的白骨頂。
白骨頂、鷸鳥、鴨類已來「打前陣」
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過冬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隨著北方氣溫的逐漸降低,一些「老朋友們」又拖家帶口來泰州過冬了。
本周,在姜堰區溱湖溼地公園、興化市千垛鎮劉莊村萬畝荷塘景區等地,已有觀測者觀察到一批白骨頂、鷸鳥、鴨類在水面上棲息、捕食,給平靜的水面增添了不少生機。
白骨頂和鴨類在溱湖暢遊
深秋的溱湖,有一種別樣的美,一陣微風拂過,片片落葉在空中起舞。溱湖的秋色多姿多彩,成群結隊的過冬候鳥,不時傳來陣陣鳴叫聲。
溱湖溼地公園野保宣教員夏惠告訴記者,10月中旬,溱湖湖面出現了第一批冬候鳥——三隻白骨頂。白骨頂每年10月中下旬,遷離北方繁殖地到南方越冬。除繁殖期外,它們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出現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偶爾可見單只和小群活動,這三隻白骨頂可能是「打前陣」來了。
「本周陸陸續續又來了20多隻白骨頂,看樣子是拖家帶口的來了。按照往年的經驗判斷,到12月份,湖面估計會出現100多隻的白骨頂種群。」夏惠介紹。
據悉,白骨頂擅長遊泳和潛水,一天的大部時間都在水中遊弋、捕食。遊泳時喜歡穿梭在稀疏的蘆葦叢間,或在緊靠蘆葦和水草邊的開闊水面上,並不時地晃動著身子、不住地點頭。感覺到危險時,它們會立即潛入水中,或是遊進旁邊的蘆葦叢和水草叢中躲避。白骨頂屬雜食性動物,主要吃小魚、蝦、水生昆蟲、水生植物的嫩葉、幼芽、果實。
「溱湖寬廣的湖面和隨處可見的蘆葦蕩,給白骨頂提供了天然的庇護所和優越的過冬環境。每年來此過冬的白骨頂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夏惠說。
據介紹,本周又有多批次、多種類的鴨類遷徙到溱湖越冬。夏惠觀測到的鴨類就有斑嘴鴨、綠頭鴨、綠翅鴨、羅紋鴨等數種。
鴨類生性膽怯而機警,白天多在開闊的湖面或湖心島上遊泳休息,清晨和黃昏時分才飛到水邊淺水處覓食。它們主要以水藻、水生植物嫩葉、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偶爾也吃軟體動物、甲殼類和水生昆蟲等。
「白骨頂有時會和鴨類混群棲息和活動。溱湖大量的水生動植物資源和周邊溼地,給這些過冬的候鳥提供了大量的食物來源。」夏惠說。
夏惠介紹,南京林業大學的項目組在溱湖建立了專門的觀測點,每年都會定期觀察候鳥遷徙的情況。這些年,隨著溱湖溼地公園環境不斷優化,來這裡過冬的候鳥種類已增至30多種。
「12月下旬到1月上旬的20天時間內,是溱湖溼地公園觀看候鳥的最佳時節,到時會有成千上萬的候鳥在湖面上棲息、覓食,場面尤為壯觀。」夏惠說。
興化萬畝荷塘鷸鳥的天堂
萬畝荷塘景區位於興化市千垛鎮劉溝村,面積達1.2萬畝,是以「荷文化」為主題打造的兼旅遊觀光與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生態農業區。
夏日的荷塘葉葉波顫顫,朵朵皆嫣然。深秋的荷塘則是另一番景象,大批的鷸鳥已來此開始了新的生活。
11月18日,攝影達人沈海波在萬畝荷塘發現上千隻紅腳鷸在此集中覓食。沈海波是興化新華書店的一名員工,在他的鏡頭下,白琵鷺、東方白鸛、震旦鴉雀等一批珍稀鳥類在興化徐馬荒溼地、千垛鎮劉溝村被發現。
沈海波介紹,紅腳鷸生活於湖泊、溼地等地,主要以各種小型動物為食,常成小群遷徙。這個物種分布廣泛,每年10月份,部分紅腳鷸會遷離繁殖地來興化過冬。「這次我在萬畝荷塘發現的上千隻紅腳鷸種群是常客了,近年來它們每年都會來此過冬。」
「近期,遷徙過來的鳥類主要以鷸鳥為主,有斑尾塍鷸、鶴鷸、青腳鷸等。11月下旬,還將會有天鵝、白琵鷺等數十種候鳥抵達。去年,我還發現了彩䴉、流蘇鷸、小濱鷸等較為罕見的候鳥。」沈海波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