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事】大濱鷸一周從臺灣飛到崇明

2021-02-13 上海崇明

上海崇明 崇明縣新聞辦官方微信

您了解崇明的窗口 歡迎您的關注

最近,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一隻佩帶澳洲旗標的大濱鷸,編碼為「RSS」。這個「RSS」編碼就是它的身份證號碼。通過這個「身份證號」,工作人員發現,這隻大濱鷸可不得了,一周之內竟從臺灣飛到了崇明。

上個月,工作人員發現了這隻旗標編碼為「RSS」的大濱鷸,通過旗標顏色確定,它曾在澳洲被做過環志。當天,他們非常激動地將回收RSS的消息發給澳洲涉禽研究組。經澳方查詢記錄,他們驚喜地發現,這隻編碼為RSS的大濱鷸於3月31日在臺灣彰化被目擊過,並留有照片。也就是說,這隻大濱鷸在一周之內從臺灣來到了崇明。

原來,每到候鳥遷徙的時節,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就會通過環志來研究鳥類活動。每個環志點的旗標顏色都不一樣,比如澳洲是亮黃色,而代表崇明東灘的是黑白色。這次發現的大濱鷸「RSS」更為特殊,它是帶有字母的旗標,這就相當於一張獨一無二的身份證,科學家通過這個編碼可以知道它曾在哪裡停留,甚至能獲悉它的遷徙時間和環志人員的信息。

通過足旗編碼工作人還獲悉,大濱鷸RSS於2010年9月21日在澳大利亞一個名叫布魯姆的小鎮首次被環志,4年後,它又在中國臺灣及崇明被發現,真是一段神奇的生命旅程!

信息來源:《崇明報》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有崇明旅遊、美食、文化等相關的美圖、美文,歡迎投稿哦~

投稿郵箱:cmxwb2010@163.com

相關焦點

  • 問答 |中國面積最大的四個島嶼: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和舟山島
    在我國的島嶼中有人居住的島嶼總共有420個,我國大部分島嶼都位於我國大陸附近,從面積來看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和舟山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四個島嶼。臺灣島曾經和大陸相連,後來由於地殼運動導致臺灣海峽部分下沉,臺灣島與大陸分離,屬於大陸島。臺灣島總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島上東部分布著和島嶼走向一致的臺灣山脈,其中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為我國東部最高峰,臺灣島受東亞季風影響,夏季島嶼東側處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冬季時島嶼西側處西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
  • 崇明島:都市裡的「田園」
    每年,全球有數十億隻候鳥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進行跨越洲際的遷徙,在西伯利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航線上,崇明島大約處於中點,正適合候鳥停靠休息。加上東海潮汐帶來的小魚小蝦等豐富食物,這裡成為大約310餘種、上百萬隻候鳥休養停歇、補充能量的中轉站,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觀鳥愛好者的「聖地」。
  • 渤海灣出現濱鷸,連飛6400公裡後,大吃1周再飛3900公裡
    到了冬季,慄紅色會消失,從頭頂到背部都是淡灰褐色,腰和尾上的羽毛呈白色,具有黑色橫斑。尾巴不長,張開雙翅飛翔時,露出一根根清晰的飛羽,點綴著斑紋。這時的紅腹濱鷸不再圓圓笨笨的,而能夠長時間長距離飛行。從越冬地飛到北極繁殖地,大約要飛行1萬公裡,對於小小的紅腹濱鷸來說,是一段十分艱難的歷程。所以,它們途徑中國渤海灣溼地,會停下來休息補充能量。研究表明,紅腹濱鷸飛行了大約6400公裡的距離,趕到中國渤海灣溼地,耗費了5天5夜的時間。
  • 崇明就在其中,為何島上有2塊南通的飛地?
    崇明就在其中,為何島上有2塊南通的飛地?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絡中國第三大島是崇明島,在以前屬於江蘇,但是在1958年的時候劃給了上海,雖然崇明島離江蘇南通更近,但是區域的劃分不是離誰近就是誰的,那麼為何崇明島上有2塊南通的飛地呢?
  • 崇明島上的神秘「無底洞」
    這個「無底洞」在港沿鎮的魯東村境內,因為它的位置在原來當地徐氏家族屬地,所以一直被叫做「徐家大潭」。據當地群眾傳承先祖的說法,這個大潭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已經形成。  關於「徐家大潭」的形成和關於它「無底洞」的故事,在崇明當地民間有許多傳說。有的說它潭底直通東海,所以深不可測,自古以來就是「無底洞」。
  • Ta們在崇明東灘獲得「籤證」飛向遠方
    如果要追溯起來,崇明東灘從1986年就開始做鳥類環志了,從2002年起每年春季和秋季都進行較系統的環志工作。截至目前,共環志鴴鷸類水鳥59種5萬餘只,其中數量最多的三種依次為大濱鷸、長趾濱鷸和黑腹濱鷸。
  • 候鳥北遷繁殖季,崇明東灘迎來「鴴鷸大軍」(多圖)
    清晨的崇明東灘溼地上,金偉國穿著套鞋、戴著皮袖套,用竹哨仰天吹出悠揚的哨聲。不一會兒,一群大濱鷸就被吸引過來,金偉國找準時機,拉動早已鋪好的鳥網繩將它們捕獲,準備帶回去給保護區工作人員作環志然後放飛。「眼下是鴴鷸類候鳥的過境高峰,我每天都會捕獲幾十至上百隻不同品種的鳥兒。風信好的時候,一天有成千上萬隻鳥在這兒落腳!」
  • 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幾十年不斷「長大」,導致「一島歸兩省管」
    那得先談談崇明島是怎麼形成的?崇明島其實是一個長江泥沙長期衝積形成的沙島,泥沙衝擊不停,故崇明島是不斷「長大」的,據統計觀測,崇明島每年都會新增約5平方公裡的土地。1927年實行的最初出於孫中山先生的「大上海計劃」。
  • 崇明東灘迎來「鴴鷸大軍」
    在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到的鶴鷸。張斌攝  清晨的崇明東灘溼地上,金偉國穿著套鞋、戴著皮袖套,用竹哨仰天吹出悠揚的哨聲。不一會兒,一群大濱鷸就被吸引過來,金偉國找準時機,拉動早已鋪好的鳥網繩將它們捕獲,準備帶回去給保護區工作人員作環志後放飛。「眼下是鴴鷸類候鳥的過境高峰,我每天都會捕獲幾十至上百隻不同品種的鳥兒。」
  • 619平方公裡大的河島:只有崇明島一半大,卻住了約1500萬人
    河島不僅包括了河心島,其實也包括了因為河流而形成的島嶼,比如崇明島雖然一面向著海,但因為長江而形成,所以嚴格來說崇明島也是河島中的一種(河口衝積島
  • 【科學童話】紅腹濱鷸回家記
    我是紅腹濱鷸,一隻很不起眼的小鳥,體重只有140克(大概相當於3個雞蛋的重量)。我有棕紅色的肚子、短而直的嘴和短短的腳丫。我膽子很小,最害怕人類,一見他們就躲得遠遠的。每年秋天,我和夥伴們都要飛到南半球的澳洲過冬。這段旅程跨越半個地球,非常艱苦、危險。冬去春來,我們又要飛回北方的家。年復一年,從不間斷。 回家的路太遠了。
  •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為了探討人類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本章在分析了內力和外力作用之後,又以崇明島為研究主題,引導學生探討在河流和人為雙重作用下,地表形態的發展演化。  為了讓學生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本文在提出問題之後,分別從衝積島是怎樣形成的、崇明島的變遷和人類活動對崇明島的影響三方面,描述了崇明島的發展演化。最後,讓學生分析預測崇明島的未來。
  • 崇明島溼地又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圖說:顧氏拉姆蟲模式標本產地——崇明島北灘溼地 受訪者供圖(下同)芸芸眾生的上海本土生物本來就千奇百怪。最近,科學家們又在這個大家族裡發現了一個以前沒見到過新物種——纖毛蟲原生動物。崇明島東部溼地位於鹹水與淡水交界處,是生態過渡帶,豐富的多樣性生物在其間孕育。一直以來,該區域吸引著眾多領域研究者的目光。但是,有關原生動物分類學與多樣性的研究卻十分匱乏。近年來,華東師大原生動物學課題組在崇明溼地開展了系統性的調查研究,逐步揭示了這片溼地裡豐富的纖毛蟲原生動物資源和獨特的區系特徵。
  • 中國第三大島嶼崇明島,50年與大陸相連,它到底隸屬於誰
    崇明島是中國眾多島嶼中的一個,它距離大陸很近,但又有些距離,專家預測崇明島大概在50年後會與大陸相連。現在的崇明島並不是單純的歸某一個地區,崇明島的大部分地區歸上海所有,剩下的還有一部分,目前是歸江蘇省所有。專家預測,大概50年後崇明島會與大陸相連,那它是歸江蘇,還是歸上海所有呢?
  • 浙江瑞安6兄弟「淘海」崇明島 承包灘涂17年捕捉跳跳魚
    17年前,薛家兄弟發現崇明島這塊寶地  這些跳跳魚,是瑞安市上望街道薛家6名表兄弟在上海崇明島捕捉的,它們從上海崇明縣轉車到上海市區,再從上海轉車至瑞安,一路上要花6個多小時。如天氣好,幾乎每天都會在這個時間到達瑞安,再轉到溫州水產市場,端上溫州市民餐桌。  瑞安人怎麼會想到去上海捕撈野生跳跳魚?
  • 鳥中「大熊貓」大濱鷸現身武漢沉湖
    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蔡甸沉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獲悉,全球瀕危物種、鳥中的「大熊貓」大濱鷸,首次出現在沉湖,這是近十年來武漢首次觀測到。今年4月19日,有志願者在丁字堤藕塘中進行監測,用望遠鏡看到一隻罕見的濱鷸,其羽色與觀察到的其他濱鷸很接近,但體型明顯偏大,經大家辨識比對,確認是大濱鷸。大濱鷸是鴴形目鷸科濱鷸屬的鳥類,屬全球瀕危物種,和大熊貓是同一個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每年發布的《瀕危物種紅皮書》。
  • 濱鷸連飛5天5夜後,在渤海灣大吃1周,再飛3天趕往北極繁殖
    到了冬季,慄紅色會消失,從頭頂到背部都是淡灰褐色,腰和尾上的羽毛呈白色,具有黑色橫斑。尾巴不長,張開雙翅飛翔時,露出一根根清晰的飛羽,點綴著斑紋。這時的紅腹濱鷸不再圓圓笨笨的,而能夠長時間長距離飛行。從越冬地飛到北極繁殖地,大約要飛行1萬公裡,對於小小的紅腹濱鷸來說,是一段十分艱難的歷程。所以,它們途徑中國渤海灣溼地,會停下來休息補充能量。研究表明,紅腹濱鷸飛行了大約6400公裡的距離,趕到中國渤海灣溼地,耗費了5天5夜的時間。
  • 陽江拍鳥(331)——黑腹濱鷸
    這是一隻被遺漏或者說忽視的個人加新鳥,當初辨認時因為與彎嘴濱鷸比較相似,而彎嘴濱鷸個人已經拍過(三聯鳥塘(317)——彎嘴濱鷸(+青腳濱鷸)),因此就把它放到需要繼續確認的鳥種名單中。近期正好看到一篇觀鳥愛好者寫的陽江海灘拍的鳥種總結照片,有一張就是黑腹濱鷸,與我拍的非常相似,於是又重新辨認。軟體辨認為黑腹濱鷸的結果:懂鳥97.6%,知鳥網54.04%。因此可以確認是黑腹濱鷸。軟體辨認結果與照片的角度關係較大,可能前次辨認選擇的照片不一樣而導致結果不同。
  • 崇明生態島「二麥」面積減少八成 帶來豐產增收好環境
    原標題:崇明生態島「二麥」面積減少八成,代之以紫雲英蠶豆等綠肥「減麥增綠」帶來豐產增收好環境  東方網2月18日消息:「種麥子收益低、成本高,秸稈處理也麻煩;今年全部改種了綠肥,這些問題沒有了,還解決了茬口矛盾,利於水稻適時播種,土壤肥力也提高了。」
  • 福建、海南東南部近岸海域發布海浪藍色警報 未來一周我國多海浪過程
    受冷空氣的影響,預計11月27日夜間到28日白天,臺灣海峽、南海北部、中部將出現3到5米的大浪到巨浪區;福建、海南東南部近岸海域將出現2到3米的中浪到大浪。海浪預警級別為藍色。提醒在上述海域作業的船隻注意安全,沿海各有關單位提前採取防浪避浪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