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候鳥飛抵河南盧氏縣,其中還包括第三紀冰川期遺留物種——中華秋沙鴨。王文超 拍攝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製作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回升的氣溫催促花開草綠,也催促著冬候鳥們踏上遷徙旅途。近期,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迎來了豆雁、赤麻鴨、黑鸛等冬候鳥,其中還包括第三紀冰川期遺留物種——中華秋沙鴨。「這幾年,三門峽盧氏縣境內的洛河流域都能看到中華秋沙鴨,每年11月中旬飛來,次年4月中旬飛走。」盧氏縣生態攝影愛好者王文超告訴新京報記者,「盧氏縣水質潔淨,魚蝦、昆蟲豐富,符合中華秋沙鴨等候鳥選擇棲息地的標準。」
黑鸛體態優美,喜歡在清晨捕食小魚。成年黑鸛羽毛呈現金屬色。王文超 攝
對冬候鳥來說,北方氣溫回升後,它們將離開南方溫暖的越冬地,向北飛往繁殖地。
遷徙季,光顧盧氏縣域的還有鳳頭麥雞。王文超 攝
斑頭雁屬於高原鳥,結群遷徙。在盧氏縣比較罕見。王文超 攝
沙錐。王文超 攝
林鷸。王文超 攝
黑水雞。王文超 攝
遷徙的路上,冬候鳥會挑選適合自己習性的棲息地,進行短暫休整、補充體力。不過,不同候鳥挑選棲息地的標準也各有不同。
據盧氏縣野生動物愛好者觀察,每年最早光臨盧氏縣的冬候鳥是中華秋沙鴨。「11月中旬開始,洛河附近就能見到中華秋沙鴨活動。」王文超說,「中華秋沙鴨喜歡湍急河流,洛河河面寬闊,冬季不凍冰,符合中華秋沙鴨的標準。」
中華秋沙鴨在水中覓食後會帶到岸邊再吃。王文超 攝
正準備起飛的中華秋沙鴨。王文超 攝
在空中飛翔的中華秋沙鴨。王文超 攝
據介紹,中華秋沙鴨是中國特有物種,也是目前世界上野鴨種類中最古老的物種,是1000萬年前的第三次冰河時代少有的倖存者,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由於數量稀少以及對棲息地水域環境的極高要求,被人們稱為鳥類中的「大熊貓」、水域環境的生態試紙。
今年光臨盧氏縣的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中還有黑鸛。和中華秋沙鴨不同,黑鸛喜歡挑選水流相對舒緩的水域。王文超告訴記者,「黑鸛實行一夫一妻制,但是『戀愛期』長達一年之久,一旦結成連理,終生相守。」
飛抵河南盧氏縣的還有國家一級保護瀕危鳥類黑鸛。王文超 拍攝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製作
此外,成群的赤麻鴨、豆雁也都選擇盧氏縣域內的河流湖泊作為「驛站」,進食、休息,補充體力。
成群結隊的赤麻鴨。王文超 攝
豆雁集群遷徙。王文超 攝
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野生動物愛好者經過多年觀察發現,盧氏縣域內山川河流交錯的地貌,形成了不受幹擾的天然「驛站」。近年來,隨著盧氏縣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魚蝦、昆蟲豐富,為各類候鳥提供了充足的食源,這些綜合因素使得包括中華秋沙鴨在內的候鳥光顧盧氏縣。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唐崢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