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北遷繁殖季,崇明東灘迎來「鴴鷸大軍」(多圖)

2020-12-08 上觀

「啾!啾啾!」清晨的崇明東灘溼地上,金偉國穿著套鞋、戴著皮袖套,用竹哨仰天吹出悠揚的哨聲。不一會兒,一群大濱鷸就被吸引過來,金偉國找準時機,拉動早已鋪好的鳥網繩將它們捕獲,準備帶回去給保護區工作人員作環志然後放飛。「眼下是鴴鷸類候鳥的過境高峰,我每天都會捕獲幾十至上百隻不同品種的鳥兒。風信好的時候,一天有成千上萬隻鳥在這兒落腳!」

大濱鷸

今年57歲的老金是崇明陳家鎮八滧村的村民,他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鳥哨」的傳承人,能將一隻小小的竹哨吹出六十多種候鳥的叫聲,如今是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名護鳥志願者。時值四月,春意盎然,在南方度過了一整個冬天的鳥兒又開始了北遷繁殖之旅。這是崇明全域禁獵後的首個候鳥北遷繁殖季,工作人員預計,今年過境的鴴鷸類鳥類數量將達3萬餘只,大多數將停留到春末夏初。

黑臉琵鷺和白琵鷺

每年水鳥遷徙所經過的地理路線被稱為遷飛區,全球共有8條主要遷飛區,崇明東灘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一站。金偉國告訴記者,東灘保護區一年四季都很「熱鬧」,這幾年更是越來越「熱鬧」了——不是人多,而是鳥多。在東灘這個「驛站」,每年秋冬季會有雁鴨類候鳥成群結隊從北方「遠道而來」,每年有約3萬隻雁鴨在東灘越冬,去年保護區還記錄到了「國寶級」物種中華秋沙鴨。每年7月到9月,則是完成繁殖的候鳥朝南飛的季節,成群的鳥從新疆、黑龍江、美國阿拉斯加甚至是西伯利亞最北邊來到東灘棲息補充體力。每年3月到5月,則是鴴鷸類候鳥從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北遷的高峰期。「目前,大濱鷸的『大部隊』基本上已經又朝北飛了,現在保護區裡多的是中杓鷸,再過一陣子,翹嘴鷸的『大部隊』也要在這裡集結了。」

中杓鷸

去年11月21日,崇明全域範圍被劃定為野生動物禁獵區,加大了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東灘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馬強告訴記者,崇明「全域禁獵」之後,農戶用粘網捕鳥的現象已大幅減少。為了進一步做好春季遷徙候鳥保護,保護區根據春季遷徙鳥類規律,組織開展了春季鳥類保護專項行動——「春隼」行動。「春隼」行動自今年4月1日開始,將持續到5月20日,工作人員對保護區內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和重點時段進行嚴密布防。行動期間,保護區內各管護站加強了道口入區人員和車輛的檢查,嚴禁無關人員進入保護區,工作人員還組織開展了凌晨檢查及灘涂巡查,積極查處區域內定置網、地籠等捕撈行為。保護區還將聯合邊防、上實等部門或單位,加強保護區周邊區域林帶執法行動,同時加強保護區內施工人員、周邊社區、農戶等宣傳教育,營造愛鳥、護鳥的良好氛圍。

大杓鷸

候鳥過境高峰期間,保護區也加強了巡護管理和疫源疫病監測。東灘保護區管理處科技信息科吳巍博士告訴記者,這幾個月,保護區將平時每月一次的鳥類調查增加為每月兩次,將整個保護區分成五片區域,派工作人員同時調查鳥類的種類、數量、分布區域等。

 

正值候鳥北遷過境高峰,是不是意味著現在也是崇明東灘的「最佳觀鳥季」?金偉國認為並非如此。「不少鴴鷸類的鳥喜歡涉水棲息覓食,一般都在海邊活動,普通遊客很難看到。而且鴴鷸類的鳥體型普遍較小,最小的比麻雀還小,觀賞效果遠不如秋冬季時的雁鴨類候鳥。」東灘保護區提醒市民遊客,如想去東灘遊玩賞景應遵守相關野生動物保護規定,給北遷途中的鳥兒提供一個安詳的棲息環境。

黑翅長腳鷸


題圖:鶴鷸 圖片攝影:張斌 圖片編輯:項建英(編輯郵箱:jfshquxian@163.com)

相關焦點

  • 崇明東灘迎來「鴴鷸大軍」
    張斌攝  清晨的崇明東灘溼地上,金偉國穿著套鞋、戴著皮袖套,用竹哨仰天吹出悠揚的哨聲。不一會兒,一群大濱鷸就被吸引過來,金偉國找準時機,拉動早已鋪好的鳥網繩將它們捕獲,準備帶回去給保護區工作人員作環志後放飛。「眼下是鴴鷸類候鳥的過境高峰,我每天都會捕獲幾十至上百隻不同品種的鳥兒。」
  • 鳥類調研:鴴鷸類大軍已經到達石家莊,繁殖季保護地鳥類又雙叒叕成...
    新朋友請關注老朋友請分享華北環境前線春季鳥類調研小組22日、23日趕赴石家莊黑鸛保護地進行調研,石家莊黑鸛保護地的各種野鴨群全部北遷,鴴鷸類大軍到達溼地。繁殖季節,大找到了另一半,天上、地下、水中、溼地中,又雙叒叕成雙成對……春季護飛行動:鴴鷸類大軍已經到達石家莊!
  • Ta們在崇明東灘獲得「籤證」飛向遠方
    如果要追溯起來,崇明東灘從1986年就開始做鳥類環志了,從2002年起每年春季和秋季都進行較系統的環志工作。截至目前,共環志鴴鷸類水鳥59種5萬餘只,其中數量最多的三種依次為大濱鷸、長趾濱鷸和黑腹濱鷸。
  • 「探索」崇明冬季觀鳥攻略來了,帶你探秘飛羽世界
    崇明,萬裡長江入海口,萬物生長,更是候鳥南來北往的「國際加油站」。每年11月伊始至次年3月,都會有一群南方的客人成群結隊而來,盤桓於崇明東灘數月後,再開啟它們的往北之旅。正是因為這群候鳥的到訪,讓崇明東灘即使在清寂的冬季,也顯得格外生機勃勃、野趣盎然。
  • 在崇明與鳥兒的近距離邂逅……
    展期:2019年11月—12月 東灘溼地公園位於崇明島的最東端,毗鄰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鳥類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路上的重要驛站,園區總規劃面積6.49平方公裡,現對外開放面積為1.81平方公裡,水域面積佔總面積的60%,園區內種植了260多種植物,園內已發現鳥類有159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4種,公園自然的生態系統為候鳥棲息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環境
  • 申城逐漸迎來越冬候鳥大軍 罕見灰腹灰雀再現身
    東方網12月13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寒風颳過,鳥兒隨之展翅南飛,最近幾天,申城逐漸迎來越冬候鳥大軍。專家稱,與八九月來滬歇腳即走的遷徙候鳥不同的是,眼下這些越冬候鳥將在本市安家落戶。   「這兩天我們已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前往鳥類保護核心區,一方面統計越冬候鳥的數量,一方面監控有無非法捕鳥的行為。」
  • 崇明東灘保護區「濱海灘涂溼地遷徙水鳥生境特徵及棲息地營建技術...
    近年來,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託國家重點研發專項「濱海灘涂溼地生態恢復與功能提升技術」項目,開展了項目子課題「濱海灘涂溼地遷徙水鳥生境特徵及棲息地營建技術」示範區的建設工作。該示範區在東灘保護區2014 年度中央溼地保護補助項目——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側堤以南互花米草分布區生態治理項目區的基礎上,營造了7000畝的自然漫灌優化區。示範區建設過程中,採用了低潮灘,低人工幹預度的互花米草滅除技術、自然漫灌式水位調控技術、海三稜藨草就地保護技術,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生態修復的技術手段。
  • 「小精靈」們又來東灘啦!身上有八種顏色的TA可太仙了
    >進入秋季,北方開始轉冷,現在正是北方候鳥大批南遷的旺季,每年這個時候都是東灘觀鳥的好時節,今年東灘的遷徙鳥類飛來情況如何?今天上午,小布去南匯東灘溼地查看了一番,一起來看看吧↓站在南匯東灘的海堤高處向海堤內外眺望,一片片寬闊的蘆葦蕩為遷徙鳥類提供了天然的棲息地,婉轉動聽的鳥鳴聲此起彼伏,不時有幾隻候鳥從水塘或蘆葦叢中展翅飛翔,它們的存在,讓東灘頓時充滿了無限生機,一幅天上野鳥飛翔、地上蘆葦搖曳的和諧畫卷展現眼前。南匯東灘環衛工人王女士說,時不時能看到群鳥飛過。
  • 2017的南匯東灘,你錯過了什麼?
    這裡先簡單總結一下2017年南匯東灘的主要鳥類記錄。雁類,遷徙過境和越冬的種類記錄都沒有少,鴻雁、豆雁、短嘴豆雁、灰雁、白額雁、小白額雁、小天鵝,特別是大天鵝11月在南匯東灘的短暫記錄照片近而十分清晰,和年初崇明東灘越冬的大天鵝記錄相呼應了。鴨的種類的記錄和以往一樣穩定,沒有特別的。白秋沙鴨和紅胸秋沙鴨在11月有幸被記錄到。
  • 崇明島:都市裡的「田園」
    每年,全球有數十億隻候鳥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進行跨越洲際的遷徙,在西伯利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航線上,崇明島大約處於中點,正適合候鳥停靠休息。加上東海潮汐帶來的小魚小蝦等豐富食物,這裡成為大約310餘種、上百萬隻候鳥休養停歇、補充能量的中轉站,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觀鳥愛好者的「聖地」。
  • 鄱陽湖:亞洲候鳥天堂
    攝影 | 嚴賢(鳥網·早起的小鳥)江西鄱陽湖亞洲最大越冬候鳥棲息地每年到這裡越冬棲息的鶴類、鸛類、鷗類、鷺類、雁鴨類、鴴鷸類等候鳥多達約70萬隻但另一批旅者正在路上,鄱陽湖將在這個半年成為候鳥的天堂。白鶴和雁鴨類候鳥喜歡在淺水、泥灘、草洲活動,在鄱陽湖可看到它們集體覓食的壯觀場景。攝影 | 王小龍鴴鷸、燕鷗,拉開候鳥遷徙序幕當第一塊灘涂從水底露出來,就有訪客到來。
  • 候鳥遷徙時 石獅拍鳥季
    秋末冬初,候鳥遷徙又迎來了高峰。10月14日,本報刊登《第五季!西伯利亞候鳥再赴「石獅之約」》,用鏡頭記錄了從西伯利亞來石獅過冬的環頸鴴、黑腹濱鷸、黑尾塍鷸等候鳥展翅高飛的壯景,再次引來社會的無數關注。其實,除上述幾種鳥類,「約會」石獅的候鳥還有很多。候鳥遷徙時,正是石獅拍鳥季。在石獅,能拍到哪些候鳥?哪個時段是拍鳥的最佳時間?拍鳥又該注意些什麼?
  • 2萬多隻雁鴨正在崇明嬉戲,觀鳥已入黃金期
    近日,從北方飛來的候鳥大軍已經陸續抵達崇明東灘。 視頻由於上海崇明區提供 剪輯 王思琪(01:01)這幾天,從北方飛來的候鳥大軍已經陸續抵達崇明東灘。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裡,枯色的蘆葦蕩掩映著水面,水裡的葦草稈清晰可見,不少雁鴨扎堆聚集在水面嬉戲玩耍。成群結隊的雁鴨將這裡度過一整個寒冬,待到來年開春時,再陸續離開。11月17日,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從上海崇明區獲悉,到年底之前,市民可以抓住觀賞候鳥的黃金期前往東灘溼地接近大自然、放鬆身心。
  • 綠會代表將應邀出席首屆「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鴴鷸類科學會議...
    圖:首屆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鴴鷸類科學會議信息  圖源/EAAFSSM自11月3日到5日,這次為期三天的在線(Zoom)會議將含約80場科學報告。鴴鷸類是多種鳥類的集合,包含鷸科、鴴科和鷗科等。在東亞-澳大利亞西亞遷飛路線上,中國作為東亞地區海岸線綿長、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棲息地,其鴴鷸類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中國東部的沿海灘涂上,每年都出現壯觀的鴴鷸集群。而在保護國內鴴鷸類育種、遷徙、棲息等方面,中國綠髮會的角色不可或缺,始終以積極行動支持、保護著鴴鷸鳥類的生態延續。
  • 灘涂上的鴴鷸類
    文/郗旺攝影/李東明、Richard Bartz、郗旺、肖詩白責編/劉霞勺嘴鷸(Eurynorhynchus pygmeus)是一種小型鴴鷸類水鳥,其獨特的嘴型、軟萌的身姿、彪悍的生活史,妥妥地俘獲了全球觀鳥愛好者及生物學家的心
  • 冬候鳥「先鋒軍」抵廈 北紅尾鴝出沒園林植物園
    赤紅山椒鳥(雄)  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陸曉鳳 圖/廈門市觀鳥協會提供)近日,廈門市觀鳥協會會員在廈門市園林植物園發現了「老朋友」北紅尾鴝的身影。作為冬候鳥中的標杆性鳥種,北紅尾鴝的出現也意味著今年林鳥中冬候鳥遷徙「主力部隊」將大規模挺進廈門,廈門正式迎來了冬候鳥觀賞季。  由於今年天氣溫暖,冬候鳥與往年相比,來得比較晚。有意思的是,不久前在翔安張埭橋水庫繁殖成功的紫水雞幼崽,將迎接「新客人」,陪它們一起「過年」。
  • 候鳥「春運」開啟先頭部隊抵廈 廈門迎來觀鳥「黃金期」
    廈門網訊 (文/廈門日報記者 劉少敏 圖/陳浩) 10月以來,隨著候鳥「春運」逐日熱鬧,廈門也迎來觀鳥「黃金期」。近日,不僅作為先頭部隊的鸕鷀、大濱鷸、仙八色鶇等已經抵廈,開始在杏林灣水域等處棲息,備受期待的水鳥遷徙高峰也逐日臨近,市民將有機會遇見稀有的勺嘴鷸、黑臉琵鷺等瀕危鳥類。  廈門有哪些值得推薦的觀鳥地點?又有哪些鳥中精靈值得期待?
  • 鴨綠江口蛤類大量死亡,鷸類候鳥面臨餓死危險
    本文原標題:《鴨綠江口鴴鷸類饑寒交迫緣由未知,爭議?等待?最迫切工作是科學合理的救助行動》近日,《極端低溫致數萬瀕危遷徙候鳥面臨饑荒,阿拉善SEE邀您一起參與緊急救援!》鴨綠江口遷飛候鳥的緊急救助項目引起廣泛關注。
  • 【島·事】大濱鷸一周從臺灣飛到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