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鳥隨著季節的變化進行遷徙,形成了美麗的生態景觀。中國渤海灣每年都會有許多候鳥經過,其中有一種候鳥叫紅腹濱鷸,體重在80-148克左右,不足200克,但小小的身子裡卻蘊藏著令人驚嘆的能量。
它們每年春天從澳大利亞越冬地起飛,日夜不停歇,一直趕到中國的渤海灣溼地才會停下來,大吃特吃,儲存脂肪,然後繼續飛往北極繁殖地。
紅腹濱鷸被人們稱為「最讓人感動的鳥類遷徙」。你想知道紅腹濱鷸是一種怎樣的鳥類嗎?它們的遷徙之路會有多艱辛呢?
鷸科、濱鷸屬的紅腹濱鷸,是一種小型涉禽,體型小巧,羽毛不豔麗,肚子圓滾滾的,雖然不夠美麗,但是十分可愛。
羽毛的顏色會隨著季節的轉變,而發生變化。夏季是它們的繁殖季,頭上、脖子上以及胸腹部的羽毛,會變成慄紅色,背上點綴著黑色的斑紋。
到了冬季,慄紅色會消失,從頭頂到背部都是淡灰褐色,腰和尾上的羽毛呈白色,具有黑色橫斑。
尾巴不長,張開雙翅飛翔時,露出一根根清晰的飛羽,點綴著斑紋。這時的紅腹濱鷸不再圓圓笨笨的,而能夠長時間長距離飛行。
鳥喙不算長,但比較細也比較直;橄欖綠色的雙腳纖細,腳趾間沒有蹼,方便在灘涂溼地行走。
常常撒開纖細的腳丫子,在淺水處,在海邊潮澗地帶泥地上,一邊走著,一邊將嘴插入泥中探覓食物,快速啄食著軟體動物與甲殼類食物,還會發出好聽的鳥鳴聲。
四月生機勃發,紅腹濱鷸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越冬地,享受著春天的陽光。它們每天都忙著去覓食,不停地吃吃吃,用幾個星期的時間來儲備能量,讓自己變胖,然後開始遷徙。
從越冬地飛到北極繁殖地,大約要飛行1萬公裡,對於小小的紅腹濱鷸來說,是一段十分艱難的歷程。所以,它們途徑中國渤海灣溼地,會停下來休息補充能量。
研究表明,紅腹濱鷸飛行了大約6400公裡的距離,趕到中國渤海灣溼地,耗費了5天5夜的時間。
在飛行遷徙的過程中,紅腹濱鷸可以說是不吃不喝、不眠不休,所消耗的能量,全靠之前幾個星期儲備下來的脂肪。
趕到中國渤海灣溼地時,紅腹濱鷸已經筋疲力盡,明顯比遷徙前瘦了,撲騰著翅膀從空中降落到海邊。長時間張開的翅膀還沒來得及收起,就忙著找吃的,有的則累得站著閉目養神。
長長的海岸線上,大群的紅腹濱鷸各自在覓食,啄食雙殼類軟體動物,其中渤海灣盛產的光滑河藍蛤是它們最愛的食物,能夠幫助它們快速增肥,積蓄能量。
遷徙之路太過遙遠,紅腹濱鷸暴瘦之後,又要快速增肥。它們必須在1周左右的時間內,吃到肚子圓滾滾,讓自己增肥一倍,儲存足夠的脂肪。
Piersmar教授經過研究了解,紅腹濱鷸遷徙之前,體內儲備了約50克的脂肪,而在渤海灣「加油站」,需要儲備幾乎同樣多的脂肪,好應付接下來超過3900公裡的飛行。
紅腹濱鷸要面對的難題,不僅僅是遙遠的遷徙之旅,更艱難的是,當它們抵達北極繁殖地時,北極苔原上沒有充足的食物,但是繁殖期不可延誤。
尤其是雌鳥,在「加油站」時,不僅要為接下來的旅程儲備,還要為剛抵達北極時,築巢、求偶、繁殖而額外儲備能量。
遷徙途中,紅腹濱鷸有的選擇了渤海灣溼地,有的則會選擇在中國東部、東南及南部沿海的其他灘涂溼地。中國沿海地區是紅腹濱鷸的「加油站」。
紅腹濱鷸必須與時間賽跑,才能及時趕到北極繁殖地,繁衍後代。
六月的北極地區冰雪融化,北極苔原也變得繁盛熱鬧起來,不僅紅腹濱鷸,其他候鳥也陸陸續續飛回來了。
北極的夏季短暫,紅腹濱鷸甚至沒來得及好好休息好好覓食,因為它們要在短短的夏天,完成找對象、談戀愛、孕育後代的重大責任。
雄鳥會在北極草地上盤旋,炫耀自己鮮豔的羽毛,同時發出悅耳的鳴叫,以這樣的方式尋找配偶。
雌鳥會在有苔蘚或草叢的地方,找一個淺坑鋪墊枯草,作為產卵、孵卵的巢穴。一窩通常產卵4枚。雄鳥與雌鳥會輪流孵卵、覓食,大約三四周之後,小小的雛鳥破殼而出。
正值北極苔原的盛夏時節,食物豐盛,剛出生的雛鳥等羽毛幹了之後,就會跟隨親鳥去覓食,開始學習生存的第一堂課。
如果遇到狂風暴雨的惡劣天氣,雄鳥將雛鳥收攏在自己的翅膀內,替它們遮風擋雨,保持溫暖,時刻守護著幼鳥,等它們長大。
大約90左右,新生的雛鳥已經長大,可以獨自飛行1萬多公裡距離的成年紅腹濱鷸。秋季,剛成年的紅腹濱鷸會在父母的帶領下,原路遷徙回去,途徑渤海灣溼地補充能量,然後回到越冬地。
體重不足200克紅腹濱鷸,看似嬌弱,但卻蘊藏著極強的生命力,每年遷徙飛行1萬多公裡的路程,令人感動於生命的神奇。
但是,紅腹濱鷸種群數量下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被評為近危物種。什麼原因威脅到紅腹濱鷸的繁衍?
最主要的原因是棲息地的喪失與食物的減少,由於人為的開發、圍墾,導致海邊灘涂溼地大範圍縮減,嚴重影響到紅腹濱鷸的遷徙、棲息。
如果長距離遷徙,中途無法得到充足的補給,紅腹濱鷸無法完成遷徙,也就無法順利繁衍後代。
保護自然環境,保護沿海灘涂溼地,才能還給鳥類一個家,我們生活的環境才會更健康。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動物學雜誌、環境與生活、人與自然雜誌、國家動物博物館