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將迎候鳥到訪大年 種類或突破300種

2020-11-27 東方網

  「小天鵝兩個星期前就到無錫了」,11月15日下午,拍客許明崗向記者「爆料」。進入深秋,許多候鳥如約來到太湖邊。這讓錫城的觀鳥人頗為振奮。無錫位於世界七大鳥道之一的東亞———澳大利亞路線的輻射區域內,鳥類資源豐富,目前處於遷徙期,見了它們可要小心呵護哦。

  數量江陰最多,品種則宜興最多

  2007年因為一幅白頭翁的照片獲獎,從此與鳥類攝影結下不解之緣的許明崗,近年來持續用相機記錄無錫的候鳥,業餘時間都泡在湖邊山野之間。「冬候鳥至少要到9月中旬出現」,他告訴記者,今年是無錫候鳥記錄的「大年」,候鳥的種類很可能突破300種。在今年九十月份無錫地區的猛禽調查中,有鳥友在鴻山的一個山頭發現了鳳頭鷹等在無錫未被記錄的猛禽。「今年記錄到的像日本松雀鷹等猛禽的數量比往年多,往年只能零星見到幾隻,今年一天內相同種類的能見到8-9隻。」無錫的觀鳥人士增多了,較活躍的有一二十人,活動範圍集中於環太湖區域。

  「無錫有山有水,是鳥類中途補給理想的棲息環境」。動物園鳥類專家謝決明介紹,但目前無錫還沒有保護鳥的民間組織,對鳥類資源沒有確切統計。「以往的調查顯示,無錫的冬候鳥以黃雀、紅脅藍尾鴝為多。全市範圍內,宜興的林鳥數量最多,江陰的水鳥數量最多。按數量來講江陰最多,品種則宜興最多」。

  無錫處於世界七大鳥道輻射區域

  許明崗告訴記者,無錫觀鳥的好地方主要是太湖周邊地區,以及森林覆蓋率較高的公園,如梅園、錫惠公園、黿頭渚等。蠡園風景區管理處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沒有專業人員、設備來觀測候鳥動向,但他注意到白鷺長期在鷗鷺島、長廣溪溼地棲息。

  採訪中了解到,無錫位於世界七大鳥道之一的東亞——澳大利亞路線的輻射區域內,上海、鹽城、南通、杭州則在遷徙通道的覆蓋範圍內。謝決明介紹,「在無錫鷸鳥、鴴鳥較少見,但按鳥道遷徙的鳥類會有部分擴散到了太湖流域。但有的地方景觀岸被硬化了,不再是泥質的灘涂,小魚蝦、水生昆蟲隨之減少,就不大適合集群遷徙的水鳥」。

  出乎許明崗意料的是,前兩天竟在鴻山拍到了雜色山雀。「我準備記錄猛禽,卻聽到了異樣的叫聲,趕緊裝卡拍到了兩張照片」。隨後他與鳥友研究發現,這竟是在江蘇省從未記錄過的雜色山雀。它一般在東北、日本、朝鮮活動,但今年竟大範圍擴散了,在上海、浙江都被記錄到過。「通過記錄我們發現,白鷺、夜鷺等遷徙的鳥類適應了無錫的環境成了留鳥」。

  候鳥正在遷徙期,相遇應小心呵護

  據鳥友介紹,目前較多在太湖流域現身的是野鴨,也有為數不多的大雁,鳥兒在無錫的遷徙期可能會到12月中旬結束,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冷空氣的活動頻率。

  雖然每年有不少「北方客」來無錫,但是對於投棧的「客人」,人類還得小心呵護。候鳥一般會與人保持距離。「小型鳥類一般與人保持10-20米的距離,你一走近,它往後退。像小天鵝、野鴨等大型鳥類至少得保持100米的距離。你只要在它視線觸及的100米範圍內被看到,它立馬就會飛走」。作為錫城資深的鳥友,許明崗表示候鳥與人類的親近度幾乎沒有,「我們拍鳥都是一身迷彩服,連鏡頭都用迷彩布包了起來。

  謝決明介紹,臨近居民區的一般都是喜鵲、八哥、白頭翁等留鳥。「鳥類非常聰明,遷徙的時候會選擇好的環境」。謝決明告訴記者,一位上海鳥友曾在遷徙期餵養過一隻北紅尾鴝,誰知第二年遷徙期它直接落到了該鳥友的院落中接受餵食。他建議市民對陌生的鳥兒一定要及時放飛,讓它們能趕上「末班車」回家。(鄒皓美)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新疆迎來鳥類遷徙「大年」
    2018-07-11 12:18:22    華夏經緯網
  • 黑龍江省遷徙候鳥種類達350種 佔全國一半以上
    19日,在哈爾濱舉行的首屆黑龍江流域候鳥遷飛區保護網絡會議透露,黑龍江流域是全球九大候鳥遷徙路徑之一的東北亞-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徑重要組成部分,我省遷徙候鳥達350種,佔全國遷徙鳥類的一半以上。 據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是全國重點林區,森林和溼地資源豐富,其中溼地是遷徙候鳥最主要的棲息類型之一,黑龍江流域內的溼地為候鳥的遷徙和繁殖提供了大量棲息地,是重要的候鳥繁殖地和遷徙中轉站。全國有鳥類1400多種,其中遷徙候鳥種類達600多種,而我省遷徙候鳥就達350種,佔全國候鳥種類總量的一半以上。目前全省有248處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766平方千米,國家級36處,省級85處。
  • 「愛鳥周」啟幕 「雲觀鳥」上線 上海記錄的野鳥種類已達501種
    因疫情防控需要,今年的愛鳥周取消了線下活動,但豐富多彩的互動活動將在「雲端」呈現。記者獲悉,上海新近陸續發現了多種從未到訪過的鳥類身影,目前本市記錄「在冊」的野鳥種類已達501種。圖說:主辦單位海報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鳥類新記錄記者獲悉,今年年初以來本市觀鳥愛好者記錄到了多種新鳥種。
  • 密雲水庫迎過境候鳥,白鷺、斑嘴鴨等「先頭部隊」已抵達
    密雲水庫即將迎來候鳥遷徙過境高峰期。連日來,密雲水庫管理處鳥類觀測小組捕捉到了不少白鷺、斑嘴鴨等「先頭部隊」的身影。李婕 攝密雲水庫管理處鳥類觀測小組成員李婕告訴記者,近日,鳥類觀測小組攜帶設備連日蹲守,捕捉到了不少過境候鳥的倩影,其中包括白鷺、斑嘴鴨、天鵝等。
  • 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過冬
    白骨頂、鷸鳥、鴨類已來「打前陣」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過冬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隨著北方氣溫的逐漸降低,一些「老朋友們」又拖家帶口來泰州過冬了。溱湖的秋色多姿多彩,成群結隊的過冬候鳥,不時傳來陣陣鳴叫聲。溱湖溼地公園野保宣教員夏惠告訴記者,10月中旬,溱湖湖面出現了第一批冬候鳥——三隻白骨頂。白骨頂每年10月中下旬,遷離北方繁殖地到南方越冬。除繁殖期外,它們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出現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偶爾可見單只和小群活動,這三隻白骨頂可能是「打前陣」來了。
  • 「十三五成就」每年經停天津候鳥多達百萬 種類多達452種
    (東方白鸛)天津野生動物種類、數量逐年增加2015年以來,每年過境北大港溼地候鳥數量都達數十萬隻,並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2019年更是達到100餘萬隻。2020年過境北大港溼地的候鳥,春季數量為40餘萬隻,進入秋冬季以來數量已達32萬餘只。觀測記錄鳥類種類由2017年的249種增加到2020年的279種。七裏海溼地也是我市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觀測到的鳥類數量由幾年前每年20-30萬隻,逐步增加到2019年的40-50萬隻。
  • 天津市野生鳥類種類達到452種
    新華社天津11月19日電(記者黃江林)截至目前,天津市共觀測記錄野生鳥類452種,較2014年記錄種類增加了36種。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一級巡視員路紅介紹,2014年發布的《天津市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顯示,天津市共記錄野生動物種類485種,其中鳥類416種。
  • 中華秋沙鴨等候鳥遷徙至北盤江大峽谷國家溼地公園越冬
    匡中帆 攝 入冬以後,候鳥開始遷徙。記者從黔西南州林業局了解到,位於貞豐縣的貴州北盤江大峽谷國家溼地公園近期開展了鳥類監測工作。 監測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並記錄了中華秋沙鴨、鴛鴦、白胸翡翠、白鷺、蒼鷺、大山雀、大擬啄木鳥、白頰噪鶥、小鷿鷈(音:pì tī)、鳳頭鸊鷉(音:pì tī)、白腹錦雞、白鶺鴒(音:jí líng)、普通鸕鷀(音:lú cí)、紅嘴鷗、珠頸斑鳩、紅耳鵯(音:bēi)、白喉紅臀鵯等17種150餘只鳥類。
  • 10個新種首次亮相!雲南鳥道雄關今年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
    鳥道雄關位於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每年秋冬交替時節,都會有數以萬計的候鳥從這裡經過,飛往緬甸、印度等地越冬,是候鳥遷徙的咽喉要道。經過全體環志人員努力,國際鳥類環志巍山站鳥道雄關今年共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其中琉璃藍鶲、紫壽帶、紅眉朱雀、赤朱雀等10種鳥類系首次亮相。
  • 生態環境優良 海口留鳥、越冬候鳥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
    海口多樣化的生境和保存完好的自然環境,使得鳥類非常豐富多樣,此前專業機構已記錄到的野生鳥類約300種,被列為海南省重點保護的鳥類約90種。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人們愛鳥護鳥意識的增強,在海口的留鳥和越冬的候鳥種類及數量都在不斷增加。不久前,東寨港更是迎來3隻號稱「鳥類中的大熊貓」黑臉琵鷺,反嘴鷸數量也超過了20隻,均創下新高。
  • 10個新種首次亮相!雲南鳥道雄關今年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
    鳥道雄關位於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境內,每年秋冬交替時節,都會有數以萬計的候鳥從這裡經過,飛往緬甸、印度等地越冬,是候鳥遷徙的咽喉要道。經過全體環志人員努力,國際鳥類環志巍山站鳥道雄關今年共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其中琉璃藍鶲、紫壽帶、紅眉朱雀、赤朱雀等10種鳥類系首次亮相。
  • 江南的生態有多好,看那些飛入無錫青山秀水的美麗的鳥
    野生鳥類按遷徙習性而言,可分為留鳥、候鳥和旅鳥。留鳥終年在同一地區棲息,如烏鴉、喜鵲、麻雀等,除非特殊的生態環境變化,基本上沒有遷徙現象。據觀察無錫地區的留鳥種類越來越多,連同灰喜鵲、珠頸斑鳩、椋鳥、鶇類、多種鶯類、鷺類、秧雞,甚至戴勝等,常年可見,光是在江南大學校園裡生活的留鳥就有幾十種。
  • ...江西吳城候鳥小鎮:唱響「候鳥經濟」之歌 摹繪鄱陽湖生態畫卷
    鄱陽湖是世界最大的候鳥越冬棲息地,每年來此越冬的候鳥數量多達60-70萬隻,種類多達310種,有著「候鳥王國」的美譽。江西吳城鄱陽湖片區的候鳥小鎮便是候鳥每年冬季的一處家園。  未來網11月19日電(記者 凌萌)「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日,落時不見湖邊草。」一首鄱陽湖民歌,既是對鄱陽湖候鳥自然景觀的真實寫照,也道出了候鳥在鄱陽湖悠然越冬的奇觀。
  • 海南鳥兒種類豐富 現有記錄的鳥類種類超過420種
    原標題:海南現有記錄的鳥類種類超過420種 綠林掩映、鳥兒蹁躚,是很多遊客來海南的第一印象。海南的鳥兒種類有多豐富?3月26日,2019年海南省「愛鳥周」活動啟動儀式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行,海南日報記者從啟動儀式上獲悉,海南適宜的氣候和良好的生態孕育了種類繁多的常住留鳥,現有記錄的鳥類種類超過420種,約佔全國現有記錄鳥類的1/3。 當天上午8時30分,在海口市演豐鎮博度村退塘還林示範區,參加紅樹林生態修復與水鳥生境管理現場體驗的代表們走進拋荒的魚塘,種下一株株紅樹林樹苗。
  • 鄱陽湖二次科考記錄鳥類236種 冬候鳥所佔比例最大高達100種
    歷時兩年後,鄱陽湖第二次科學考察項目於近期完成,共記錄到鳥類236種,冬候鳥所佔的比例最大,達100種。 記者了解到,鄱陽湖第二次科學考察項目是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由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牽頭,省科學院、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家單位共同承擔。
  • 10個新種首次亮相!巍山鳥道雄關今年共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
    經全體環志人員努力,國際鳥類環志巍山站鳥道雄關今年的鳥類環志工作於11月6日結束收網,共環志候鳥136種3083隻,其中琉璃藍鶲、紫壽帶、紅眉朱雀、赤朱雀等10種,是在巍山首次網捕到。環志到的新種候鳥斑喉希鶥。
  • 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
    溱湖的秋色多姿多彩,成群結隊的過冬候鳥,不時傳來陣陣鳴叫聲。溱湖溼地公園野保宣教員夏惠告訴記者,10月中旬,溱湖湖面出現了第一批冬候鳥——三隻白骨頂。白骨頂每年10月中下旬,遷離北方繁殖地到南方越冬。除繁殖期外,它們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出現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偶爾可見單只和小群活動,這三隻白骨頂可能是「打前陣」來了。
  • 大批量、多種類候鳥下月抵泰過冬
    溱湖的秋色多姿多彩,成群結隊的過冬候鳥,不時傳來陣陣鳴叫聲。溱湖溼地公園野保宣教員夏惠告訴記者,10月中旬,溱湖湖面出現了第一批冬候鳥——三隻白骨頂。白骨頂每年10月中下旬,遷離北方繁殖地到南方越冬。除繁殖期外,它們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出現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偶爾可見單只和小群活動,這三隻白骨頂可能是「打前陣」來了。
  • 紅樹生海濱候鳥聚十萬
    南沙溼地吸引候鳥覓食。南沙溼地營銷總監魏偉文表示,「由於南沙溼地在開發建設和日常維護中注重紅樹林建設和優化水質,在一期溼地範圍內劃出三分之一區域將其設置為淺灘專供候鳥覓食,因而吸引數以十萬候鳥來溼地棲息過冬。」南沙溼地一系列環境保護措施的開展,為鳥兒來此棲息創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從2005年監測到94種鳥類,到現在監測到超過180種,環境越來越好,鳥類越來越多。」
  • 北紅尾鴝大規模飛抵 福建進入冬候鳥觀賞季
    中新社福州10月17日電 (林春茵 陳雪玲)福建省觀鳥協會17日披露,一種名為「北紅尾鴝」的鳥正大規模飛抵福建,隨著這種「信號鳥」的出現,該省正式迎來精彩的冬候鳥觀賞季。北紅尾鴝體長大約15釐米,色彩豔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