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廈門對周邊水域的整治,環境不斷優化,每年秋冬來臨之際,北方的候鳥南飛到廈門過冬,吸引了眾多的觀鳥愛好者圍觀。
元旦前後,在廈門園博苑附近就出現了大量的鸕鷀,園博苑水域有著眾多的魚蝦等生物,為鸕鷀提供了可口的美食,它們更是選擇這裡成為常住的家。
隨著鳥類在廈門過冬數量的增多,最近廈門的天空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候鳥在廈門的天空中飛翔,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排成人字,更有排成一匹「狼」圖形的。
這樣排成人字形隊伍的鳥類可不是大雁,根據鳥類觀察者說,廈門很少出現成群的大雁。最近在廈門的天空中這樣結伴飛翔的,幾乎都是來廈門過冬的鸕鷀。
鸕鷀渾身黑色羽毛,在太陽下會發出天然的古銅色光芒。當成群結隊的鸕鷀在水面起飛的時候,場面非常是壯觀。
鸕鷀還是捕魚的好手,擅長潛水捉魚,先躍出水面再翻身入水,一個呼吸之間就能叼回活蹦亂跳的魚兒。
杏林灣的魚蝦資源為鸕鷀提供了優厚的覓食環境,以往每年都有六七千隻鸕鷀到廈門水域進行覓食。隨著廈門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以往白天來廈門覓食,夜晚棲息在金門過夜的鸕鷀越來越多的選擇在廈門過夜。
隨著這幾年廈門生態環境的優化,這些在廈門過夜的鸕鷀,大多選擇住在園博苑的生態島上。這幾座生態島草木豐盛,遠離居民區,不會受到驚擾,為鳥兒們棲息提供了很好的環境。
隨著馬鑾灣海域的治理顯出成效,今年來廈過冬的鸕鷀不僅棲息在園博苑附近,馬鑾灣水域也能看到不少。
鸕鷀作為一種生態指示物種,隨著每年過冬的鸕鷀數量的增加,說明廈門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每年3月份過後,來廈門過冬的這些鳥類就會陸續離開廈門返回它們夏季的棲息地。所以元旦前後這幾個月正是廈門觀賞候鳥的最好的時節。
想觀賞這些候鳥的市民、遊客,可以到園博苑主展島東護岸的觀鳥長廊、五緣灣溼地公園等地觀鳥。在觀賞的時候建議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不要去驚擾到它們的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