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鄱陽湖保護區」)監測顯示,目前遷徙到保護區的冬候鳥總數達35萬餘只,其中雁鴨類最多,有27萬餘只。昨日,記者採訪了解到,受夏季洪水影響,鄱陽湖退水緩慢,今年越冬候鳥較為分散,為此,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充分運用5G、視頻監控系統、無人機等先進手段解決候鳥保護的難題。
現象
今年相較往年越冬候鳥分布更為分散
鄱陽湖承贛、撫、信、饒、修等五河之水,通長江。「豐水一片、枯水一線、水草豐美」的時令性溼地生態系統是鄱陽湖的典型特徵。因此,為鶴類、鸛類、鷗類、鷺類、雁鴨類、鴴鷸類等70萬隻越冬候鳥提供了安全穩定的棲息環境。全球98%以上的白鶴、70%以上的白枕鶴、80%以上的東方白鸛、60%以上的鴻雁在此集聚越冬。鄱陽湖成為全球矚目的候鳥越冬地。
記者查閱鄱陽湖保護區監測數據發現,11月21日至30日野外監測統計到鳥類100種。其中,水鳥60種,分別隸屬於7目13科;其他鳥類40種,分別隸屬於8目21科。總計監測到水鳥35萬餘只,其中雁鴨類最多,有27萬餘只。今年較往年,鳥類分布更分散,相比較鄱陽湖湖區,更多鳥類分布在藕塘和農田。值得一提的是,與鄱陽湖一堤之隔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中的白鶴數量,已超過全球白鶴種群數量的半數。
探因
今夏洪水使湖區水位偏高 候鳥覓食範圍擴大
「今夏洪水使鄱陽湖水位一直居高不下,導致鳥類愛吃的苦草等草類腐爛,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去農田、藕塘中覓食。」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總工程師曾南京分析說,洪水時期,湖區草洲、泥潭等地塊裸露面積小,候鳥棲息地大面積減少,淹沒在水下的溼生植物和沉水植物容易死亡。
記者從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今夏洪水對於以苔草、魚類、底棲動物等為食物的鳥類來說,影響可能會較小,對以苦草、冬芽等塊莖植物為食的白鶴、小天鵝等越冬候鳥會有影響,最直接的表現是這些候鳥的覓食範圍擴大。
難點
候鳥分散不易監測 仍有捕捉誘殺候鳥現象
候鳥分布分散為監測、保護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不僅如此,因湖區「點多面廣戰線長」,全域保護難度大。加上遠程監控網絡等信息化建設還未完全覆蓋,候鳥保護管理仍有盲區,仍有不法分子用天網捕鳥、用毒餌毒殺候鳥的現象。
為此,鄱陽湖保護區積極採取措施,應對這一系列問題。
措施
視頻監控系統、無人機為候鳥保駕護航
面對新形勢,鄱陽湖保護區將巡護排查作為當前保護候鳥安全越冬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記者從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鄱陽湖保護區各保護站組織精幹力量經常性深入湖區開展「地毯式」排查,尤其是子湖泊和蝶形湖,加大夜間巡查頻次,特別是重點時期,對縣際交界盲區、候鳥集中分布區等重點區域進行定點蹲守。及時處置天網、毒餌,加大對定置網、捕鳥夾等的排查力度。
同時,通過項目支持,對保護區範圍內巡護道路進行了維護,使保護站開展巡護過程中基本做到了巡護工作不留盲區與死角,大力推進越冬候鳥和溼地保護數位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充分運用5G、視頻監控系統、無人機等先進手段破解難題,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監測巡護體系。
此外,我省部分地區對保護候鳥做出探索,江西鄱陽湖保護區管理局聯合永修縣成立了保護溼地候鳥巡護隊,其中永修縣專業護鳥隊12人,劃分責任區域,每日報告湖區情況;新建區成立了一支巡護隊伍,每年安排財政預算190萬元,配備了無人機、履帶式拖拉機、水陸兩用車,開展常態化聯合巡湖,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編輯:袁雲飛
【來源:江西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