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姜堰區溱湖溼地公園、興化市千垛鎮劉莊村萬畝荷塘景區等地,已有觀測者觀察到一批白骨頂、鷸鳥、鴨類在水面上棲息、捕食,給平靜的水面增添了不少生機。
白骨頂和鴨類在溱湖暢遊
深秋的溱湖,有一種別樣的美,一陣微風拂過,片片落葉在空中起舞。溱湖的秋色多姿多彩,成群結隊的過冬候鳥,不時傳來陣陣鳴叫聲。
溱湖溼地公園野保宣教員夏惠告訴記者,10月中旬,溱湖湖面出現了第一批冬候鳥——三隻白骨頂。白骨頂每年10月中下旬,遷離北方繁殖地到南方越冬。除繁殖期外,它們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出現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偶爾可見單只和小群活動,這三隻白骨頂可能是「打前陣」來了。
溱湖水面的白骨頂
據悉,白骨頂擅長遊泳和潛水,一天的大部時間都在水中遊弋、捕食。遊泳時喜歡穿梭在稀疏的蘆葦叢間,或在緊靠蘆葦和水草邊的開闊水面上,並不時地晃動著身子、不住地點頭。感覺到危險時,它們會立即潛入水中,或是遊進旁邊的蘆葦叢和水草叢中躲避。白骨頂屬雜食性動物,主要吃小魚、蝦、水生昆蟲、水生植物的嫩葉、幼芽、果實。
夏惠介紹,南京林業大學的項目組在溱湖建立了專門的觀測點,每年都會定期觀察候鳥遷徙的情況。這些年,隨著溱湖溼地公園環境不斷優化,來這裡過冬的候鳥種類已增至30多種。
「12月下旬到1月上旬的20天時間內,是溱湖溼地公園觀看候鳥的最佳時節,到時會有成千上萬的候鳥在湖面上棲息、覓食,場面尤為壯觀。」夏惠說。
興化萬畝荷塘鷸鳥的天堂
萬畝荷塘景區位於興化市千垛鎮劉溝村,面積達1.2萬畝,是以「荷文化」為主題打造的兼旅遊觀光與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生態農業區。
夏日的荷塘葉葉波顫顫,朵朵皆嫣然。深秋的荷塘則是另一番景象,大批的鷸鳥已來此開始了新的生活。
劉溝村水面的鶴鷸
11月18日,攝影達人沈海波在萬畝荷塘發現上千隻紅腳鷸在此集中覓食。沈海波是興化新華書店的一名員工,在他的鏡頭下,白琵鷺、東方白鸛、震旦鴉雀等一批珍稀鳥類在興化徐馬荒溼地、千垛鎮劉溝村被發現。
沈海波介紹,紅腳鷸生活於湖泊、溼地等地,主要以各種小型動物為食,常成小群遷徙。這個物種分布廣泛,每年10月份,部分紅腳鷸會遷離繁殖地來興化過冬。「這次我在萬畝荷塘發現的上千隻紅腳鷸種群是常客了,近年來它們每年都會來此過冬。」
新聞多點料
候鳥增多
猛禽也在不斷增加
近年來,隨著候鳥數量的不斷增加,以鳥類為食的猛禽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泰州猛禽家族種類眾多,近年來有觀察記錄的猛禽種類共有4科近20種。
短耳鴞、斑頭鵂鶹、紅隼等猛禽在泰州比較常見,它們都是留鳥,一年四季可以看到。另外,蒼鷹、普通鵟等猛禽會隨著冬候鳥的遷徙趕來越冬,次年隨候鳥一起返回北方。
根據相關觀察記錄,泰州猛禽主要有4類。其中,鴟鴞科成員有長耳鴞、短耳鴞、東方角鴞等;鷹科成員有黑耳鳶、蒼鷹、普通鵟、灰面鷂等;隼科成員有灰背隼、紅隼、遊隼等;鶚科成員為鶚。
據專業人士介紹,大多數猛禽以小鳥、鼠類、蛇、蛙、野兔、魚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我市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另外,我市長江邊的灘涂溼地,每年冬季也會迎來大量的候鳥來此過冬。如:高港區千畝江灘溼地、靖江江灘溼地等。
南京林業大學專家看過靖江的江灘後表示,從長江上遊武漢到下遊靖江,沿線像靖江這樣長著蘆葦的溼地幾乎沒有,可以說是現存最好的溼地資源。靖江蘆葦灘是多種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重要場所,還可以抵禦江浪、颱風和暴雨的衝擊。
感興趣的市民可以帶上望遠鏡到這些地方一睹鳥兒們的風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