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飛過冬的鳥兒抵達南京 罕見候鳥現身沿江溼地

2021-01-09 騰訊網

候鳥的遷移,是為了生存,也被視作是一種承諾。8月份,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在驕陽的烘烤下,然而在遙遠的西伯利亞,冷空氣已經聚集,候鳥們早已感受到大自然微妙的變化,它們整裝待發,只待9月西北風吹響集結號,上百萬隻候鳥就開始離開繁殖地陸續往南遷移。眼下,不少冬候鳥已經飛抵南京,或是路過,或是留下越冬。因為對這些不遠萬裡辛苦遷徙的鳥兒來說,南京的冬天溫暖而慷慨。從即日起,本報開設南京冬候鳥系列欄目,讓我們一起欣賞這些大自然美麗的精靈吧。

最近一段時間,南京的天空格外熱鬧,羅紋鴨、綠頭鴨、赤麻鴨、黑腹濱鷸(yù)、灰背鶇(dōng)、紅嘴鷗、鴛鴦等冬候鳥大部隊都已抵達南京。除了每年都到南京過冬的「老朋友」外,今年紫翅椋(liáng)鳥、白琵鷺、東方白鸛等稀罕的冬候鳥「明星」也出現在沿江溼地,讓南京的觀鳥愛好者驚喜萬分。

高「顏值」的紫翅椋鳥來了

江蘇位於「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的中間點位置,是我國比較重要的候鳥遷飛通道,南京處於這個通道的邊緣地帶,會有大批的鳥類借道南京,短暫休憩,或者在南京度過整個冬天。江蘇野鳥會的一位觀鳥專家告訴記者,上個月,野鳥會成員興奮地發現了紫翅椋鳥的蹤影,發現地在江北一帶。紫翅椋鳥是歐洲和北美都很常見的鳴禽,屬於八哥類,但在中國地區很少見。紫翅椋鳥造訪南京,確實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在南京,紫翅椋鳥屬於冬候鳥,數量較少,難得一見,只有生態環境很好的地方才會偶有發現。」專家介紹說,南京的石臼湖、六合龍袍沿江溼地、浦口綠水灣沿江溼地是很多觀鳥愛好者常去的地方,人們在這些地方曾見到過美麗的紫翅椋鳥。

紫翅椋鳥「顏值」頗高,它的頭、喉及前頸部呈輝亮的銅綠色,背、肩、腰及尾上復羽為紫銅色,而且淡黃白色羽端,略似白斑。有意思的是,到了春天,紫翅椋鳥就會「變裝」,黑色的嘴巴變成黃色,這說明它們已經到了繁殖期,該北遷「娶媳婦」了。鳥兒的羽毛在繁殖季和非繁殖季羽色差異是相當大的,這是為了方便它們夏季繁殖,而到了冬天有利於棲息躲藏。

「紫翅椋鳥在南京大約停留一個星期就會離開,一路飛往新疆。」專家告訴記者,等到了明年春天,紫翅椋鳥會變得食量大增,幾乎一刻不停地進食,因為它們又將離開新疆,做一次長途旅行。

除了紫翅椋鳥,在南京常見的椋鳥還有灰椋鳥、絲光椋鳥、黑領椋鳥等等。椋鳥家族包括一些重要的食蟲鳥類,翅較尖,尾短而呈平尾狀,有的為地棲性,有的為樹棲性,喜結群。它們叫聲嘈雜,善仿其他鳥的叫聲,有些種類在飼養條件下可學人語。有些品種是吃昆蟲的能手,巢常營於樹洞中。

「國寶」東方白鸛在江面優雅盤旋

這幾天,在觀鳥愛好者的朋友圈裡還流傳著一個好消息:東方白鸛也來南京了,而且是100多隻!「幾乎每年都會有鳥友在南京沿江溼地發現東方白鸛,但數量只有零星幾隻,在南京歷史上還從來沒有發現過數量如此龐大的群體。」南京自然攝影師範明告訴記者,過去即使是幾隻東方白鸛,也會吸引所有鳥友的目光,別說這次發現了100多隻。

據介紹,東方白鸛屬於大型涉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常在沼澤、溼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以小魚、蛙、昆蟲等為食。東方白鸛,屬鸛形目鸛科,體長約1.2米,翼展近2.2米,除飛羽黑色外,餘部體羽白色,喙黑色,眼部裸區和腳為紅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定為瀕危種,同時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目前,東方白鸛全球數量已不足2500隻,屬極度瀕危。因為數量少,每一隻都是當之無愧的重量級「國寶」。

「東方白鸛在長江下遊及以南地區越冬。其實,好多年以前,我們在南京能看到不少白鸛和白鶴,現在越來越少了。」範明惋惜地感嘆道,如今大型涉禽喜歡的生存環境已消失殆盡,人們的過度開發,沿江溼地裡濃重的人工痕跡,導致大型涉禽在天空盤旋、觀察後選擇離去。

正因為這些大型涉禽已越來越少見,當12月1日清晨有市民在南京淮濱路江邊看見上百隻東方白鸛在空中盤旋並拍下照片時,觀鳥者都沸騰了。當時,它們在淮濱路附近的河道通江口附近盤旋,在清晨的薄霧中緩慢優美地飛舞。它們始終在距離江面近百米的位置,大約30分鐘左右,便轉頭順著江邊飛走,很快就消失不見。

「說不定這群東方白鸛現在還沒有離開南京。」範明說,由於前段時間比較溫暖,冬候鳥飛抵南京的時間比去年晚了十幾天,也許這群東方白鸛還會在南京多停留幾日,然後飛往鄱陽湖越冬。一般來說,東方白鸛於每年9月末至10月初開始離開繁殖地,組成群體分批地往南遷徙。遷徙時常集聚在開闊的草原湖泊和蘆葦沼澤地帶活動,沿途需要選擇適當的地點停歇,它們最終大部分都會前往鄱陽湖聚集越冬。

珍稀的白琵鷺

昨天又光臨龍袍溼地

「今天我到龍袍觀鳥還看到了白琵鷺,大約有七八隻,昨天在綠水灣也發現了5隻白琵鷺。」範明告訴記者,白琵鷺是中國瀕危珍稀動物、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96年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名錄,2012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近的一次數據統計,白琵鷺在全球的總數量是3.1萬至3.4萬隻。多數國家只有幾百對,有的國家已經絕跡。

而在11月上旬,市民在浦口橋林街道的一個鄉村河道的蘆葦蕩裡也發現了白琵鷺的蹤影,數量有十餘只,它們很警覺地停留在蘆葦蕩溼地裡,引得不少觀鳥愛好者爭相前來一睹芳容。記者了解到,在我國,白琵鷺一部分常年留在南方,另一部分則在春季遷徙到北方繁殖,十一二月份南遷。最近,南京的觀鳥愛好者在好幾個沿江溼地都看到白琵鷺的身影。

白琵鷺的長相很特別,全身羽毛白色,它的嘴長而直、扁闊似琵琶;眼先、眼周、上喉裸皮黃色,胸及頭部冠羽黃色(冬羽純白);頸、腿均長,腿下部裸露呈黑色。白琵鷺長相漂亮,不僅少見,還是荷蘭的國鳥,深受人們喜愛。白琵鷺喜歡棲息於沼澤地、河灘、葦塘等處,涉水啄食小型動物,有時也食水生植物。

範明告訴記者,在六合龍袍沿江溼地、浦口綠水灣沿江溼地還能看見一些越冬的雁鴨類以及猛禽,還有鴴鷸(héng yù)類水鳥。與大型涉禽短暫停留南京不同,它們會在南京悠閒自得地度過整個冬天,直到明年三四月份才離去。

相關焦點

  • 珍稀鳥類反嘴鷸黑鸛現身南京 澳洲遠道而來(圖)
    國際候鳥遷飛的8條國際通道,有2條經過江蘇,而其中的南京溼地是通道上的重要一站。這裡就像國際機場一樣,迎來送往著來自世界各地「空降」於此的候鳥們,甚至一些極危鳥種也能在南京上空展翅翱翔。
  • 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過冬
    白骨頂、鷸鳥、鴨類已來「打前陣」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過冬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隨著北方氣溫的逐漸降低,一些「老朋友們」又拖家帶口來泰州過冬了。溱湖的秋色多姿多彩,成群結隊的過冬候鳥,不時傳來陣陣鳴叫聲。溱湖溼地公園野保宣教員夏惠告訴記者,10月中旬,溱湖湖面出現了第一批冬候鳥——三隻白骨頂。白骨頂每年10月中下旬,遷離北方繁殖地到南方越冬。除繁殖期外,它們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出現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偶爾可見單只和小群活動,這三隻白骨頂可能是「打前陣」來了。
  • 珍稀黑鸛光臨南京引鳥友轟動 全球僅3000隻(圖)
    [提要] 近期一些常年不易見的北方鳥頻頻現身南京,長江溼地陸續發現黑鸛、楔尾伯勞、黑臉琵鷺等罕見鳥種,鳥友組團探尋,更有人拍攝到了一隻罕見黑鸛幼鳥,目前全球僅存3000隻左右,在不少國家已絕跡,這在鳥界引起了一片譁然。
  • 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過冬
    溱湖的秋色多姿多彩,成群結隊的過冬候鳥,不時傳來陣陣鳴叫聲。溱湖溼地公園野保宣教員夏惠告訴記者,10月中旬,溱湖湖面出現了第一批冬候鳥——三隻白骨頂。白骨頂每年10月中下旬,遷離北方繁殖地到南方越冬。除繁殖期外,它們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出現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偶爾可見單只和小群活動,這三隻白骨頂可能是「打前陣」來了。
  • 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
    溱湖的秋色多姿多彩,成群結隊的過冬候鳥,不時傳來陣陣鳴叫聲。溱湖溼地公園野保宣教員夏惠告訴記者,10月中旬,溱湖湖面出現了第一批冬候鳥——三隻白骨頂。白骨頂每年10月中下旬,遷離北方繁殖地到南方越冬。除繁殖期外,它們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出現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偶爾可見單只和小群活動,這三隻白骨頂可能是「打前陣」來了。
  • 冬候鳥大部隊11月底至12月初抵廈 明年三四月份離去
    記者從市觀鳥協會獲悉,從9月初開始,會員們就陸續記錄到了冬候鳥的身影,如在翔安海邊灘涂上覓食的黑腹濱鷸、黑翅長腳鷸、中杓鷸、闊嘴鷸、黑嘴鷗、黑尾鷗等水鳥,在杉際內、植物園等山林,看到了北灰鶲、白腹藍鶲、紫壽帶、灰卷尾等林鳥。  市觀鳥協會理事陳浩說,現在抵廈的還只是冬候鳥的「先頭部隊」,數量比較少,觀鳥愛好者可以到海邊、山林、溼地尋找它們的蹤影。
  • 三萬餘鳥兒樂享衡水湖新生活,新增3種國家級保護或內陸罕見鳥類
    3萬多隻鳥兒來到這裡,有的歇腳覓食後繼續南下,有的則安家落戶悠閒過冬。它們中大多數是衡水人民的老朋友,但其中3位新「客人」令人眼前一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遺鷗、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紅胸黑雁和我國內陸極為罕見的灰瓣蹼鷸。為讓鳥兒自由飛翔,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全面監測候鳥遷徙區域,巡護員日夜守護,嚴打非法獵捕等幹擾鳥類繁衍生息的行為。
  • 吸引大批候鳥遷徙過冬!
    大亞灣區擁有溼地、樹林、海岸線等豐富的生態環境資源,是許多鳥類生存的天堂。近幾年,隨著大亞灣生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鳥類選擇在大亞灣過冬或是從大亞灣過境遷徙,在河岸或溼地棲息,成為大亞灣冬日裡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也吸引了眾多觀鳥大人前來觀鳥、拍鳥。
  • 「稀有物種」現身揚州,趕緊看看它們長啥樣
    「稀有物種」現身揚州   半蹼鷸,也是「鷸蚌相爭」中鷸鳥的一種。跟很多鷸鳥一樣,長長的嘴巴是它最為明顯的標誌之一。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一書中,半蹼鷸被列為「稀有物種」。   「稀有物種」半蹼鷸在揚州屬「過境鳥」。
  • 行攝候鳥求偶的春天 推薦4個拍鳥好去處
    春季,是一大批候鳥交配繁衍的季節,如果不是呆在過冬地度過最後幾天悠閒的時光,那它們就已經飛回了自己的「愛情聖地」,在那裡築巢、求偶。這時節不僅能拍到鳥兒休憩的靜美,在有的地方還能拍到候鳥辛勤築巢、求偶交配的生動畫面。看看筆者的推薦,扛起大炮出發吧!
  • 春天花會開,鳥兒自由自在
    灰喜鵲江蘇省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站調研員鍾育謙介紹,從鳥類的遷徙上說,江蘇近海與海岸溼地已經成為東北亞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特別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通道的終點站,為丹頂鶴、黑臉琵鷺等國際瀕危鳥類提供了重要的繁殖地或越冬地。因此對於候鳥的遷飛,江蘇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地點」。
  • 候鳥增多猛禽也在不斷增加
    近年來,隨著候鳥數量的不斷增加,以鳥類為食的猛禽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泰州猛禽家族種類眾多,近年來有觀察記錄的猛禽種類共有4科近20種。短耳鴞、斑頭鵂鶹、紅隼等猛禽在泰州比較常見,它們都是留鳥,一年四季可以看到。另外,蒼鷹、普通鵟等猛禽會隨著冬候鳥的遷徙趕來越冬,次年隨候鳥一起返回北方。
  • 罕見!時隔39年,這種重慶重點保護候鳥現身梁平!有圖有真相!
    4.0版,灰雁於1980年出現於重慶,39年後再現重慶,實屬罕見,這是重慶溼地保護和修復的可喜成績!」候鳥飛過澄淨的湖面。近年來梁平區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創建國際溼地城市為契機採取多種措施實施生態保護修復生態保護取得顯著成效雙桂湖國家溼地公園。
  • 候鳥「人」字形飛越七河八島冬候鳥陸續抵達這些最常見
    近日,在七河八島,有鳥友拍攝到大群候鳥排成「人」字形長隊飛越而過。揚州綠楊野生鳥類攝影藝術中心鳥友杭德泉介紹,天氣越來越冷,近期會有很多鳥兒遷徙過境。同時,觀測發現,來揚越冬的鳥兒也越來越多。大群候鳥遷徙排「人」字形飛越七河八島揚州是東部候鳥遷徙區,包括在東北地區、華北東部繁殖的候鳥,如鴛鴦、鴴鷸等,它們會遷飛到或過境揚州。而地處淮河入江水道的七河八島,又是候鳥遷徙過境的重要通道。近期,鳥友在這裡觀測到大群候鳥遷徙過境,「排成『人』字形長隊,一批有130隻左右,只是飛得太高太快,沒來得及觀察它們究竟是什麼鳥兒,就已飛過去了。」
  • 北鳥南飛 花城過冬
    鳥兒,是天空的舞者,是自然界的精靈,也是人類的好朋友。進入秋冬時節,溫暖如春的花城廣州,就成了各種候鳥南遷過冬的好地方。
  • 南京池杉湖成鳥兒樂園
    2020-11-25 20:11圖文來源: 紫金山視頻 經過近十三年的精心修復,南京池杉湖溼地公園各種鳥類越來越多。
  • 河南長垣:鳥兒的天堂,黃河溼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裡是河南長垣黃河溼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垣市黃河溼地位於黃河下遊地段,包括黃河河道和洪泛平原(黃河灘地),一級支流天然渠、文巖渠、天然文巖渠溼地區域。這裡水域遼闊,灘涂寬廣,地理位置特殊,水文特徵明顯,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看,從西伯利亞南下過冬的候鳥們已經陸續到了。漫漫旅途,不知歷經了多少艱險,終於能在此收羽歇足。
  • 到重慶的候鳥已有218種 除了紅嘴鷗,還有好看的
    重慶日報訊 (記者 陳維燈)連日來,重慶各沿江區縣出現了數量眾多的紅嘴鷗聚集,讓重慶市民能夠近距離觀賞到這些可愛的鳥兒。其實,不僅僅是紅嘴鷗,重慶日報記者從11月10日舉行的2020年「愛鳥護飛」專項行動啟動儀式上獲悉,截至目前,重慶能夠觀察到的鳥類已達502種,其中有218種為候鳥。
  • 棲息候鳥30多種!永靖黃河溼地成為「鳥兒的樂園」
    棲息候鳥30多種!永靖黃河溼地成為「鳥兒的樂園」 2021-01-14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一批候鳥們來過冬啦!網紅「天空之鏡」秋冬美成「天鵝湖」
    因為水天一色的驚豔場景,而上了熱搜的南京石臼湖,最近又火了,不過這次火的不是天空之鏡,而是秋冬的第一批小天鵝來石臼湖過冬了。候鳥們又來了,它們帶來了什麼?我們又該如何保護它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