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啾!啾啾!」清晨的崇明東灘溼地上,金偉國穿著套鞋、戴著皮袖套,用竹哨仰天吹出悠揚的哨聲。不一會兒,一群大濱鷸就被吸引過來,金偉國找準時機,拉動早已鋪好的鳥網繩將它們捕獲,準備帶回去給保護區工作人員作環志然後放飛。「眼下是鴴鷸類候鳥的過境高峰,我每天都會捕獲幾十至上百隻不同品種的鳥兒。風信好的時候,一天有成千上萬隻鳥在這兒落腳!」
大濱鷸
今年57歲的老金是崇明陳家鎮八滧村的村民,他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鳥哨」的傳承人,能將一隻小小的竹哨吹出六十多種候鳥的叫聲,如今是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名護鳥志願者。時值四月,春意盎然,在南方度過了一整個冬天的鳥兒又開始了北遷繁殖之旅。這是崇明全域禁獵後的首個候鳥北遷繁殖季,工作人員預計,今年過境的鴴鷸類鳥類數量將達3萬餘只,大多數將停留到春末夏初。
黑臉琵鷺和白琵鷺
每年水鳥遷徙所經過的地理路線被稱為遷飛區,全球共有8條主要遷飛區,崇明東灘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一站。金偉國告訴記者,東灘保護區一年四季都很「熱鬧」,這幾年更是越來越「熱鬧」了——不是人多,而是鳥多。在東灘這個「驛站」,每年秋冬季會有雁鴨類候鳥成群結隊從北方「遠道而來」,每年有約3萬隻雁鴨在東灘越冬,去年保護區還記錄到了「國寶級」物種中華秋沙鴨。每年7月到9月,則是完成繁殖的候鳥朝南飛的季節,成群的鳥從新疆、黑龍江、美國阿拉斯加甚至是西伯利亞最北邊來到東灘棲息補充體力。每年3月到5月,則是鴴鷸類候鳥從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北遷的高峰期。「目前,大濱鷸的『大部隊』基本上已經又朝北飛了,現在保護區裡多的是中杓鷸,再過一陣子,翹嘴鷸的『大部隊』也要在這裡集結了。」
中杓鷸
去年11月21日,崇明全域範圍被劃定為野生動物禁獵區,加大了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力度。東灘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馬強告訴記者,崇明「全域禁獵」之後,農戶用粘網捕鳥的現象已大幅減少。為了進一步做好春季遷徙候鳥保護,保護區根據春季遷徙鳥類規律,組織開展了春季鳥類保護專項行動——「春隼」行動。「春隼」行動自今年4月1日開始,將持續到5月20日,工作人員對保護區內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和重點時段進行嚴密布防。行動期間,保護區內各管護站加強了道口入區人員和車輛的檢查,嚴禁無關人員進入保護區,工作人員還組織開展了凌晨檢查及灘涂巡查,積極查處區域內定置網、地籠等捕撈行為。保護區還將聯合邊防、上實等部門或單位,加強保護區周邊區域林帶執法行動,同時加強保護區內施工人員、周邊社區、農戶等宣傳教育,營造愛鳥、護鳥的良好氛圍。
大杓鷸
候鳥過境高峰期間,保護區也加強了巡護管理和疫源疫病監測。東灘保護區管理處科技信息科吳巍博士告訴記者,這幾個月,保護區將平時每月一次的鳥類調查增加為每月兩次,將整個保護區分成五片區域,派工作人員同時調查鳥類的種類、數量、分布區域等。
正值候鳥北遷過境高峰,是不是意味著現在也是崇明東灘的「最佳觀鳥季」?金偉國認為並非如此。「不少鴴鷸類的鳥喜歡涉水棲息覓食,一般都在海邊活動,普通遊客很難看到。而且鴴鷸類的鳥體型普遍較小,最小的比麻雀還小,觀賞效果遠不如秋冬季時的雁鴨類候鳥。」東灘保護區提醒市民遊客,如想去東灘遊玩賞景應遵守相關野生動物保護規定,給北遷途中的鳥兒提供一個安詳的棲息環境。
黑翅長腳鷸
題圖:鶴鷸 圖片攝影:張斌 圖片編輯:項建英(編輯郵箱:jfshqux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