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聞丞
一大群反嘴鷸在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飛翔。攝影 | 嚴賢(鳥網·早起的小鳥)
江西鄱陽湖
亞洲最大越冬候鳥棲息地
每年到這裡越冬棲息的
鶴類、鸛類、鷗類、鷺類、雁鴨類、
鴴鷸類等候鳥多達約70萬只
全球98% 以上的白鶴
70% 以上的白枕鶴
80% 以上的東方白鸛
60% 以上的鴻雁
都在鄱陽湖越冬
鄱陽湖是遷徙路線上的候鳥天堂
江西鄱陽湖溼地生態系統
為160餘種、約70萬羽越冬候鳥
提供安全穩定的棲息環境
成為全球矚目、亞洲最大的候鳥越冬棲息地
充滿新生命力的超年輕湖泊
鄱陽湖形成至今僅1.2萬年,正處於湖泊發育的幼年期,是一個年輕的大湖。
位於長江中下遊平原地區的鄱陽湖,其所在的低平區域,北隔長江與大別山相望,西面是廬山、幕阜山,南面為贛江流域,東面是贛東北、皖南的山地丘陵區域。
在中國歷史上有記錄可查的每輪冷暖交替中,由於江西以贛江為首的五大水系與長江的水文過程在季風驅動下的年度劇烈變化,鄱陽湖自形成之日起,就有夏季盈波滔天、冬季枯水一線的現象。
白鶴是鄱陽湖候鳥中的旗艦物種,全世界共有4000 餘只。每年10月至翌年3月,全球98% 以上的白鶴在鄱陽湖棲息。攝影 | 胡業清(鳥網·葉青)
儘管最近幾十年鄱陽湖出現了湖區縮減的趨勢,但相比湖泊地質構造上已延續上千萬年,並將持續下去的沉陷,以及鄱陽湖形成以來1.2萬年的歷史,鄱陽湖本質上仍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超年輕湖泊,依然是亞洲最引人矚目的水鳥棲息地,是遷徙路線上的候鳥天堂。
遷徙季節的白鶴常常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攝影 | 葉學齡
通江達海,鄱陽湖為亞洲候鳥準備了多少魚?
鄱陽湖季節性漲落的水文過程,造就了長江中下遊令人嘆為觀止的魚類和鳥類多樣性,形成極其富饒的生產力。
夏季,季風雨形成的洪流攜帶著巨量營養物質進入湖泊沉積下來,滋養出繁茂的浮遊生物,成為魚苗的優質餌料。加之前一年冬季的枯水,導致湖泊的很多淺水區缺乏捕食魚苗的天敵生物而成為優質的育兒場。這樣的湖泊成為眾多魚類洄遊繁殖的目的地。
這些魚包括淡水魚和海水魚。典型的淡水魚,如我們熟知的「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忽然降低的水溫和富含氧氣的新水是觸發它們繁殖行為的按鈕,成群的魚至江河急流淺灘處產卵。待這些數量巨大的魚類繁殖起來,食肉魚也緊隨其後。
越冬期,東方白鸛最重要的行為就是取食。在寒冷的冬季,獲得充足的食物是保障生存的基礎,也是為遷回繁殖地儲備能量。攝影 | 朱潤祿
秋季,長江幹支流水量隨降雨量的減少而減少,鄱陽湖一望無際的水面開始萎縮。夏季自由遨遊的大魚群開始往湖水最深處和江河深水道撤退。從春到夏喧鬧了幾個月的水域漸漸歸於清靜。但另一批旅者正在路上,鄱陽湖將在這個半年成為候鳥的天堂。
白鶴和雁鴨類候鳥喜歡在淺水、泥灘、草洲活動,在鄱陽湖可看到它們集體覓食的壯觀場景。攝影 | 王小龍
鴴鷸、燕鷗,拉開候鳥遷徙序幕
當第一塊灘涂從水底露出來,就有訪客到來。最早在8月,來自北極圈苔原或者蒙古草原的鴴鷸類和燕鷗類開始出現在鄱陽湖。它們開啟了秋季候鳥遷徙的序幕。
此時出現的鴴鷸類主要是體型較小的一些物種,例如環頸鴴、三趾濱鷸等,它們多以水濱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物。
在五星白鶴保護小區,一群紅腳鷸從一隻白鶴頭頂飛過。攝影 | 周海燕
8月中下旬開始至10月前,大量各種鷺類開始南遷。在鄱陽湖停歇的鷺類幾乎包括中國東部所有的種類,如夜鷺、池鷺、牛背鷺、白鷺、中白鷺、大白鷺、蒼鷺等,也有在鄱陽湖周圍繁殖的群體。秋季出現的群體在飽食一頓後大部分會繼續往南遷徙,進而在南嶺或羅霄山等地形成鳥道景觀。
每年的4月間,江西省南昌市象山森林公園都會迎來大批白鷺,在這裡度過長達半年的築巢、產卵、育雛的生活。攝影 | 紀紹琴(鳥網·三弦琴)
兩隻蒼鷺在捕食嬉戲,盡享初春時光。攝影 | 劉國琴(鳥網·自由式)
伴隨著洪水退去,大片土地露出,鄱陽湖水面之上和水面之下,都變成「大草原」。淺水區困住的小魚群或者灘涂上出露的螺蚌,也成了唾手可得的食物來源。於是,從鴴鷸類開始,鷗類、鷺類、雁鴨類、鶴類和鸛類紛至沓來。
由於鄱陽湖是長江中下遊唯一一個還保留著這種自然漲落過程的通江湖泊,對於仰賴這種生境的物種而言,這裡就成為最後的冬季「伊甸園」。
江西省北部的都昌縣擁有鄱陽湖1/3的水域,是江西省溼地面積最大的縣,這裡是灰鶴的集中分布區,高峰期數量可達4000-8000 餘只。攝影 | 紀紹琴(鳥網·三弦琴)
漫長冬季,它們在五河一湖壯麗重逢
全球幾乎所有的白鶴和絕大部分的東方白鸛,以及大陸遷徙路線上的所有白枕鶴,和半數以上的鴻雁、小天鵝,都要到鄱陽湖度過漫長的冬季。
豆雁是適應性最強的雁類,它們甚至能咬開菱角堅硬的外殼,吃到其中富含糖類和蛋白質的果仁。在鄱陽湖周邊草地上覓食的鳥類,歷史上曾經還有體型最大的能夠飛翔的鳥類——大鴇。
在鶴、雁集中活動的地方,自然少不了多姿多彩的野鴨。在中國有分布的幾乎所有河鴨和潛鴨秋冬季節都見於鄱陽湖,數量較大的如綠頭鴨、斑嘴鴨、綠翅鴨、針尾鴨、赤頸鴨等。
一隻中華秋沙鴨和兩隻赤麻鴨在水中遊玩,憨態可掬。攝影 | 王弼正
隨著冬季枯水過程的發展,鄱陽湖中出現更多相對獨立的湖池,一些中小型魚紛紛集中到這些區域。食魚的鳥類開始往這類水域集中。其中體型最高大的就是東方白鸛。鄱陽湖是東方白鸛在全球最大的越冬地。另外,鄱陽湖還可能是白琵鷺在中國最大的越冬地。東方白鸛和白琵鷺都是在淺水區域用長喙在水下探尋、捕捉體型較大的魚類的水鳥。
深冬時節,百餘只東方白鸛在鄱陽湖都昌馬影湖水域嬉戲。攝影 | 王小龍
鄱陽湖是全球冬季唯一一處可以觀察到數百隻以上東方白鸛形成的大群的地區。而在鄱陽湖也較為容易觀察到數百甚至上千隻白琵鷺在同一片水域覓食。它們成群結隊同時在水中邊走邊用寬大的喙左右划水捕魚的形象頗為壯觀。在東方白鸛和白琵鷺活動的區域,也會有少量黑鸛在其中活動。
2017年,39隻黑鸛出在鄱陽湖水域,是近年來最多的一次。攝影 | 祝鈞衡( 鳥網· 凡人阿衡)
數十萬隻水鳥,享用大湖的饋贈,見證大湖的繁盛
在這些湖池的淺水區,還有數量龐大的鷸類聚集。其中最醒目的就是黑白相間的反嘴鷸。在濱岸水更淺的區域,則有數量龐大的黑腹濱鷸和黑尾塍鷸。而在水更深的開闊水面,最活躍的捕魚鳥類就是普通鸕鷀和普通秋沙鴨了。這些水域也是大量鷗類覓食的場所。最尋常的小型鷗就是紅嘴鷗,而較為常見的大型鷗則是蒙古銀鷗和西伯利亞銀鷗。
鄱陽湖秋冬季節聚集數量龐大的反嘴鷸。攝影 | 王小龍
鄱陽湖秋冬季節聚集的水鳥也會成為猛禽追逐的獵物。冬季,在鄱陽湖會有白尾海雕、烏雕、草原雕等親水的大型雕類尾隨大群的雁鴨類活動。成群的鴴鷸類則會吸引來遊隼。在草洲上,還有低空逡巡的普通、白腹鷂和白尾鷂,甚至也會有黑翅鳶在冬季留守。
江西優越的生態環境吸引大量猛禽。鶚發現獵物會急速降到水面,翅膀拍起水花。攝影 | 唐文明
直至來年早春,當湖水再次上漲,以上鳥類才陸續離開,循著不同的路線踏上北歸的漫漫徵途。
江西鄱陽湖南磯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黑尾塍鷸等鷸類組成的龐大鳥浪,在空中翻滾、變幻,蔚為壯觀。攝影 | 張春福
今天的鄱陽湖,由於最近幾十年流域經濟快速發展和人類活動影響力的空前強大,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從更大的時間尺度看,鄱陽湖畢竟是一個年輕的大湖,只要我們給夠空間,長江之心就能有力地跳動,煥發出無窮的生命力量。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社《森林與人類》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