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是世界八大重要候鳥遷徙通道之一,每年春秋兩季,大量候鳥把這裡當做驛站,覓食、棲息,補充能量後繼續遷飛。現在,正是候鳥南遷的時候,據最新數據,北大港溼地已迎來候鳥50餘萬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700餘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疣鼻天鵝、大天鵝、小天鵝總共約2500餘只,白琵鷺500餘只。這些年來,飛臨北大港水庫的候鳥逐年增加,是誰在守護著它們的家園呢?
巡護隊員:從餵食到搭巢,全天候護衛
從今年10月開始,陸續有候鳥飛臨北大港溼地,保護區管理中心的巡護隊員迎來了最緊張的季節,現在巡護隊員有28人,全天24小時巡邏,尤其到了晚上,更是要徹夜守衛。雖然近年來沒有發生過盜獵鳥類的現象,但是隊員們也不敢掉以輕心。他們還要監測、記錄鳥的種類和數量,隨時觀察有沒有受傷等需要救助的情況。
徐建平做巡護隊員有近三年時間,通過保護區管理中心日常組織的培訓,加上人手一冊的鳥類圖譜,讓他從對鳥類保護一無所知,到認識200多種北大港溼地常見鳥類。他有一次救助受傷的大天鵝,大天鵝伸長脖子後將近一人高的高度,和它受驚後掙扎的樣子,還著實把他嚇了一跳。但大天鵝經過醫治成功放飛後,徐建平特別有成就感,每到遷徙季節,就盼著大天鵝來。雖然這個季節日夜巡護,隊員們很辛苦,但看到候鳥歸來的身影都很高興,如果看到珍稀物種,就更是興奮。
東方白鸛是隊員們特別關注的。在保護區裡有幾十隻「土生土長」的東方白鸛,這些年來,有一些東方白鸛因為受傷體弱等情況沒隨「大部隊」遷走,受到了貴賓的待遇。
北大港溼地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副主任陽積文,還記得當年整個冬天圍著幾隻東方白鸛轉的經歷。那是八年前的冬天,野生動物保護站剛剛成立,只有五六個人和一輛車負責日常巡護。當時有幾隻東方白鸛留在了北大港溼地,池塘已經上了凍,工作人員擔心它們沒有辦法覓食,就幾個人日夜輪班,觀察東方白鸛降落到了哪裡,他們就趕到那,用鎬把冰破了,用鐵鍁把魚鏟上來,然後人退得遠遠的。直到看見東方白鸛飛下來吃魚了,他們才放心離開。
隨著保護區內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有一些東方白鸛就留在了北大港,春天就在此築巢。工作人員發現,東方白鸛習慣在高處築巢,有幾隻把築在了高壓線上,為了安全起見,從2016年開始,他們就嘗試著幫東方白鸛築巢。他們用兩根十米高的水泥柱架起門字型高架,在頂端按照東方白鸛巢穴的樣式,鋪了草,但是就不見東方白鸛住進去。後來,他們發現,東方白鸛認生,不是自己搭的巢就不住,於是他們把「精裝修」去掉,只留下框架。漸漸地,終於有東方白鸛自己飛到高架上去築巢了。如今在保護區鸛棲湖附近的十幾個高架上,幾乎都有東方白鸛築巢,這幾年累計築巢33個,繁殖幼鳥28隻。從他們築巢到幼鳥出窩,工作人員每天都有記錄。
東方白鸛是一種很警覺的動物,人類稍微靠近就會飛走。保護區管理中心配備了無人機,在高空無幹擾地觀察它們。此外,保護區內在鳥類經常棲息、覓食的點位設置了80多個高清監控攝像頭,隨時監護觀測。在遷徙高峰到來之前,工作人員還會給候鳥備好補給,今年11月以來就投放了萬餘斤鯽魚苗和千餘斤玉米粒,滿足不同鳥類需求。全方位的人防技防和細心的呵護,讓北大港溼地成為候鳥遷徙途中寧靜的港灣。
村民:退漁退耕,引來鳳還巢
北大港溼地的保護,也和周邊的居民息息相關。為了減少種養殖活動對鳥類棲息的影響,保護區進行了退耕、退漁、還溼工作。其中,退漁11.6萬畝、退耕1.3萬畝、退居24戶。
張玉金就是退漁的其中一戶村民。他家住古林街道馬棚口一村,這裡地處北大港溼地保護區實驗區範圍內,有大量池塘,這裡雖然沒有東方白鸛等珍稀候鳥飛臨的記錄,但也處在候鳥遷徙通道上,偶有大雁、天鵝降落。張玉金曾親眼目睹租住在村裡的盜獵者逮鳥拿去賣。因為盜獵者在池塘邊的草叢中布下了密密麻麻的網,前些年,本地的野雞野鴨不見了,遠道來的大雁、天鵝也不來了。
在北大港溼地保護自然保護區成立之後,建立了聯席協作機制,保護區管理中心與公安部門、屬地街道聯防聯治,聯合執法,共同加強監管。馬棚口村雖然遠離保護區核心,毗鄰河北黃驊,但也在聯防聯治的範圍內。為了加強這裡的巡護力量,古林街道成立了村民巡護隊,把當過村長的張玉金任命為巡護隊長,加上另外兩個村民,給配了一輛車,每年10月到轉年4月,候鳥遷徙季節,全天候在溼地範圍巡查。
為了防止有人晚上下藥,張玉金和另外兩個隊員,每天都要摸黑去溼地巡查,連大年三十,都是先在溼地轉一圈,再回家吃餃子。這兩年,他眼看著大雁和天鵝飛回來了,他原先養蝦的池塘去年飛來了幾十隻天鵝,待了三天,他就守了三天。今年飛來的野鴨和大雁比全年還要多,張玉金盼著那些天鵝能再來。
吳中會是緊鄰保護區的中塘鎮甜水井村村民。吳中會印象中,十幾年前,也常有人狩獵溼地深處的「野味」,綠頭鴨、大雁都曾是人們的盤中餐。如今,愛鳥、護鳥的理念深入人心,人們再也不逮鳥了,對飛到自家農田和果園裡的鳥也不轟,發現有病的、受傷的鳥就送往救護站。
吳中會本來就愛鳥,很多志願者到村裡去宣傳愛鳥護鳥,吳中會也加入了志願者組織,兩年前,他成為保護區管理中心巡護隊的隊員。現在,他在保護區巡護觀測候鳥,回到家中,在院裡也能看到鳥群從天空飛過。他說,以前人們說鳳凰來了是吉祥的象徵,這候鳥不就是鳳凰嗎!
在北大港溼地,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卷徐徐展開。保護好野生動物植物,就是在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也是保護我們自己的未來。正像村民說的,這翩躚而至的候鳥就是報喜鳥,預示著綠色發展的美好明天。(記者王愛瀅攝影周政)
來源:津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